社会语言学家简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语言学家简介费什曼:费什曼,美国语言学家,是社会语言学的奠基者和语言社会学的创始人,是双语教育和少数族裔语言保护的强有力支持者。他的许多研究,如依地语、双语制和多语制、语言规划、语言复兴和保存、语言转用、小族语和全球化等,在社会语言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他创办和主编的《国际语言社会学期刊》为研究者提供了学术促进了社会语言学的国际传播。费什曼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语言保存理论、语言规划理论的建设和实践,及学术传承等多个方面。费什曼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了近100部著作,发表了1000余篇论文。研究内容涵盖依地语、双语和多语制、语言规划、语言转用、语言复兴、语言和民族主义、语言和宗教、语言和思维、语言和种族等,而小族语言和濒危语言的保护一直是他研究的重心。费什曼以依地语研究为起点,逐渐走向社会语言学研究之路,多视角探索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如果说威廉·拉波夫是微观社会语言学(变异社会语言学)的创始人,费什曼则是宏观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学)的奠基者。他在宏观上关注语言教育、语言规划、双语制和多语制、小族语言及语言复兴,从社会视角探讨语言和民族主义、语言和认同、语言和种族的关系,他的思想观点和研究范式被加西亚等学者称为费什曼社会语言学,被以色列语言学家佐克曼称为“复兴语言学”。布莱特:布莱特(W.Bright,1966),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1.说话者的社会身份;2.听话者的身份;3.会话场景;4.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5.平民语言学;6.语言变异程度;7.社会语言学的应用。他的视角涉及语境、语言的历时与共时。他的重点放在“语言变异”上,社会语言学本身也是以变异为立足点。祝畹瑾:女,1933年生,上海市人。1954年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1980—1981年美国州立密执安大学语言学系进修。现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主要研究社会语言学。主要论著有:社会语言学概论/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社会语言学述译/南斯拉夫的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与标记模/TongzhiinChina:LanguageChangeandItsConversationalConsequences(LanguageinSocietyVol.12,1983;中文稿《“同志”在中国——语言变化对日常会话的影响》载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TheMultipleMeaningofshifu:ALanguageinProgress(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Fall,1984,以上两篇英文稿均与CarolMyersScotton合署)/“师傅”用法调查(语文研究1984.1)/汉语称呼研究——一张社会语言学称呼系统图(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0)/SomeEconomicAspectsoftheLanguageSituationinChina(JournalofAsianPacificCommunicationVo.2,No.1,1991;中文稿《语言的市场价值》语言文字应用1992.2,以上英、中文稿均与陈建民合署)等。《社会语言学概论》获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陈原:陈原的第一本语言著作《语言与社会生活》是在“文革”期间写的读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这本书六万余字,内容涉及比较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有关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若干实际问题的探索。社会语言学在国外虽然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一门学科,但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填补了这个空白,具有拓荒的意义。陈原先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享誉海内外,在社会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言与社会生活》1979年4月香港三联书店初版,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11月收入“三联精选”文库再版。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日中学院、爱知大学的松岗荣志、陈立人、白井启介、刈间夕俊四位译成日文1989年在日本东京凯丰社出版。2001年2月,台湾商务印书馆作为“OPEN1———最前端的思想浪潮丛书”出版了《语言与社会生活》《在语词的密林里》《语言与语言学论丛》等三本书。《语言与社会生活》出版后得到中国语言学界老前辈吕叔湘、叶圣陶的肯定。吕叔湘先生(1980)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读后》的介绍文章,称赞该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并且专门就陈原先生所论述的“洋泾浜英语”“语言灵物崇拜”“语言塔布”等重要问题进一步补充发挥。陈原先生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影响不仅仅在社会语言学界和语言学界,先生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香港学者陈万雄在《陈原:中国近代文化启蒙的“殿军”》的演讲中称陈原先生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也是近代革命知识分子最后的奠基人”;“他是一种现代形态的,对西方、对世界有全面认识、受过教育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体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批人最大的特点,我觉得是他同时将整个中国的历史责任放在自己心上,一个是救亡,另一个就是启蒙,这两重目标是同时进行的,陈原就是这样的人”。拉波夫:美国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1927年出生于美国Rutherford。拉波夫早期师从魏茵莱希,重点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曾共同撰写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为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到社会中去研究,反对索绪尔以语言、言语的区分为基础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理论。这就使索绪尔以来的语言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系统内部,而是联系不同的社会因素具体考察它们如何影响语言的运转和演变,研究语言的变异,建立起一套富有特点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大批社会语言学家形成了一个以拉波夫为学派领袖的变异学派。拉波夫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社会语言学家,他在变异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一方面他对英语的社会方言(socialdialect)、个人方言(idiolect)等语言变体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北美各大城市,抽样多达数千人。而且,这项工作仍在进行。而另一方面,他又在撰写一部三卷本的鸿篇巨著,名曰:“PrinciplesofLinguisticChange”(《语言变化原理》)。第一卷《内部因素》于1994年出版;第二部《社会因素》于2000年出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将在北京再版);计划中的第三卷将在社会语言学的实验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和语言相关的心理因素与语言变化的关系。海姆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这一概念的缺陷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指一个理想的操本族语者所内在化了的语法规则。海姆斯认为这一概念抽出了语言的社会文化特点,舍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他采用了交际能力这一术语,把如何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了进去。用海姆斯自己的话说,交际能力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谈内容即能否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的能力。海姆斯提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目标有三项:(1)既有社会目标又有语言目标;(2)社会现实的语言学,意指拉博夫及其同事所从事的工作;(3)社会构成的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范围广泛的理论。海姆斯特别强调社会语言学的目标应该具有广泛性、“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阿尔巴托夫(АлпатовВладимирМихайлович):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语文学博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现就职于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曾任该所所长,目前担任民族-语言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在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东方语言研究(特别是日语研究研究)领域声望卓著,是俄罗斯学界首屈一指的语言学史专家。他主编了一系列语言学史方面的教材,撰写过关于苏联语言学史、巴赫金语言学思想、苏联肃反时期斯拉夫语言学者和突厥语言学者命运、马尔及其“语言新学说”的著作,这些作品在、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他出版过关于日本语言状况、苏联语言政策的著作,如《日本:语言与社会》《150种语言及其政策:1917-1997》。阿尔巴托夫还发表了众多普通语言学方面的作品,其中关于词类的研究尤为著名,代表作为《词类:理论与类型》。JohnEdwards:出生于英国,后前往加拿大求学,并获得了麦吉尔大学的博士学位。在都柏林教育研究中心(现并入都柏林城市大学)担任研究员后,他搬到新斯科舍省,在那里他成为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他现为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Antigonish)的高级研究教授,Dalhousie大学(哈利法克斯)的研究生兼职教授,以及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Edwards教授目前担任多语与多元文化发展期刊(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和多语种事务系列丛书(MultilingualMatters)的主编。他同时还是英国心理学会,加拿大心理学会和加拿大皇家学会的会员。Edwards教授著述甚丰,发表作品300余篇。他的学术足迹遍布世界三十余个国家,作品被翻译为6种语言。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从交际和象征价值两个层面研究语言与群体身份间的关系,关注语言在身份认同建立、保持和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他最近的研究成果包括《语言社会生活中的挑战》(ChallengesintheSocialLifeofLanguage,Palgrave-Macmillan,2011)、《多语现象:理解语言多样性》(Multilingualism:UnderstandingLinguisticDiversityContinuum/Bloomsbury,2012))、《社会语言学通识》(Sociolinguistics:AVeryShortIntroduction,Oxford,2013)。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