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欧阳修及北宋诗歌革新当代学者周裕锴在《宋代诗学通论》:中国士大夫自两汉以来就出现文苑与儒林分流的现象,文人尚藻饰,儒者尚古朴,文质道殊,渐成格局。这种分流,既造成儒家思想对文苑思想的相对淡化,也使得文人的审美理想方面与儒家思想价值的取向有了一定差异。•第一节宋初的复古思潮太祖——真宗时期。•这段时间大约六七十年,骈体文很盛行,沿袭五代余风:“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属对精切,致意缜密,”……“繁富冗长,不达体要。”——赵邻几《宋史·文苑传》白体:宋初的白体诗指的是从五代过来的旧臣李昉、徐铉及宋初王禹偁、王奇等诗人专门模仿唐代白居易、元稹等相互唱和的近体诗而创作的诗歌。宋初白体诗的主要特点是:在内容上多抒写自己流连光景悠闲自适的生活与心态,在风格上浅易、清雅。晚唐体:宋初诗坛上学习模仿晚唐贾岛与姚合的诗风而创作的诗歌。其代表作家包括三个群体:一是以惠崇为代表的九位僧人,俗称“九僧”;二是以林逋为代表的隐逸诗人;三是以官至宰相的寇准为代表的朝臣诗人。其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吟咏山川之景,抒写隐逸之情。在艺术上推崇一种苦吟推敲的精神。西昆体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文学士臣,职事之余以诗歌唱和,编为《西昆酬唱集》,因而被称为“西昆体”。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优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体裁上基本上都是近体诗。他们推崇李商隐,主要学习其字句锤炼、典故应用,追求形式技巧。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美。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元)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人)姚铉(968—1020,字宝臣,庐州穆修(979—1032,字伯长,郓州人)他们尖锐批评了流行时文。–柳开:“华而不实,取其刻削为工,声律为能。”(《上王学士第三书》)–穆修:“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答乔适书》)–他们主张:崇道、尊韩。–但由于理论上重道轻文,创作上又很薄弱,故未能产生大的影响。复古者中,王禹偁有所不同:1、理论上,不把文章只看作是传道的工具。《答张扶书》:“夫文,传道而明心也。”传道,传授圣贤之道;明心,即表达内心情感、个人性情。–既如此,就应“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2、写作上,不一概反对、摒弃骈语。而是骈散结合,避免生涩词句,注意音节和谐,运笔清雅流畅,有“简雅古淡”之风。《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是其名篇。第二节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北宋中期散文仁宗、哲宗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四十余年,这一时期古文运动和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配合,文坛领袖主要是欧阳修。•(一)欧苏体系:•欧苏体系中的欧阳修,三苏、曾巩和王安石等都是此期的代表作家。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苏洵的《六国论》。•另外,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曾巩的《墨池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都是众口流传的优秀文艺散文。(二)理学体系•除了欧苏体系外,还有理学体系的散文也值得珍视。其代表人物是周敦颐、二程、朱熹等,其中以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代表。(三)史学体系史学体系的散文也值得一提,其杰出代表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此书持论公允,忠于史实,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的描写生动形象,情节曲折。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一、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一)改革政治的需要•(二)革除西昆体之浮靡文风的需要•(三)纠正太学体险怪艰涩的文风•石介(1005-1045)他专门批抨杨亿“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欧阳修说他“自许太高,诋时太过。”所谓的“太学体”,指片面地、生硬地学习韩愈文章奇崛的一面,刻意追求语词的新奇怪险,其基本特征是违反语言表达习惯,刻意求奇,以致令人费解。著名的作者有刘几、宋祁等。《梦溪笔谈》卷9载刘几的应试文章:“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二、欧阳修生平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今江西吉安)。24岁进士,次年在西京留守钱惟演幕中任推官。与尹洙、梅尧臣共事。他们诗歌唱和并大力倡导,逐渐形成诗文革新运动。27岁入京充任馆阁校勘。因支持范仲淹,指斥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得罪权贵,被贬为夷陵(今宜昌)县令36岁任谏官。这时范仲淹回京升参知政事,在仁宗支持下实行“庆历新政”。遭保守派强烈反对而失败。范被迫离京外任。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遭弹劾,贬滁州刺史。。50岁时知贡举。当时浮靡艰涩的骈俪文很流行。欧阳修借考试选拔之机,有意改变作文风气。据记载,“公之举进士,学者方为时文,号‘四六’。公就而视之曰:‘此不足为。’”将文章平实朴素的考生取为前几名,而对所谓“知名人士”不予取录。由此还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次考试对于文风改变影响巨大。《宋史·欧阳修传》:“场屋之习,从是遂变。”53岁任枢密副使,次年升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65岁时退休,第二年去世。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三、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一)欧阳修的政治地位。(二)欧阳修本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三)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当中具有号召力。尹洙(1002—1047)字师鲁,洛阳人。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人。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人,宛陵先生。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人。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大苏”。苏辙(1039—1112)字子由,“小苏”。经欧阳修等众多人的共同努力,彻底改变了北宋诗文风气。《宋史·文苑传序》:“国初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四、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一)重新确立儒家的文学价值观。其核心是重新强调文从于道的文道观,批评了世上沉溺于文而徒以此为满足的文人。《毛诗本义·本末论》:诗之所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喜怒哀乐于心,此诗人之意也。”“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二)他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时,同时也看到“文”的重要性,认为文道并重,反对过分偏激的主张。对杨亿:“真一代之文豪也”(《归田录》)。对骈体文的态度:“时文虽曰浮巧,其为功亦不易也”(《与荆南乐秀才书》)。“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论尹师鲁墓志》)。赞扬苏氏父子的骈文:“委曲精尽,不减古人”(《苏氏四六》)。(三)抵制了尊崇和效仿韩愈、走向僻怪险涩的文学风气。(四)提出“诗穷而后工”反映了他所推许的人格境界。《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五、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吴充《欧阳公行状》:“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称赞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欧阳修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一)议论文最重要的首先是政论文。比如《朋党论》。是为了反驳保守派对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改革派的攻击而写的。•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欧阳修《朋党论》•另一篇文章《与高司谏书》批评当时的谏官高若讷,欧阳修就怀着极大的义愤鞭挞高若讷趋炎附势“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后欧阳修被贬贬夷陵。采用层层说理的论证方法,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文正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从语言风格上讲,欧阳修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情愤激越。•还有一类文章是史论文,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往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唱三叹,跌宕起伏。比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只有四百字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速胜速亡的教训。••《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二)记叙文•以游记最出色,语言精炼,构思巧妙,情文并茂,由景物引起反复咏叹,最有名的是《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峯之间者,酿泉也。峰迴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众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题滁州醉翁亭》•当时的音乐家沈遵把文章改成词,谱写为曲子《醉翁吟三叠》;黄庭坚把这篇散文改成《瑞鹤仙》词流传至今;元人庾天锡改编为小令叫折桂令》。•碑志是传记文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泷冈阡表》,是给他父亲写的墓表。全文结构严谨,首尾连贯,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饱含着诚恳缠绵的深情。其中有影响很大的句子,如:“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三)抒情散文承前启后,兼收并蓄,集形式美与韵律感于一体。如《秋声赋》•《秋声赋》首节如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如果说,韩愈的文章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就恰象澄净潋滟的陂塘。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娓而谈;韩文沉着痛快,欧文委婉含蓄。”奠定了宋文平易晓畅的基本文风。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钱钟书《谈艺录》:•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一、欧阳修诗歌今存860多首。在当时推为大家。其诗风:平易流畅。表现手法上:继承韩愈“以文为诗”作法,有明显的议论化、散文化倾向。与“苏梅”一道,开宋诗风气。(一)欧诗的主要内容1、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