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蚕的一生”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汇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研究蚕的一生”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汇报海桐小学褚兰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当前小学自然教师应该关注的。开展小学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2006年起,我带领学生们就“植物的向光性”、“蚕的一生”等课题展开过一些小小的研究。接下来我就以“蚕的一生”的课题研究为例,谈谈本校开展长周期探究活动的情况。一、内容选择三年级自然课中有“家蚕的一生”这一内容,学生们普遍对蚕的生长充满了好奇。他们有许多疑问,比如: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除了桑叶,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雌雄蚕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蚕茧的颜色会不一样……大家有许多猜测,但这只不过是猜测,我们决定就蚕的一生来展开研究。二、制定方案2007年2月我在三(1)、三(3)班挑选了一部分对自然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了蚕宝宝研究小组并确立了总课题。通过学生们讨论,我们决定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以小组的形式制定研究方案,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⑴第一阶段: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温度小组:研究温度的高低是否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光照小组:研究光照的多少是否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湿度小组:研究湿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生活环境小组:研究生活环境对蚕卵孵化的影响?⑵第二阶段:不同的食物对蚕的生长发育的影响?⑶第三阶段:为什么蚕宝宝结的茧颜色不一样?这次探究小组的成员中有4位曾在2006年研究过“植物的向光性”。对于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记录,如何总结,他们比其他的一些队员显得更有经验。因此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让他们分别担任了温度小组、光照小组、湿度小组、生活环境小组的组长。组员则是在组长招募、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由我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使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发挥最大作用,小组成员间能优势互补。我还在研究过程中,将权力下放,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怎么设计本小组的实验,实验记录表怎么设计,记录哪些方面,怎么记录,需要什么材料,由谁准备这些材料,什么时间开始活动等。三、活动实施⒈对时间的安排(以第一阶段为例)第一阶段有四个小组,共16位学生,分别来自三年级不同的班级。其中除4位学生以外,其他12位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长周期探究活动,再加上我们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这么多同学一起来进行,显然不合适。于是在2007年2月~3月,在自然气温比较低还不适宜蚕卵自然孵化的情况下,我带领温度小组的同学先行实验。当时采用放取暖器旁、放室温下、放暖房、放学生口袋中,放冰箱中等多种方式研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由于平时我和学生都要上课,我们约定利用每天早晨,课间和中午的时间进行活动,由我督促他们完成实验记录表和日记,并由我或学生用照相机拍下每一次的实际活动情景。在温度组率先实验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也显得非常激动与好奇,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自己小组也能马上进行实验。在2007年3月~4月,其他几个小组又分别针对光照、湿度、生活环境是否影响蚕卵的孵化分别展开研究。有了先前观摩温度小组活动的经验,光照小组、湿度小组、生活环境小组的同学们在组长的安排下,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记日记,一切显得有条不紊。我们第一个阶段的活动尽管有四个组,但由于时间上安排合理,保证了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同时也为第二、第三阶段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例)⑴扶通过第一阶段的初步实践,组员们的思维更开阔了,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把同样大小的蚁蚕平均分成几份,分别喂食桑叶、桑椹、莴笋叶、青菜叶、青草、大白菜等不同的食物来研究食物对蚕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我给学生提了几个观察要求:观察蚕宝宝的活动情况;看各种叶子上的小洞;看叶子上的屎。通过每天仔细的观察,学生有了发现:莴笋叶上有一些小洞,蚕宝宝的活动情况还好,有一些黑色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说明蚁蚕并不像三龄、四龄蚕那样喜欢吃莴笋叶。给蚁蚕喂桑葚,桑椹上看不见小洞洞,但能看见纸上有蚕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给蚁蚕喂桑叶,可以看见桑叶上出现好多大的洞,而且蚕的屎很多很多。显然,桑叶是它们喜欢的食物。给蚁蚕喂青菜叶,青菜叶上面有一两个小洞,有少量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给蚁蚕喂青草,青草上没有小洞,也没有蚁蚕拉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这说明蚕是不喜欢吃青草的。给蚕喂大白菜,大白菜上有一些小洞,蚕比其他盒子里的蚕明显要黄,说明蚕在非常饥饿的时候吃过大白菜。几天以后大部分蚕都死掉了。这也说明了大白菜不是蚕的最佳食物。在研究蚕宝宝喜欢吃的食物时,同学们有了意外的发现:在实验室养了一个月的蚕竟然比同学在家养了两个星期的蚕个头小得多。当时,大家都非常惊讶甚至有些不敢相信。为了证实实验室的蚕生长缓慢,我提醒学生:我们实验室最早孵出的蚁蚕,我曾送了一半给体育老师,其余的放在实验室饲养。学生们在我的提醒下,就请求体育老师沈老师把她养的蚕宝宝带来。果然沈老师的蚕宝宝很大,比我们的蚕宝宝大的多。同学们不得不相信是实验室的蚕出了“问题”。在组长的安排下,他们自发开了讨论会,有的同学预测实验室的蚕可能没有吃饱;有的同学认为跟光照有关;还有的同学预测是实验室的环境不好。当有学生大胆提出预测时,便有学生进行反驳,甚至最后吵起架来,企图以言论来说服对方。而我也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争论,最后提醒他们:可用事实来说明,可以采用学校和家里的对比实验或查资料的方法。学生在我的点拨和启发下,进行了实验。在排除食量和光照的原因后,由丁海婷和王语语同学把实验室的一部分蚕宝宝带回家去做对比实验,部分同学上网查资料,在实验室中寻找原因。最终发现并证实了原来是实验室里的一些化学药品,由于时间长了,造成了空气污染引起的。处理掉化学药品之后,蚕宝宝都能正常生长。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的差异,有时在探究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漫无目的的“探究”。通过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在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第二阶段的研究,学生发现了蚕宝宝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桑叶,而空气污染会影响蚕宝宝的生长发育,甚至令它死亡。因此,要养好蚕宝宝,就要注意通风换气,并且给蚕宝宝喂足够的桑叶。⑵由扶到放在第三阶段,我们主要研究为什么蚕宝宝结的茧颜色不一样?同学们选择并饲养了四个品种的蚕宝宝,身体白色没有括号的“小”蚕,身体灰白有括号的“小”蚕,有括号的“大”蚕,粉红色的“大”蚕,我们还在网上查到了一种叫“天蚕”的蚕。实验发现:不同品种的蚕结出的蚕茧的颜色不一样。有同学认为蚕宝宝吃了不同品种的桑叶也会影响茧的颜色,于是他们又选择黄色蚕茧的蚕,分成几份,用不同的桑叶喂养。进行这个实验时已临近2007年暑假,在之前几个月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注意观察倾听表达,动手动脑。他们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验探究中,这样的探究并没有因为学期结束而结束,这种探究的精神和热情一直延续。在暑假里,同学们将黄色蚕茧里孵出的蚁蚕带回去饲养。由蒋天翼、朱宋燕喂剪刀桑叶、王语语喂圆边桑叶、罗晓煜喂莴苣叶,我提醒大家一定要坚持喂自己选择的那种食物。这个过程,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是逐渐摆脱老师具体指导的过程。他们在暑假中写观察日记,认真观察蚕的变化。通过实验,同学们更加确定:蚕茧颜色不仅和蚕宝宝的品种有关,也和它们的食物有关,蚕茧色主要来自桑叶的色素,因品种不同,对色素的吸收不同,茧的颜色也不同。在这次实验后,又使同学们有了新的思考:如果把不同品种的蚕蛾放在一起,它们会交配吗?它们生下来的蚕宝宝会是什么样子的?四、活动总结学生良好记录习惯的形成也非一日之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提高学生信息记录、整理的能力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次探究活动中,我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当学生懒于记和漏记的时候,我提醒和督促他们,当学生记录完成,我会认真批改他们的日记,圈出他们在记录中出现的错别字。当一个阶段研究结束时,学生已有一份完整的原始资料,其中包括实验方案与计划,研究小组成员名单,活动过程记录,实验记录表,以及小论文和照片等。这些材料由每组组员分别输入电脑,形成电子文档,分门别类集中到实验室的电脑中,最终由我将这些文档和照片进行排版定稿。从写实验方案到进行对比实验,从实验记录到资料整理,在这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也逐步养成科学端正的观察态度,持久的观察意志力,以及真实记录的习惯,学会总结、整理、分析和应用观察记录。五、收获成果这次长周期探究活动,历时半年。在我们的活动中,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观察记录,自己分析整理资料,我所做的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及时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一次,真正让学生们经历了长周期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学生们都经历了一番较长时间的努力,甚至尝尽曲折艰辛,也学到了书本和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亲身体验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变化,在成长,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收获。罗晓煜:这个学生知识面广,学习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上经常会有他精彩的发言,他聪明而又十分贪玩,有时纪律松懈。他曾参加过“植物的向光性”研究小组,在此次研究蚕的第一阶段,他担任温度小组的组长并一起参与了第二、第三阶段的研究,他在活动中发现由于老师下班要关取暖器,温度不能保持恒定,提出制造一个暖房;他还发现了把蚕放入蚕蔟的最佳时间;并提出过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把不同品种的蚕蛾放在一起,它们会交配吗?它们生下来的蚕宝宝会是什么样子的?在和罗晓煜班主任的谈话中,我还得知,罗晓煜这个孩子十分贪玩,以前总爱带领一些男孩子在课间打闹,不但影响班级纪律,还影响个别学生的学习,而在这半年的探究中,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蚕宝宝研究占据了,课间他或急着完成作业,或急着往实验室跑,根本无暇和其他男生打闹,而没有了他这个领头的,其他几个男孩子也只好作罢。班级纪律也好了许多,而他上课、作业的效率也很高。这位班主任还希望我以后多搞一些活动……我听了笑了起来,没想到一个自然的长周期探究活动会给一个学生,一个班级带来一些可喜的转变。吕虹锦:一个品行兼优的女孩,当同学们发现在暖房里52摄氏度这么高的温度下,竟然孵出了三条蚁蚕而疑惑不解时,她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温度计放错了位置,放在了取暖器的出风口了,实际鞋盒里只有21、22摄氏度。她还发现蚕宝宝吃桑叶的时候,总是斜躺着吃,而且每次总是飞快地咬一个圆洞。大多数蚕是从桑叶的边上开始吃的,从中间开始吃的极少见等等。在第一第二阶段的研究中我发现了她观察很仔细,每次记录也很认真,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与同学们相处愉快,在小朋友中有很高的威信。在第三阶段,她担任组长,协助老师管理文档资料,充分发挥了她的优势,大胆施展了自己的才干,进步很大。钱家麒:思维开阔,能说会道,上课发言特踊跃,还总有独到的见解。但书面作业马虎而粗心。在蚕宝宝研究小组的活动中,一开始,他看得多,说得多,记录得少,他记录起来,就会留下许多错别字,这时其他的同学就会在旁指点,帮助他完成记录的工作,渐渐地,他愿意记录了,记录的质量也渐渐提高了……蒋天翼:学习一般,刚开始,他并不是研究小组的成员。随着我们第一阶段研究“轰轰烈烈”的进行,我渐渐发现研究小组里多了一个看“热闹”的学生,由于他从不捣乱,同学们也就默认了他的到来。在第二阶段研究蚕宝宝喜欢吃的食物时,他又主动去找桑树,每次都及时送来新鲜的桑叶,大白菜叶,青菜叶等材料。周六周日我到学校加班,正上兴趣班的他在下课的时候也会跑到实验室,向他的妈妈介绍我们养的蚕宝宝。第三阶段,他正式成为了我们研究小组的成员,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蚕茧颜色的秘密。暑假中,他在家中养蚕成功,发现不同品种的蚕结出的茧的颜色不一样,同一品种的蚕茧颜色也会有微小的差别。他还发现有些蚕卵能发育,而有些蚕卵却不再发育。也就是我们说的不滞育卵和滞育卵。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活动中,我和学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已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但这仅仅是刚刚起步,还有待我们持之以恒地不断探索。2008-8-7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