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社会态度及其改变1PPT学习交流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二、态度的维度三、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四、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五、态度的功能六、孝道: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2PPT学习交流•“这个概念在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中,也许是最有特色的和不可缺少的概念。……它已使自己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拱心石。”——G.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一、态度的定义3PPT学习交流态度(socialattitude):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一)定义:4PPT学习交流(二)态度的构成要素•C.T.Hoveland和M.J.Rosenberg的态度三要素定义(1960):•作为刺激和反应间的中介因素,由三要素组成:1认知(Cognition)因素:2情感(Affection)因素:3意向(Behavior)因素:•也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5PPT学习交流三个要素的关系:认知情感意向独立程度高占主导地位,比认知更能影响行为6PPT学习交流指向(direction):肯定or否定强度(strength):程度深度(intensity):卷入水平向中度(centrality):接近核心价值程度外显度(salience):外露程度二、态度的维度7PPT学习交流三、与相关概念辨析态度对人、对事、对物以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信念价值观调节、影响8PPT学习交流四、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种形式存在:外显态度:有意识,报告法内隐态度:无意识,实验测量我是反对暴力的吧?9PPT学习交流五、态度的功能(一)态度与社会性判断社会现象:狗眼看人低?谄媚有钱人?人靠衣装马靠鞍?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研究10PPT学习交流(二)态度与学习效率生活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的实验11PPT学习交流(三)态度与行为方式传奇故事:江姐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故事;个别宗教人士自焚抗议的报道。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实验:宗教对大学生耐痛力是否有影响12PPT学习交流(四)态度与工作效率提问:热爱工作的人,工作效率一定高吗?学者罗伊菲尔德的解释13PPT学习交流六、孝道: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14PPT学习交流(一)孝道盛行的原因经济原因:家庭作为主要的生产单位思想原因:儒家对孝道的极力申扬15PPT学习交流(二)孝道的内涵“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也就是说,孝道是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孝知(认知部分)、孝感(情感部分)、孝意(意向部分)、孝行16PPT学习交流•以父母为对象的孝道的实际内涵:敬爱双亲事亲以理顺从双亲继承志业谏亲以礼显扬亲名使亲无忧思慕亲情随侍在侧娱亲以道奉养双亲葬之以礼爱护自己祀亲以礼为亲留后17PPT学习交流孝道的来源•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父子之道,天性也。”(孔子《孝经·圣治章》)•“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子生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王充:《论衡·物势论》)18PPT学习交流•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不存在父子关系,只存在母子及其代替父子关系的舅甥关系。•杨国枢认为,孝道态度决定孝道行为,孝道态度取决于社会化的方式和强度、父母的性格和行为、子女的性格和行为三类因素。19PPT学习交流孝道在中国的演变•孝道究竟是否还存在?•如果还存在,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0PPT学习交流孝道的演变他律性的→自律性的家族延续→无此涵义重孝轻慈→父慈子孝传统孝道现代孝道21PPT学习交流第二节态度和行为一、拉皮尔的挑战现场研究问卷调查带着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环美旅行,184家饭店和66家汽车旅馆,一家拒绝他们六个月后,给光顾过的饭店寄调查问卷“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作客吗?”结果91.5%的旅馆和92.6%的饭店表示拒绝。22PPT学习交流•盖洛普民意测验1936年成功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至2012年为止的18次预测中16次成功。二、态度和行为一致的证明23PPT学习交流•态度预测行为的三个原则:总态度预言总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越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24PPT学习交流从个体持有某一种态度的角度来看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高建立在亲身经历、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态度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具体态度三、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25PPT学习交流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单一行为or多重行为?及时行为or长久行为?26PPT学习交流从个体自身方面的各种条件和情况来看态度与个体的关联程度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自控能力的高低27PPT学习交流环境压力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28PPT学习交流四、合理行动理论对行为X的态度有关行为X的主观规范对行为X的规范性信念对行为X的后果的信念完成行为X的意图行为X29PPT学习交流什么是偏见?你对他人存在着偏见吗?偏见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消除偏见呢?第三节现实性社会态度:偏见30PPT学习交流一、定义偏见(Prejudice)指的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偏见是双向的,经常由强势群体加诸在弱势群体身上,也被弱势群体加诸在强势群体身上。31PPT学习交流情感成分:偏见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行为成分:歧视二、偏见的构成要素32PPT学习交流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社会化:直接学习、模仿学习、环境熏染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权威人格、投射三、产生偏见的原因33PPT学习交流•自我实现预言•形成各种各样的现实偏见:种族偏见和性别偏见•疏离四、偏见产生的结果34PPT学习交流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体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五、偏见的消除35PPT学习交流现实性的偏见:种族主义美国民权委员会的定义:“任何根据一个人的肤色而将其看作劣等人的态度、行为或制度结构。”个体对特定种族成员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社会对所谓特定种族的劣等人的制度化的法律与规章。36PPT学习交流1994-5-26,黑人总统曼德拉当选;1996-5-8,南非新宪法通过,15章“不分性别、种族、宗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于12-10日生效。37PPT学习交流•性别主义的基础是性别,与种族主义一样,性别主义也具有两个层面:个体对特定性别的人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社会对所谓特定性别的劣等人的制度化的法律和规章。现实性的偏见:性别主义38PPT学习交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国男人们现在临到了一个难言,便是他的选择妻子,摩登女子与旧式女子二者之间孰优。最好的标准妻子有人说过:要有新知识而具旧德性的女子。”39PPT学习交流第四节态度的测量测量外显态度的方法: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法、行为观察法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启动、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40PPT学习交流量表法:博格达斯量表又称单维量表,测量人们与其他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根据自己的信念,我愿意一个刑满释放的人员——做我女儿的男朋友1——同我女儿来往2——作为我的邻居3——不歧视他4——远远避开他541PPT学习交流瑟斯顿于1926年提出“态度能够被测量”,1929年首创等距量表。该量表被用于测量对战争、死刑、宗教、少数民族群体的态度。缺点:编制过程非常繁琐。量表法:等距量表42PPT学习交流43PPT学习交流量表法:李克特量表(总加量表)李克特在1932年创立,编制方法:收集与所测态度相关的条目预测验,用于筛选条目信度、效度检验形成正式量表44PPT学习交流量表法:语义分化量表•由奥斯古德、苏西和塔南鲍姆在1957年创制。45PPT学习交流问卷法•问卷在编制时不需要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可以和量表结合起来使用。•量表要围绕一个心理特质,问卷可以围绕多个心理特质。46PPT学习交流投射法图画测验、画人测验、语句完成法行为观察法以选择座位的距离作为观察指标生理反应法皮肤电、脉搏、瞳孔、心跳、呼吸、血压等来测量47PPT学习交流启动(Priming)启动刺激(阈下)300ms目标刺激实验结果实验组与种族相关的单词或图片Negro/whitepeople形容词(要求判断褒义词?贬义词)测量反应时启动negro时,被试判断贬义词的速度更快,存在内隐刻板印象控制组中性单词或不呈现启动刺激没有呈现出启动效应48PPT学习交流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呈现概念词呈现属性词联合呈现实验结果实验1黑人名字(左)白人名字(右)快乐意义词(左)非快乐意义词(右)黑人名字—快乐意义词(反应时)白人名字—非快乐意义词(反应时)黑人名字—非快乐意义词以同一个键代表;白人名字—快乐意义词以同一件代表,反应时快。实验2黑人名字(左)白人名字(右)非快乐意义词(左)快乐意义词(右)黑人名字—非快乐意义词(反应时)白人名字—快乐意义词(反应时)49PPT学习交流第五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家庭、同辈群、团体的影响个人的学习:联想学习、强化学习、模仿和观察学习50PPT学习交流学习理论:立足于行为主义的立场功能理论:立足于精神分析立场认知理论:立足于传统格式塔心理学立场二、态度改变的理论51PPT学习交流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平衡理论涉及一个认知对象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关系。OXP认知的主体态度的另一个人态度的某个对象+表示肯定_表示否定52PPT学习交流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OXP认知的主体态度的另一个人态度的某个对象53PPT学习交流②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肯定或否定态度。•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负OXP+表示喜欢_表示不喜欢54PPT学习交流例如:•海德认为,P-O-X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种情形,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复平衡关系。+-+1、说服O不要踢足球2、改变对O的亲密关系3、说服自己改变对足球的态度55PPT学习交流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定义: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56PPT学习交流•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A)不相关:B)协调:C)不协调:例如:认知不相关(吸烟危及健康,今天上课)认知协调(吸烟危及健康,我不吸烟)认知不协调(吸烟危及健康,我吸烟)57PPT学习交流不协调认知数目×认知项目的重要性不协调程度=────────────────协调认知数目×认知项目的重要性认知失调程度取决于:每一种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58PPT学习交流认知失调理论的两大基本假设:“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些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59PPT学习交流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有三:改变行为改变认知引进新的认知元素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和“我每天要吸一包烟”之间存在认知失调,如何缓解?60PPT学习交流实验过程:让被试从事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