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张会会(郑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2)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摘要:我国的广播事业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前有了初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概况进行了论述。关键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前大陆的广播事业1.国民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1922年,美国记者奥斯邦在上海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发射台建在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月24日第一次播音,功率50瓦,呼号ECO,播送音乐和新闻(由《大陆报》提供)。由于触犯了北洋政府的法律,被勒令停播,3个月后倒闭。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和申报合作开设开洛广播电台,是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共维持了5年左右。之后中国人开始有自己官办和私营的广播电台。广播事业也由此兴起。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这是国民党所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1932年11月,新广播大楼落成,功率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广播电台。同年,成立中央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在全国建立了20多座电台。1929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电信条例》,允许民间经营广播事业,陆续出现了一批民办电台,类型主要有:教育性电台、商业性电台、宗教性电台。1936年,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截止1937年6月底,全国共有电台78座,总发射功率120多千瓦,其中民营电台55座,但发射功率却不及总发射功率的6%。抗战期间,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斗争节节失败,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的广播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由于日寇逼近南京,1937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台停止播音,被迫迁往重庆。1938年3月恢复了播音。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ofChina”(VOC),意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语播音。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下旬起,国民党开始“接受”了20多座日伪广播电台。1946年,中央广播电台迁回南京。截止1947年9月,国民党统治区共有电台101座,其中,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辖的41座、功率400多千瓦,其余为各省市供应、私营及美军广播电台,共60座,功率20多千瓦,收音机100万左右。2.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1940年12月30日,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由于它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称它为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稿是由新华社提供。播出时间为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广播内容为重要文件、公告,新华社播发的国内外消息及少量文艺节目。1947年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北平解放后,迁往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并从新华社分离出来。1949年6月,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和领导全国广播事业。从此,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月,改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12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新华广播电台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二、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广播事业1.“文化大革命”前的我国广播事业建国后,我国初步建成各级广播网,对内对外广播日益发展。我国对国内的无线广播系统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主要使用中波广播。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虽有过曲折,但仍取得巨大发展。从1950年起,中央台的技术设备渐渐得到加强。1959年还建起了中央广播中心——北京广播大厦。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规定广播宣传的任务有3项:发布新闻和传达政令;社会教育;文化娱乐。陆续开办了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并延续至今的节目,如《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首都报纸摘要》(后改称《新闻和报纸摘要》)等;先后开办了藏语、蒙古语、朝鲜语、维吾尔语、壮语等5种民族语言广播;1954年还开办了对台湾的广播节目。1962年以后,中央台着重提高节目质量,增加品种,又开办了一些好节目,深受听众欢迎。这期间,中央台的广播宣传开始发挥“自己走路”的作用,重点改进新闻报道,加强评论,努力摆脱单纯依赖报纸、通讯社的被动局面,突出了广播特点。同时开始更加注重和加强对农村的广播宣传。文艺广播也得到较大发展,到1965年底,中央台共办有4套节目,其中两套是对全国的综合性节目,一套是专门的文艺节目,一套对台广播节目。1965年底,全国共有地方广播电台84座,总功率为4821千瓦。这个规模稳定了相当一段时间。刚建国时,我国的对国外广播只有英语、日语广播和对华侨广播的广州话、潮州话、厦门话3种方言节目。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国际广播编辑部。外语广播开始用“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英文为RadioBejing),同年7月2日开办朝鲜语广播。至此,我国对外广播共用11种语言,每天播音11小时。从1956年到1965年,我国对外广播每年都新开办1—3种外语广播。到1965年底对外广播用语达27种,每天累计播音70小时30分,覆盖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区,我国成为仅次于苏、美的对外广播大国。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我国广播事业“文革”初期,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一律实行军事管制。1967年以后,一些地方广播电台开始恢复少量的自办节目。但在内容方面,广播进行了大量的错误宣传,不少广播工作者在巨大政治压力下并不屈服,在抵制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也进行了一些正确、真实的报道宣传,尤其是外事方面,在毛主席、周总理直接领导下,广播电视对于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乒乓外交”、中日和中美建交等报道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三、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广播事业改革开发后,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走向了繁荣和发展。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开办了主持人节目徐曼主持的对台湾广播节目《空中之友》和李一萍主持的《大众信箱》,被誉为“北徐南李”。1986年12月15日,广东电台创办了我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诞生了以大板块、热线电话、主持人直播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播出模式—“珠江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上海东方电台的成立使我国的广播事业再度走向繁荣的第二次浪潮。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一开播,就以其崭新的栏目和崭新的广播形式令听众一听倾心,使听众成为广播的主角。北京电台在90年初已经进入了建立专业化电台的筹备阶段,于1990年推出了第一个专业电台—北京经济台。1993年全面铺开了建立系列台的工作,陆续推出交通台、音乐台、新闻台、儿童台、文艺台等。从2000年开始,北京交通台异军突起,连续三年创下全国广播电台频率广告收入第一的业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办有9套节目,全部上网在线直播。经过多次改革,中央台的广播节目设置,制作运行模式正逐步朝着“频率专业化、听众目标化、服务对象化”迈进。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增加了华夏双语、藏语广播、老年之声等节目。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