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兽医发展简史概述•中国兽医学在历史上曾对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对一些国家兽医学的发展产生过影响。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以下几个阶段:1.起源2.早期发展3.西周到春秋:中国兽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奠基时期: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兽医学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5.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汉代以后,中国兽医学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体系6.中国的兽医教育始于唐代7.宋、元时期:中国兽医又有进一步的创新和提高8.衰落时期:宋、元以后,中国兽医学由盛极而趋衰落9.20世纪以来:西兽医学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以前一、起源约在1万年以前,人类在开始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便开始了对家畜疾病的斗争。火和石器、骨器被应用于战胜人畜的疾病,导致了温热疗法、针灸术以及其他外治法的起源。内蒙古多伦县头道洼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砭(biān)石(砭术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经鉴定就具有切割脓疡和针刺两种性能。中国在原始社会已出现家畜圈养。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的畜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说明当时也已有了一定的关于家畜卫生防护的知识。二、早期发展中国兽医技术的早期发展与马以及猪、羊等家畜的用途日受重视有关。殷商时因马已用于拉车和骑射而开始注意马病。如甲骨文中便有“贞多马亚,其僫(有)”等字句,其中“亚”读为“恶”,是马有疫病的卜辞。有人畜通用的病名,如(体内寄生虫)、(齿病)等当时猪圈、羊牢、马厩(mǎjiù)的出现,反映了对家畜护养的进步。家,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shǐ),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三、从西周到春秋据《周礼·天官》记载: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和“兽疡”有灌药、手术及护养等综合医疗措施有“豮”(fén)(指去势的公猪)和“攻特”(指马去势)等去势术出现肉品检验专业人员:《周礼》中还有“内饔(nèiyōng)(借指宫廷中的膳食)……辨(肉)腥(xīng)、臊(sāo)、膻(shān)、香之不可食者”等记载有以下疾病名称“瘈狗”(zhìgǒu)指狂犬)“瘯蠡”(cùlí)(指家畜疥癣)“玄黄”(指马黄病极而变色)“瘏”(tú)(指马疲不能行进之病)三、从西周到春秋四、奠基时期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兽医学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战国时期出现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有关家畜疾病的记载:“牛疡”(yáng)“羸牛”(léi)(指瘦弱牛)“马肘溃”(kuì)“马膝折”“马蝱”(méng)四、奠基时期《晏子春秋》有马中暑的记述,说:“大暑而疾驰,甚(重)者马死,薄(轻)者马伤”《庄子》所载“络马首、穿牛鼻”,说明当时已有穿牛鼻绳的技术四、奠基时期中兽医学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为中国兽医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原则《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中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药学专著,其中提到的“牛扁(药名)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柳叶主马疥痂疮”、“梓叶擣(dǎo)(捣)傅(敷)猪疮”(chuāng)、“桐花主傅(敷)猪疮”等,都是关于兽用药物功效的记述。四、奠基时期中兽医学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著。充实与发展了前人辨证施治的原则,也可为兽医临证所借鉴。汉简中已记载有兽医方剂,并开始把药作成丸剂给马内服汉代将铁制的九针(镵chán针、员针、鍉chí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金针和银针用于针灸,并有针药配合治疗兽病的记载四、奠基时期中兽医学理论基础:河南方城汉墓中出土有“拒龙阉牛图”,说明中国在1800多年前已有牛的“走骟”(shàn)法(割去牲畜的睾丸或卵巢)四、奠基时期中兽医学理论基础:南北朝时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有羊的剩法,即羊的无血去势法汉代已知用革制的马鞋进行护蹄和为马削蹄《汉书·艺文志》载有《相六畜》三十八卷,同时还出现《马经》和《牛经》;除《马医》外,还出现“牛医”等五、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汉代以后,中国兽医学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体系晋代名医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中提出治六畜诸病方,其中有关于马驴十几种病的疗法,如用:黄丹术治“脊疮”灸熨(yùn)术治“马羯骨胀”“直肠入手”术治“胞转”指出疥癣有虫五、学术体系形成时期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的畜牧兽医专卷,载有家畜26种疾病的48种疗法,反映了当时的兽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如:掏结术削蹄法(治漏蹄)猪羊的阉割术家畜群发病的防治隔离措施五、学术体系形成时期兽医学专著大量涌现,如:梁代——《伯乐疗马经》隋代——《隋书·经籍志》就记载有《疗马方》一卷《伯乐治马杂病经》一卷《俞极撰·治马经》三卷《治马经图》二卷《马经孔穴图》一卷《杂撰马经》一卷《治马牛驼骡等经》三卷及目一卷六、中国的兽医教育中国的兽医教育始于唐代唐神龙年间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唐贞元时,日本兽医平仲国等到中国留学唐开成年间编著的《司牧安骥集》,对于中国兽医学的理论及诊疗技术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中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六、中国的兽医教育为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唐代还制定了有关畜牧兽医的法规,如:唐律规定“诸乘官畜产,而脊破领穿、疮三寸,笞二十”,以及“……伤重五日内死者,从杀罪”等唐高宗时颁布的《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可称是中国古代较完备的一部人畜通用药典唐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兽医学也有很大发展,如:西藏有《论马宝珠》和《医马论》等著作新疆出现《牛医方》等。七、中国兽医的进一步创新和提高宋、元时期,中国兽医又有进一步的创新和提高宋代曾设置“收养上下监,以养疗京城诸坊、监病马”;并规定“凡收养病马……,取病浅者送上监,深者送下监,分十槽医疗之”,这是中国兽医院的开端以后又规定将有“耗失”的病马送“皮剥所”。“皮剥所”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家畜尸体剖检机构七、中国兽医的进一步创新和提高宋代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兽医药房,如元《文献通考》载有“宋之群牧司有药蜜库……,掌受糖蜜药物,以供马医之用”。兽医著作繁荣:有《伯乐相马经》《安骥集》《贾躭dān兽医经》《明堂灸马经》《相马病经》《疗驼经》《师旷禽经》等。此外,王愈撰《蕃牧纂验方》,载方57个,并附针法。至元代,兽医卞宝(卞管勾)著有《痊骥通玄论》,其中“三十九论”、“四十六说”,对于家畜脏腑病理及一些常见多发病(尤其是结症及跛行等)的诊疗,进行总结性的论述。八、衰落时期宋、元以后,中国兽医学由盛极而趋衰落。但明代在兽医教育和兽医学著作方面还有所建树。明政府曾几次培训基层兽医,如英宗时(1438)规定“每群长(管马25匹,以后增为50匹)下,选聪明子弟二、三人学习兽医,看治马病”。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编著的《元亨疗马集》,理法方药俱备,内容丰富多彩,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学代表著作。八、衰落时期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但为人医,也为兽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医药知识。清代,兽医学的发展就极为缓慢。鸦片战争以后,民间对中国传统兽医技术仍有所整理和总结,如李南晖(号青峰)编著的《活兽慈舟》一书(1873)对黄牛、水牛、猪、马、羊、犬、猫等家畜的240种病症均有论述,并收载方剂(包括单方)700多个;《猪经大全》(1891)有48种猪病的疗法,并附病状图,后成为传统兽医学中唯一被保存下来的猪病学专著等。但总的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兽医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传统兽医学尤其受到歧视而甚少进展。九、近现代兽医学的发展西兽医学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以前;但有系统的传入则以1904年在保定成立马医学堂为开端。从此中国便有了中、西兽医学之分。马医学堂(1907年改为陆军马医学堂,1912年又改称陆军兽医学校)东南大学畜牧兽医系(1912,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前身)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畜牧兽医科(1914,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前身)上海兽医专科学校(1931)九、近现代兽医学的发展江西兽医专科学校(1936)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畜牧兽医系(1936,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前身)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39)英士大学畜牧兽医系(1941)中山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畜牧兽医系(1943)兰州兽医学院(1946)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培养专业人员约3000余人。九、近现代兽医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出国学习兽医者也日渐增多,1907年便有人赴日本学习兽医;此后又有较多的人相继赴欧美留学兽医专业,但学有专长回国者不过几十人,在当时条件下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和兽疫防治方面,1924年北平中央防疫处首创马鼻疽诊断液和犬用狂犬苗成功;此后,青岛、上海、广西、南京、四川、浙江和江西等地有关机构以及抗日战争期间设立的军马防治所等,也于30年代先后进行了血清和疫苗的研究、制造。40年代,抗日战争后方各地又有各种兽医防疫机构的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