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拉斯韦尔和贝雷尔森提出的内容分析法,成为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2.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总结了传播的基本过程,提出了“五W”的传播模式,这个模式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并论述了传播的社会功能。3.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最早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广播的研究,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4.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5.勒温曾设计了关于群体传播的经典实验,并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6.霍夫兰对传播与说服、说服能力与说服方法的研究,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有二: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7.李普曼、拉斯韦尔、勒温、拉扎斯菲尔德以及霍夫兰的研究工作为传播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可以被称为奠基者。8.信息论是贝尔实验室的电气工程师香农提出的。9.在信息论中,香农提出了“熵”的概念以解决信息的量度问题,为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10.控制论关注的是系统内秩序维持的一般法则,它是由数学天才维纳提出的。1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12.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13.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的示意而非直接的说服来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说服技巧。14.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15.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集合行为的信息运动方式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则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16.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集合行为的信息运动方式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则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17.美国学者戈德哈伯认为,组织传播“系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活动。”18.“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19.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20.“噪音”概念的引入,是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21.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境和传播效果并不能直接在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里找到,由于这一模式是单向直线的,因而不能用它来解释人的全部社会传播行为。2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虽然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但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23.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信息会产生反馈,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2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25.传播总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够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形式对千变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这是一条由感知到生产再到感知的信息传递链。26.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模式最为明显的优点是突出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因此,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28.马来茨克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在一个包含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各种社会作用力相互集结、相互作用的“场”中,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29.马莱兹克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变量,即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即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30.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产生于17、18世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同极权主义制度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3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弥尔顿、米尔、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佛逊。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3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此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能够约束自我的自由企业。33.社会责任理论源于美国,是20世纪40年代时由“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是其标志性著作。34.民主参与理论,又叫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这一理论出现的背景是,社会的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利用媒介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同时媒介的垄断程度也更加严重,这就形成了民众与媒体之间的矛盾。35.民主参与理论,又叫受众参与理论,它的产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和主动争取自身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的决心。3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备受注目,其传播制度和理论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37.一般来说,国有或公营媒介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其活动更多地是受到宣传目标和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38.商业性的媒介更多地受制于经营目标,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39.较早对信息的种类做出概括的是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他指出:“控制系统向外发出的内容叫做信息,而控制系统从外界获得的内容也叫做信息。”40.魔弹论认为,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41.20世纪30年代早期到60年代初,媒介效果研究开始采用全凭观察和实验调查的研究方式,其研究结果对媒介万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于是产生了有限效果理论。42.“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受众的需求是促使其接触媒介的动因之一。43.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形态进行考察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赫卓格,他发现人们怀着多种多样动机收听肥皂剧。44.对印剧媒介的使用形态最早进行考察的是贝雷尔森。1940年,在《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他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45.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经过对选举调查的分析发现,大众媒介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46.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对“议程设置”假说重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个源于而又高于该理论的新假设——“议题融合论”。47.内容分析可以有两种形式,即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和对传播方式的分析。48.数字媒介,就是以数字化形式传递信息的媒介,不仅具有即时性、参与性这两个电子媒介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容量大、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交互性强等特征。49.与信息社会直接相关的有三项信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以及在这两项技术的基础上的网络技术,这些都是媒介技术。50.马克卢普于1962年提出的“知识生产社会”理论,德鲁克于1968年提出的“知识社会论”,波拉特于1977年提出的“信息经济”学说等,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51.马克卢普于1962年提出的“知识生产社会”理论,德鲁克于1968年提出的“知识社会论”,波拉特于1977年提出的“信息经济”学说等,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52.马克卢普于1962年提出的“知识生产社会”理论,德鲁克于1968年提出的“知识社会论”,波拉特于1977年提出的“信息经济”学说等,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53.1963年1月,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发表了《信息产业论》一文,提出了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论。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类似于动物的进化。54.波拉特把信息经济划分为两大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前者指的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后者指的是向组织机构内部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55.波拉特把信息经济划分为两大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前者指的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后者指的是向组织机构内部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56.时代华纳是在1989年由时代公司和华纳传播公司合并而成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媒介集团。57.1954年澳大利亚的鲁伯特•默多克接管了新闻有限公司,并在短短58年里通过不断的兼并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传媒公司之一,这就是著名的新闻集团。59.20世纪90年代有三种世界性话语相继填补了冷战后一度空虚的意识形态空间,即“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和“全球化”。60.李普曼是专栏作家和新闻记者,他于1922年撰写了一部有影响力的著作《舆论学》。首次对美国报业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