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具体方法和技术: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哲学基础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科学范式自然范式逻辑过程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理论模式理论检验理论建构主要目标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文字描述与阐释主要方式实验、调查实地研究资料收集技术量表、问卷、结构观察等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研究特征客观主观4、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②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③资料的收集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第二章理论与研究一、理论: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二、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1、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2、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3、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假设的陈述方式:条件式陈述(如果A,则B)、差异式陈述(A不同,B也不同)、函数式陈述(A是B的函数:A==f(B)“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A与B之间的关系”)。三、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1、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的一种说明。2、理论建构的过程:1)从观察到概括2)从概括到理论3、理论检验的步骤: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2)由理论推导(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2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即操作化4)收集相关的资料5)分析资料6)评价理论并进行修正。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1、研究问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2、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3、研究问题/主题的选题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重要性: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创造性:也可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和自己独特的特点。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合适性: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4、研究问题的明确化: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5、文献回顾:也称作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第四章研究设计一、研究设计: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二、研究目的:探索、描述、解释1、探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2、描述性研究: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它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而是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3、解释性研究: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三、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1、理论性研究: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解,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2、应用性研究: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其关注点通常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评估社会后果等。四、分析单位: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两种错误:1、区群谬误,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2、简化论,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五、按时间纬度:横向和纵向研究1、横向研究:也称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2、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趋势研究: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如:人口普查、总统选举预测。同期群研究: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同组研究: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一、测量的概念和层次1、测量:根据一定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2、测量的四个要素:测量客体、测量内容、测量法则、数字或符号3、测量的层次: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1)定类测量:也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测量层次最低。本质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3分,标以不同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性别:男、女)2)定序测量:也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城市规模: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3)定距测量:也称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其结果可以相互进行加减运算。(温度的测量)4)定比测量:也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乘除运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零点的存在,是定比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4、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类别区分(=、=)有有有有次序区分(、)有有有距离区分(+、-)有有比例区分(*、/)有二、(概念的)操作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操作化方法:1)概念澄清与界定(首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其次,对定义进行分类)2)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1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2研究者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性研究)三、量表1、李克特量表: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分成“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类,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5类。分别记1~5分。由于答案类型的增多,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就能更清楚的反映出来。基本程序:1)围绕要测量的态度或主题,以赞成或反对的方式写出与之相关的看法或陈述若干条(一般为20~30条)。对每一条陈述都给与五个答案: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很不同意,并根据赞成或反对的方向分别赋以1、2、3、4、5分2)在所要测量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对象(一般不能少于20人)进行测试3)统计每位受测者在每条陈述上的得分以及每人在全部陈述上的总分4)计算每一条陈述的分辨力,删除分辨力不高的陈述,保留分辨力高的陈述,形成正式的量表2、语义差异量表:也称语义分化量表,主要用来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四、(测量的)信度和效度1、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大部分信度指标都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基本类型包括: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两个或以上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就是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两组分数的相关,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2、效度:也叫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采用三种类型作为标准:)表面效度:也称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准则效度:也称实用效度、预测效度或共变效度,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进行比较所得的效度;结构效度:也称构造效度,它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结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第六章抽样一、抽样的概念4总体: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样本: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抽样: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抽样单位: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框: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参数值: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统计值: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置信度:又称为置信水平,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二、抽样的类型: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一般程序: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1、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即原则进行的抽样,能避免抽样过程中认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基本形式。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步骤:1)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2)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3)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4)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