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0~13文言文阅读——“选择”9分保住,“翻译”十之八九题第2讲文言文翻译题增分策略文言文翻译,涉及方方面面的文言知识,考查这个考点的同时,也相当于同时考查通假字、古今异义、重要实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考点。所以说文言文翻译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时,要把它作为重中之重。命题规律1.全国卷近几年每年都考查两句翻译,分值为10分;2.高考不仅仅考查实词、虚词的落实,有时还兼顾考查特殊句式及语气;3.所选的两个句子多是较能反映传主性格的语言,故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语境。失分原因词义不明,句式不分,语意生涩,不善借助题目暗示。所以,二轮复习应根据考生的失分点针对补救。只有攻克薄弱点,才是增分点。失分点一因词义不明而失分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其中,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是重点。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意思的或必须删掉的虚词。一、失分诊断——他人之失我之鉴[例1](2016·全国卷Ⅱ)考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例呈现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参考答案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错答分析①“啖”(吃)、“矢”(屎),学生不会翻译,错用“留”字诀;②“囊”(用袋子装)没有译出词类活用,仅仅译成了袋子;③口语化用词,“立马”是一种方言用语,不宜用于考试作答中,应译为“立即”“立刻”“马上”等书面语。[参考译文]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例2](2017·全国卷Ⅰ)考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例呈现参考答案(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错答分析①“严正”,学生不会翻译,应译为“严肃正直”;②“党”错译为“党派”,应译为“亲族”;③“过常”错译为“正常”,应译为“超过常礼”。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参考译文]本族和外姓的亲戚,出家的和世俗的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景,)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例3](2018·全国卷Ⅰ,语篇见[课前]P98)考题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例呈现(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参考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错答分析(1)①“以”虚词“凭借”没有准确翻译出来;②“以为先驱”没有按照字字落实的方式来翻译成“作为先锋”,而是意译成“身先士卒”,不准确。(2)①“履”漏译,估计是不知道如何翻译导致的,应译为“行为”,是由“履行”转换而来;②“无居宅”根据字面意思翻译成“没有居住的宅院”欠准确,因为这不符合事理,应译为“没有私宅”。二、增分指导——他山之石可攻玉词义推断“5法”1.语境推断法文言词语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不确定,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如[例1]“啖泽中雁矢”中的“矢”,联系上文语境“岁大饥,人相食”,可推断“矢”同“屎”。2.语法(位置)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如[例1]“囊示登云”,“示”是“给……看”,动词词性;“囊”在动词前,如果不做主语,只能是活用为状语。如[例2]“恭谨过常”,“恭谨”是形容词,“过”是动词,翻译为“超过”;“常”的位置应该是名词,翻译为“常礼”。3.教材联想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词语,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词义问题。4.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文词义,联系相关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有很大的帮助。如[例2]“举止必循礼度”中的“循”,可以联系成语“循规蹈矩”,即可正确翻译。5.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或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词语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词语的用法。失分点二因句式不分而失分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等,这时就需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一、失分诊断——他人之失我之鉴[例1](2018·全国卷Ⅱ,语篇见[课前]P100)考题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错例呈现参考答案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错答分析①“民”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在文言文中,一般译为“百姓”;②“为”没有翻译出来,此为介词“给”;③句式不明,本句中“为立祠安阳亭西”,是个复杂的文言句式“为(之)立祠(于)安阳亭西”,既是省略句,省略了代词“之”和介词“于”,翻译时需要补出;又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为正常语序,即“(于)安阳厅西为(之)立祠”。[例2](2017·山东高考)考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错例呈现参考答案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错答分析①“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学生不会翻译,直接保留;②“弗之罪”是宾语前置,学生没有看出,错译为“不治他的罪”;③“未尝参预”漏译;④“雅”漏译。[参考译文]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做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横行不法,叛逆作乱,他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例3](2016·全国卷Ⅰ)考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错例呈现参考答案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错答分析①“锡宴不赴”中的“锡”是通假字,学生不会翻译,错译为“不去赴锡宴”。②“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式,学生没有正确翻译出“是”,错译为“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是”应译成“这”;“也”表判断,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语气。[参考译文]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客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使者于是赴宴。二、增分指导——他山之石可攻玉常见4大句式判断技巧1.宾语前置句——重在调序宾语前置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特殊句式入手若碰到否定句或疑问句,就要考虑有没有宾语前置。如“未之有”中有否定词“未”,“之”是代词,正常语序应该是“未有之”,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2)熟记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是”“之”,如“唯利是图”“夫晋,何厌之有”等。(3)注意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相比照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有现象,所以碰到文言句子,可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照,看有什么不同。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根据比照发现文言语句中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可以判断其为宾语前置句。2.被动句——重在译出“被”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当句子中出现了“于”“见”“被”“为”等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3.判断句——重在译出“是”或“不是”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本要求。(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判断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作进一步判断即可。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者,……也”表判断,要译为“是”字句。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4.省略句——重在补出成分推敲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2)从特征入手找标志在省略句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的情况,可以通过特征进行推敲。因为一般省略的宾语主要是介词宾语,所以如果有介词而后面无宾语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的情况了。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中,“与”是介词,后面没有宾语,补充出来就是“与(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