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评析意蕴——《故都的秋》案例分析(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品味语言、评析意蕴——《故都的秋》案例分析(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临高中学课题组王莹88972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使学生们在快乐的想象中增强了语感。《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此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而很多爱国人士遭受残害与压迫尤甚的时期。作者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被迫离开了上海,避居杭州,这期间,作者只能将自己的一腔热情,一份热爱,寄托于山水,但这炽热的情怀永远不能因为山水的秀丽隽永而阻隔,于是,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再次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围绕着这一背景,让学生更加清楚,在作者的心中,“悲凉”已不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带着合乎背景的想象,才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作者,进而理解文章。【课堂回放】一、过程呈现第一步:形象感知阶段听读课文——运用想象联想感知艺术画面要求:注重一个“感”字a.摒除杂念,内心虚静b.想象联想,思与境谐(播放配乐朗诵3——11段,配秋色图画)要求学生顺着诵读的导引,摒杂念,驰神思,微闭双眼,内心虚静。用心来接受郁达夫所给的秋色图画。听后完成如下各题(1)从文章所描绘的秋景中,试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它给你的感受。(2)试用简洁整齐的语言概括你所看到、听到、品到的五幅“故都秋景图”。通过感知导引,学生体味出故都的秋色是清冷的,故都的秋声是寂寥的,充分感知了文章的画面美。第二步:情感体悟阶段品读课文——调动内在情感体悟艺术画面要求:注重一个“悟”字a.披文入情,移情内化b.抓住特征,缘境探情1.移情内化提问:假如你身处画中,看到满目的冷色画面,处在如此寂寥的秋景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教师追问过渡:作者想要传达给你的,要你与之共同领受的是不是这样的审美情绪呢?2.缘境探情第一问题:如果将牵牛花改为红色,秋草改为肥茂的,好不好?有的学生说:好,更具活力,因而更美有的学生:立即反驳——这叫艳,不叫美。教师追问:你认为怎样才叫美呢?学生:景中有人,客观景物具有情绪色彩才叫美!教师:你认为作者的情绪色彩是什么呢?学生:隐隐的不快感。教师:能进一步分析一下吗?学生: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你们同意吗?(大多数说同意)你们谁代他言传呢?(无人应答)教师:能意会还要能言传,只要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心态和表达技法就可以弄明白了。教师:通过归有光《相脊轩志》、赵师秀《约客》、杜甫《月夜》简要介绍常用表达技法。第二问:“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学生:不好!教师:为什么?学生:不太和谐。教师:为什么说不和谐?学生:反正不符合作者的身份,细的说不清。教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各有什么特点?学生:香茶突出一个“香”字,而浓茶的味道是苦涩的。教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学生:作者品味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以及他所面临的世态!教师:对!古人云:“壶公瓢中自有田地日月”,其意象的深刻包孕性就在于此!了解这一点,就会了解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物象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之处。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的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学生:反复品读这几句,起来摹读。教师:从这么细腻的语调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为了传神。教师:再读。学生:读出了味道,急于表达。教师:先别忙说,我有更高的要求:用古人的一首词来概括。学生: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3)如果说,景中之色是“清”,景中之声是“静”,那么,观秋话秋写秋之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能否也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学生:悲凉。第三步:理性分析阶段研读课文——运用理性思维透析艺术画面a.知人论世,全面联系b.抓住文本,透彻分析1.知人论世,全面联系。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郁达夫有关的生平、思想、创作个性及写作本文时的国内、国际大环境及作者写作此文时的个人际遇。2.抓住文本,透彻分析。让学生结合所查的背景材料思考下面问题:(1)文章的题目为何取名为《故都的秋》?能不能改成《北平的秋》?为什么?(2)荒凉的心境可以通过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钓鱼台的柳影来表现,作者为何却重点着笔于寻常巷陌、普通人家?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意识?(3)从上面的两个问题中,你体悟到郁达夫心境悲凉的原因了吗?说说郁达夫的秋之魂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明确:京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为繁华之所在。“故都”一词,说明昔日繁盛已不在,暗含时代衰落之意。作者把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连在一起,表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及对民生的关注。综合上面两个问题及所查阅的背景材料,使学生最终找到了郁达夫心境悲凉的原因,也找到了郁达夫的秋之根、秋之魂和本篇文章的强烈的审美震撼力之所在)——是对家国的忧患,对生民的同情内化为郁达夫内心的深沉的悲凉。正是这种大悲凉,才使文章显示出韵味无穷的审美厚度。二、教学设想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郁达夫先生的这篇文章,把深沉的忧思,浸润在平淡的物象之中。澎湃激荡的情感之流,经过“中正平和”的审美原则的消解,发而为微波细流;使普通的感知形象蕴蓄着巨大的审美张力,显出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彬彬君子之风。同时,又使得这篇看似“以平常语出之”的文章,显示出极具包孕性的审美厚度。根据这篇文章的上述特点,我把我们的教学重心定位在张力最大、最具美学韵味的几幅秋色画面上。通过对作者所建构的审美意象的感知、体悟、解析,加强学生对文学性作品的文本符号的感性还原和透析能力。不仅获知得能,而且掌握方法,并获得情志的熏陶。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力争在课堂上搭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平等对话的平台,运用“双主双向”的互动教学结构,实现文本信息的纵深接受、衍生和内化。打破传统的从第一段讲到第二段,一直讲到最后一段的“线性”传达和接受模式,而是找准最具启发性的切入点,运用“中间开花,香及首尾”的方式,在学生预先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直接切入审美焦点——几幅秋色图,通过逐步感知、体悟及解析,进而达成对文本信息的深度阐释。让学生担当接受者和创造者的双层角色。注重知识技能,更注重方法,同时还兼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要求一篇文章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更注重一节课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一个单元、一本书合起来才解决一个系统问题。我认为单单的就本讲本是一种惯性与惰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用A概念来解释A概念。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根本不可能达到对文章的深度阐释。学生也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三、教学反思文学性作品除了具有一般作品的知性因素外,还具有独特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其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品足作品的韵味,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美育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运用了“感——悟——析”三步教学法,充分激发了学生欣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由景味情,缘情入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情悦志”步步深入涵育语文素养。《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佳作,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真正步入审美鉴赏的殿堂。我将《故都的秋》定位为散文鉴赏课。教学时以学过的古诗文感受入题。再总提第一段使学生入境,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总提五幅秋景图。再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始终以散文的文体特点为基点和生长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首先,在一开始我就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让同学们回顾曾经所学到的关于秋的诗句,此设计是基于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回忆、或者通过查阅搜索等方法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通过交流汇总使学生丰富对秋的文化认识,从而顺利进入新层次的教学内容。接着,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了配乐朗读,以动人的音乐和美丽的秋景图这种较新颖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我营造的秋天的意境中,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的体味到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力求通过读来加深理解,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情景当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反映出形象来,才能对语言文字真正有所感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观察画面等手段,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去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在视象”,在头脑中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的境地,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课文所描绘的“形象”,更主要的是感受到了文章表情达意的整体性,获得丰富的语感。同时,我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来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的任务。另外,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再加上我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自拟秋景图,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