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件基本结构一、作者简介二、本书学术背景分析三、具体讲解1这是本什么书2这本书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3本书如何论证的4主要结论5结论的意义及个人独立思考四、本书精彩片段一、作者简介《艺术与视知觉》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1904.7.1—2007.6.9102岁高龄,跨越一世纪经历现代、后现代、当代艺术出生于柏林,1923年入读柏林大学,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他移居意大利,任职于教育电影国际学会。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和电影理论家、知觉心理学家。他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学术渊源博士导师:马科斯·韦特默,接受过苛勒和勒温的学术指导。格式塔心理学派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发起的。一战以后,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使这个运动在美国结出丰硕果实。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用于分析审美现象最早是由苛勒开始的,考夫卡的《艺术心理学问题》将此作了进一步推进。主要著作二、本书学术背景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的总原则是:我们对事物的知觉不是诸感觉元素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我们的知觉直接把事物把握为完整的统一体,这统一体并不是被动反映的结果,而是我们的知觉本身所具有的能动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倾向把握事物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思想来源与支持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对立:冯特元素主义思想传统:康德思想支持:现象学与物理学反对冯特元素主义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原义是完形、完整的形态等。格式塔心理学是在继承康德的思想和反对19世纪冯特的元素主义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冯特的心理学拒绝讨论人的意识,并把人的知觉活动只看作是各种感觉元素以及通过联想把这些感觉元素粘和起来而构成的。格式塔心理学反对这种元素主义,称它为“砖和水泥的心理学”,而是强调把对象一下子就把握为一个完整形式的知觉,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完形或格式塔倾向。冯特元素主义认为我们关于白杨树的知觉只是各种感觉如颜色、形状、亮度等元素复合构成的,即所谓“统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我们一下子就把这棵白杨树把握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根本不是什么感觉元素复合构成的。比如,从教室的窗子看外面的一棵白杨树。思想传统:康德格式塔心理学从康德思想中找到这种格式塔倾向。康德认为知觉不是被动印象和感觉元素的结合,而是主动把这些元素直接组成完整的经验和形式。对康德来说,这种赋予经验以某种形式是天赋的,空间、时间和因果性都不是来自经验,而是作为一种知觉的先验形式天赋地存在与我们的心理中。思想支持:现象学与物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还从当时的两个其他力量中获得支持。心理学领域的现象学运动,它坚持在不夹杂任何训练和外来观念的情况下,对原初经验进行直接描述,它证明了康德先验形式的存在。物理学领域新形成的“场”理论这种由“力”所形成的“场”,既具有广延性,又具有完形性,它是一种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微粒的结合。这支持了知觉领域的格式塔的存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直接沿用了“场”这个概念。三、具体讲解1这是本什么书2这本书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3本书如何论证的4主要结论5结论的意义及个人独立思考1这是本什么书一部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用于分析审美现象最主要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全面阐释了的格式塔美学观,认为艺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研究艺术首先要研究人的知觉结构。从“完形”论出发对视知觉及其同艺术、审美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2这本书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对传统对视知觉理论进行批判,建立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统一的美学观。对视觉的效能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3本书如何论证的第一章:平衡第二章:形状第三章:形式第四章:发展第五章:空间第六章:光线第七章:色彩第八章:运动第九章:张力第十章:表现阿恩海姆认为存在两种格式塔形式或者平衡:一种是物质对象的格式塔:它是事物本身中的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物质中各种力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倾向于将该事物瓦解,而是倾向于将各种力组织起来,并使该事物成为该事物本身。另一种是人的视知觉本身的格式塔:即视知觉本身以其能动性将纷繁的对象组织成一个均衡的整体,它不倾向于将事物瓦解,而是倾向于将事物把握为一个完整的形式。完整的格式塔物质对象的格式塔视知觉本身的格式塔两种格式塔平衡相互作用两种格式塔形式之间的关系物质对象的力的组合和平衡与视知觉的格式塔是相互独立的,但物质对象的力的组合对视知觉的格式塔有刺激作用,一个完整的格式塔是在这两种格式塔力相互作用下建立起来的。这样,成为一个完整的形式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也是人的知觉的总体目标和终极状态。记得补充图片完形倾向“动力”但阿恩海姆又认为,一个有意义的完形形式的建立主要是视知觉本身组建起来的。比如,在一张白纸上随意布置一些黑色原点,受试者会不自觉地将相邻的圆点组织成一定的图案,或呈三角形,或呈平行四边形。这种不自觉的组织行为就是完形倾向。阿恩海姆认为,这个过程不仅发生在视网膜上,而且发生在整个神经系统中。阿恩海姆把完形倾向称为“动力”(dynamic),这样完形倾向就成了心理的一种动力机制,具有了自主性。形式意志阿恩海姆认为,艺术视知觉的完形倾向或动力,就是一种形式意志,在人的童年期就存在着。在儿童的活动中,尤其是儿童画中,正是形式意志所决定的形式,表达了主体与世界的各种关系。儿童的作品不是关于某个一般或特殊对象的概念,也不是对所感知事物的模仿,它是表达儿童所感知到的、有意味的体验的一种方式。儿童以一种表现了某些存在着的内在张力的形式,记录了他所感知到的东西,他通过将自己与他的创造物联系起来,找到了一种成功建立平衡或完形的手段。平衡阿恩海姆认为,格式塔的精髓在于“平衡”,“平衡”在人类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失去了平衡,人的生活就变得没有了意义。这种平衡并不简单是一种形式的和谐统一,而是一种存在的终极状态,一种自我实现所达到的终极目的。在艺术的平衡中,就有人的存在的实现或表现。艺术中的平衡并不简单是形式问题,也不是一种幻觉,而是有意味的,在这种平衡中,人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张力当我们在一个实际上是静态的画面中感受到了运动,感受到了活动能,感受到栩栩如生,就涉及“张力”。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中的这种动态感对艺术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种品质,艺术就是僵死的。但是,在绘画、雕塑和建筑中,根本看不到真正的运动,那么感受到的运动是什么?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中的形式结构有着某种不平衡的强烈倾向,它打破了我们视知觉中的格式塔的平衡倾向,我们的视知觉的平衡就会努力抵制艺术形式上的不平衡,要求恢复到平衡状态。这样,就在对象的不平衡和视知觉的平衡之间构成一种真正的对抗。这两种对抗力相互较量之后产生的结果,就是最后生成的知觉对象。这就是张力。只有视觉经验到这种张力之后,才能感受到画面的静止中的运动。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就是要在作品形式与我们的视知觉之间造成这种张力。4主要结论一、阿恩海姆批判了传统对视知觉的看法:即认为人的感觉只是被动地接受事物的刺激,而且这些感觉只是一种材料,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要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智阶段才能完成。阿恩海姆认为这是一种谬见,这种谬见使我们的眼睛退化。二、阿恩海姆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认为: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觉材料的机械的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而且这种事实存在于其他一切心理中。5结论的意义及个人独立思考意义:揭示出人的形式意志的普遍存在。证明了视觉艺术作为格式塔质的完形所具有的独立自足性,系统分析了视觉艺术的形式组织语言,以及这种形式语言与人的存在的关系。局限性对形式的分析一旦上升为对形式的意味的分析,就只能止步了。格式塔倾向或动力固然是人的一种先天能力,但这种能力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四、本书精彩片段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索工具的视觉“然而,如果不是仅仅通过假定和推测,而是在不带任何偏见的情况下,去观察和发现事实的真相,科学家们就会认识到,人的视觉绝不是同一种类似机械复制外物的照相机一样的装置,因为它不像照相机那样,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活动,外部世界的形象也不是像照相机那样,简单地印在忠实接受一切的感受器上。相反,对于人来说,他总是想要获取某件事物时,才真正地去观看这件事物。”p.48页“理性知识有时有助于形成一个视觉概念,但只有在这些知识可以转换成视觉的属性的时候才能起到作用。”p.128加图片“要想对透视法作出心理学解释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是通过某种错误的绘图正确地再现了事物。这也正是透视法与埃及画法的重要区别。埃及人和儿童用正方形去再现具有正方形形状的现实物体,就大大加强了对形状的知觉效果,换句话说,他对物体的实际样子进行了忠实的摹仿。……所有视觉艺术的力量,都是由媒介物的固有性质直接产生的;那些间接地从这些性质中展示出的力量,只能是辅助性的。因此,艺术上最为真实的,而且也是最为有影响的表现方法,便是以正方形去再现正方形。”p.136“在现实主义艺术中,由于使用了两个参考系,对画面中所含有的各个成分进行歪曲就是被允许的。因为这种歪曲被看成是处于三度空间的物体进行了正确投影的结果。事实上,由于现代派艺术不依赖于对空间形象进行的组织校正,所以在大胆地使用‘变形’这一点上,即使那些最激进的现代派艺术家,也很少能与那些在投影现实主义顶峰时代的最普通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们相比。”p.159jiatp“但所以画都证明了,一般来说,儿童身上都潜藏着的丰富想象力。当儿童发展到更高级的发育阶段时,这种潜在的能力便逐渐消失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信心,部分是由于对他们的教育不得法,部分是由于他们的成才环境不适宜。当儿童发展到成年时,只有少数人能把这种潜在能力保持下来。”p.198衷心感谢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