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常熟市中医院(新区医院)神经内科姚建新眩晕的定义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错觉,是自觉的平衡感觉障碍或空间位相觉的自我体会错误,病人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呈旋转摆动、直线运动、倾斜、升降或头重脚轻等不稳感觉眩晕相关的解剖结构内耳(innerear)骨迷路:前庭、骨半规管、耳蜗膜迷路: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膜蜗管听神经:蜗神经、前庭神经脑干前庭神经核团小脑皮层眩晕的病因前庭系统性眩晕:又称特发性眩晕。系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包括内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及核、内侧纵束、小脑、大脑的前庭中枢。表现为旋转性眩晕,耳鸣及听力障碍,眼球震颤,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分为三种:①中枢性眩晕②周围性眩晕③位置性眩晕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又称一般性眩晕。是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各系统疾病引起的症状,一般无旋转感,只是头昏眼花或轻度站立不稳,很少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也无典型的眼震。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周围性前庭系统性眩晕前庭感受器至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之间的病变引起①耳源性:外耳及中耳病变,如外耳道耵聍、急慢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鼓膜内陷等累及内耳时;内耳病变如美尼尔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晕动病、迷路卒中、内耳外伤及耳硬化症②神经源性:如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肿瘤、后颅窝蛛网膜炎、前庭神经元炎及脑膜炎中枢性前庭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的颅内段(出内听道)、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皮层的前庭代表区病变引起①脑干病变如血管性疾病(延髓外侧综合征、锁骨下动脉盗血、椎-基底动脉性缺血)、脑干肿瘤、脑干炎症、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第四脑室占位、扁平颅底及小脑扁桃体下疝②小脑疾病如小脑蚓部肿瘤、脓肿、出血、梗塞③大脑疾病:颞叶肿瘤、脑血管病、颞叶癫痫、脑部炎症位置性前庭系统性眩晕位置性前庭系统性眩晕可为中枢性也可为周围性眩晕。头部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眩晕、眼震,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多无耳鸣及听力减退。①周围性位置性眩晕:迷路耳石症(良性位置性眩晕)②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第四脑室肿瘤或囊虫等非前庭系统性眩晕①眼性眩晕②心、脑血管性③全身中毒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④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⑤头部外伤后眩晕⑥神经症周围及中枢性眩晕的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眩晕的性质旋转、上下、左右摇晃旋转或固定物体向一侧运动感持续时间发作性、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持续性,时间久,可数月以上程度较重较轻自发性眼震振幅小、方向固定振幅大,方向多变眼震与眩晕程度一致可不一致闭目难立征向眼震慢相侧可与头位相关方向不定,与头位无一定关系听觉障碍常有耳鸣或耳聋不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无常有脑干损害症状,也可有晕厥前庭功能试验无反应或反应减弱不一定,正常或异常反应植物神经症状常有,明显较少,不明显视动性眼震检查正常异常眼跟踪试验正常异常问诊对头昏、头晕、眩晕先作出初步鉴别诊断头昏具体表现为头脑昏昏沉沉和不清醒,多由全身性疾病或神经症等疾病所引起。头晕(Dizziniss)则具体表现为头重脚轻和不稳,多由迷路耳石系统病变、视觉和深感觉障碍所引起,前者常在头部作直线加(减)速运动时加重,后二者可表现出相应的感觉障碍。眩晕(Vertigo)则具体表现为自身或/和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翻转、左右移动或上下浮沉,头动和睁眼时加重;重症者多伴有倾倒,以及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由前庭系统病变所致引起。诊断-病史采集发作特点:有无周围事物的旋转感眩晕的类别:前庭系统性、非前庭系统性眩晕诱因:了解眩晕发作与体位及头位的关系程度:鉴别周围及中枢性眩晕持续时间:周围短,中枢长,眩晕性癫痫呈短暂发作有无伴随症状:耳鸣、听力减退---美尼尔病、迷路炎、听神经瘤,中枢神经或颅神经症状---椎基底动脉缺血、脑干肿瘤、延髓外侧综合征、多发硬化等有关病史:药物损害、外伤史、中耳感染、动脉硬化诊断-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一般神经系统检查,眼底,自发及诱发眼震检查,小脑功能检查。内科系统检查:心血管,有无全身感染、代谢障碍、贫血、中毒。耳科:外耳,鼓膜及鼻咽部。听力:音叉试验,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Romberg征、过指、冷温试验、位置试验、书写试验、眼球震颤(视动性眼球震颤、眼跟踪试验),必要时查眼震电图。诊断-辅助检查内听道平片—听神经瘤脑电图—眩晕性癫痫腰椎穿刺—脑部感染性疾病CT、MRI—占位、脑血管病脑干诱发电位—肿瘤、脱鞘、脑血管病血液检查—贫血心脏检查血糖—低血糖其他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内耳耳石器病变,可能与机体其它部位局性感染或迷路损伤有关。病人于某种头位时出现短暂的眩晕,持续数十秒,重复该头位时,症状重复出现。无耳蜗症状及其它神经系障碍头位位置试验阳性。变温试验提示前庭功能正常。其它辅助检查一般均正常。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Dix-Hallpike试验诱发眩晕,伴有旋转和垂直眼震在Dix-Hallpike试验完成到眩晕及眼震开始之前有一个潜伏期(一般是1-2秒)发作性特点:数秒-20秒,很少40秒.眩晕的疲劳性TheDix-HallpikeTest良性发作性位置性复位手法前庭神经(元)炎青年、成年人多见首次发作常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数日;可能为脑干内前庭纤维因受某些毒素损害所致为突发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蜗症状。变温试验显示病侧前庭功能受损,有时为双侧。可自行缓解,很少复发。美尼尔病又称内耳眩晕病,系由内耳膜迷路积水、水肿,可能由于内淋巴液分泌过多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美尼尔病主要特点多发于青壮年或40岁以后发作通常无明显的诱因,也可由于疲劳或焦虑而诱发。突发性眩晕其典型临床表现是突发性旋转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三联征。耳鸣耳鸣及耳聋与眩晕同时出现者于一半的病例。美尼尔病主要特点耳聋听力障碍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头脑胀满感自发性眼震变温试验显示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管性眩晕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1.TIA2.梗死(如小脑、脑干梗死)椎基动脉的出血—小脑出血椎基动脉TIA主要临床表现:1.突发眩晕,颈部过度伸屈有时可诱发2.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3.伴有椎基动脉其他供血区域的症状:1)复视2)面部麻木3)猝倒发作4)吞咽困难5)肢体肌力减退或感觉障碍等椎基动脉TIA临床表现呈现发作性、短暂性,症状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临床症状在24小时内减轻至消失。椎基动脉血栓形成——小脑、脑干梗死上述TIA的症体征持续存在,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颅脑外伤性眩晕颅脑外伤后除有外伤的症状和体征外,常伴有眩晕,特别是当累及内耳、前庭、脑桥小脑角等部位,眩晕的症状更加明显。根据部位和性质可分:前庭震荡:前庭出血性眩晕耳石损伤的位置性眩晕内耳压力性眩晕脑桥小脑角和脑干病变性眩晕颞骨骨折癫痫性眩晕以下几点有助EP的诊断起病年龄小,多在少年期前发病有发作性、刻板性、间歇性的特点,每次发作数秒或稍长眩晕为其唯一主要症状,表现为视物旋转,平衡障碍或视物跳跃,常反复发作,不留后遗症伴或不伴有全身性和部份性发作发作无诱因,且与体位改变无关EEG有棘波或阵发性慢波。抗癫药物治疗有效误区:头晕/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颈椎病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国际动态1970年--,没有了颈动脉供血不足1990年--,国际分类也不再使用VBI2000年--,Caplan建议统称PCI国内现状VBI:既非缺血又非正常的状态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颅外段颈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80年代后,随着国际上临床研究的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EMC-PCR)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⑴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⑵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⑶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⑷虽然头晕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后循环缺血(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后循环缺血就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使用PCI概念摒弃VBI概念,可以全面提高各级医院的相关科室(神经科、普通内科、骨科、老年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和中医科)医务人员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认识,规范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开展科学的研究和科普宣传,提高我国在此领域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这是典型的以假设或经验代替证据的传统医学的模式,也是导致当前VBI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而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后循环缺血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在有或无的中后循环缺血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1.颈椎段并非动脉硬化的主要部位;2.骨赘增生不易压迫到椎动脉;3.未见有/无PCI者的颈椎骨质增生程度的差别;4.许多报道PC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硬化;5.转颈后头晕/眩晕并非PCI;绝大多数头晕/眩晕的病因是非血管性的;颈椎病不是VBI的主要病因颈椎检查对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价值吗?KRAdams,MWYung,MLyeandGHWhitehouse比较32例临床诊断的继发于颈椎骨质增生的VBI与32例同年龄同性别对照的颈椎放射学表现.平均年龄77.6岁.未见两组有放射学表现的差异,包括椎间盘间隙狭窄和骨刺的程度.因此,没有理由将颈椎检查作为诊断VBI的常规.Age&Ageing,1986;15,57-59颈椎病不是VBI的主要病因对1108例有各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转颈后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只有5%有ECVA受压;其中136例有不明原因的后循环症状,也只有12例(9.6%)有ECVA受压;28例出现转头时症状(眩晕9,头晕11,晕厥样4,视物不清4),ECVA受压表现有5例(无1例为头晕/眩晕);在近972例没有症状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症状的后循环症状者间,ECVA受压比率无差异(4.3%对7.4%)PCI几个重要认识PCI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