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说课稿高二语文组张小燕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教学目标: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词,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词的能力;(2)品味词作,探讨李煜在词中怎样展现愁情。2、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2)鉴赏李煜的两首词作,评价李煜是怎样的一个人。二、说教法和学法。(一)说学情。学生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学生普遍表现出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二)说教法。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费玉清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2、诵读教学法。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3、讨论、分析探究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三)说学法。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在课前三分钟我设计用课件播放费玉清的缠满哀怨的歌曲《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听完歌曲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歌词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表扬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由此进入他的千古绝唱《虞美人》(二)板书课题和作者;(三)诵读: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1、老师朗读这首词。我首先诵读这首词,同时提醒学生,让他们认真聆听,在我朗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词作的感受。然后在此强调读诗词的注意事项: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要求学生把握好词的感情基调:凄凉悲婉。2、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在上课之前也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这首词,不知道学生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这首词,在我讲解词的感情基调之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凄凉悲惋的情感自由诵读这首词。3、请两名同学朗读,力求声情并茂,让一名学生进行点评,然后由我点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4、学生配乐齐读文本。(四)分析鉴赏,品读词作。在分析作品上总体采用了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通过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学生回答之后,板书“愁”字,并由此引出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李煜是怎样展现愁情的?提示学生从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我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每提及一点愁情,我就在把这一点板书出来,然后我再加以补充,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学生在发言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其积极性)我设计了对这个探讨问题的总结是刚刚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看法,都说了不同的哀愁,但是有一点共同之处。这首词流传至今,最主要是感情真挚,抒发了他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正如缪塞所说,世上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句话用在《虞美人》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虞美人》正是以它的字字血泪,打动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李煜的读者,在这首词中,我们不仅读到了一行行美丽的词句,读到的更多是词人愁苦、绝望的心情,孤寂、悲凉的处境。2、由李煜在词中展现的愁情,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题,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有关含“愁”字的诗句,让学生交流,然后我列举一二,重点分析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句《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式相同,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3、前面的环节让学生学会了鉴赏诗歌的方法,因此,在这里我又设计了一个拓展阅读李煜的《浪淘沙》,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感受这首词中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然后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我再加以点拨。4、品读了李煜的这两首词之后,学生对李煜也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题,“在你的心目中,李煜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谈谈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听了学生的看法之后,我也谈了对李煜的看法。我设计了对老师对李煜的看法。看来同学们对李煜有不同的评价,这里老师也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李煜只是李煜,他是一个文绉绉的真情词人,他不是勾践,勾践亡过国,但是他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吞了吴,恢复了自己的霸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悲从中来,他选择的是沉溺于这样的痛苦之中,选择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之中永远也拔不出来,心念旧爱,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但是我们说,李煜的成功恰恰又是从他的亡国开始的,可以说,亡国的代价,却成就了一代可追唐诗的词人。政治是艺术的天敌。怪不得有人说李煜:“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惜薄命做君王。”还有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他的成功就在于它的作品里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我们会觉得真挚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我们更会觉得,如果李煜不当皇帝,放在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5、课堂小结。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对《虞美人》的学习,走进了一代词宗李煜。在我们语文课上还会学习到更多迁客骚人的精彩之作,“昔人已去,佳作犹存”,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感知他们的欢哀苦乐,品味他们的精彩人生,读文就是读人,以后我们还可以从饮酒诗走进陶渊明,从赤壁赋走进苏东坡,从一剪梅走进李清照,让我们不断地从这些文化名人身上汲取精神的氧分,来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最后赠送同学们两句话“品诗冶性情,读文味人生”。(在ppt上展示)6、学生再次齐读文本。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五)布置作业。1、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虞美人》这首词改写成优美的散文。2、熟练诵读,准确默写《虞美人》。四、说板书设计。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有往事之哀,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愁情。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五、说教学反思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重要考点,如何做到既要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能避免“满堂灌”而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应对高考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节课可以说是对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尝试。在本节课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是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进行交流展示,而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李煜词作的音乐美。反复诵读侧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深层品读,拓展阅读,拓展延伸,既结合考点又不致课堂气氛乏闷,反而给学生提供一个碰撞思想火花、展示交流的舞台。而且在整个课堂节奏上把握得当,没有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但这节课仍有不足之处,就是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做的功课较多,而且展示交流时忽略了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今后仍需努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