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村发展概论一、名词解释1、贫困线: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标划定的表明贫困标准的指标,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用价值量表示的人们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费用,一般量化为货币形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贫困发生率: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H=q/n(其中q为贫困人口总数;n为总人口数;H为贫困发生率)。3、贫困缺口:是指把贫困的人扶起来达到贫困线所必不可少的额外收入,即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和贫困线的差距。4、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总支出额的百分比。而恩格尔系数法是则是以人体为满足生活需求所必须摄取的最低营养标准为基础,确定食品消费的种类和数量,比估算出最基本的实物支出,最后除以最低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得到最低贫困标准。5、扶贫:表反贫困的一种具体行为。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特定贫困人口采取的、具有专门政策含义的发展援助,不包括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措施以及收益群体主要不是贫困人口的其他区域性发展援助。6、适度人口:是指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人口。包括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即人口数与人口平均寿命的乘积)、居民人数共9项目标。7、人口素质低:主要是指人口生理素质差、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缺乏、人口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陈旧落后。8、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9、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通过它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目标向协调。10、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11、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节约型社会”):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12、赋权:是指对发展援助活动过程中参与权利和决策权利的再分配,简言之,就是增加农村社区,尤其是穷人和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13、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构建过程。14、社会性别意识:指的是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出现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1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16、农村人力资本:广义上指相对于城镇的农村区域的人口总量。狭义上指农村区域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的总和,即农村劳动力。17、人力资本: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由于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18、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现有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超过了农村各产业实际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从而导致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1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移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城市化率:表征一个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是城镇化水平,或称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区域的城镇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区域总人口*100%2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3、狭义的农业保险:是指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为代价,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灾害造成的农业财产损失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制度安排。二、简答题P11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1、统筹城乡发展是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需要。2、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关系是不同的。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没有八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是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4、统筹城乡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应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这四个方面的统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P2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人的劳动能力既包括个人能力也包括集体能力。其次,包括“自然力”和社会能力。2、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自由发展。人的素质和个性随着人的活动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丰富化形成、发展起来。P29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内容P42确定贫困线的方法1、直接法。它是直接测算个人或家庭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所必需的货物和服务消费,其中最主要的是营养标准。2、收入法。它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首先确定必需品的数量,以及根据这些必需品的市场价格计算出一个人或家庭维持最基本生存所需的预算开支或收入。3、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总支出额的百分比。4、马丁法。贫困线由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两部分构成,首先根据人体基本的营养需要和价格信息计算出食物贫困线,然后利用回归模型计算出那些收入或消费支出刚好等于食物贫困线的农户的非食品支出,确立为非食物贫困线。P43贫困程度的测量方法1、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一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H=q/n(其中q为贫困人口总数;n为总人口数;H为贫困发生率)2、贫困深度指数:也称贫困缺口率或者收入缺口。是指把贫困的人扶起来达到贫困线所必不可少的额外收入,即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和贫困线的差距。3、基尼指数: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贫富差距,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得广泛应用。4、贫困强度指数:对于其他指数它给予了越远离贫困线的穷人更大的权数。P46贫困的人口理论1、人口数量挤压贫困论。要保证人类维持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等生活资料,只有采取措施限制人口的增长,实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平衡。2、劳动力数量挤压贫困论。3、家庭贫困多育贫困模型。4、人口素质贫困论。P47生态型贫困论1、自然环境决定论。2、经济发展梯度论。3、人口适度规模理论。第一,静态与动态经济适度人口,第二,粗放型与集约型的技术进步。P63可持续发展原则1、公平性原则。2、可持续原则。3、共同性原则。4、协调性原则。p84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内涵1介入决策及选择过程,促进权力再分配。2做出承诺与贡献,创造发展动力。3利用与控制资源,参与利益分享。4尊重乡土知识,让农民参与创新过程。5促进能力建设,树立自组自立的意识。p91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特点1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2多科学的结合与交叉。3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4构建衔接和交流平台。p92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步骤1发展问题诊断。2双向评估。3实地检验。4参与式监测和评价。5推广或改进。p86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实施原则1建立合作关系。2重视过程,而不只是结果。3普遍提高人的能力,而不止寄希望于“能人”和“带头人”。4制度化保障,机构化推行。制度化强调参与式发展的激励措施和政策环境。p107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1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弱质性决定农民增收的艰难性,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地位。2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农业经济生产一般仍是以种植业为主。二是农产品的供求结构不合理。三是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城镇非农业转移。二是向农村非农业转移。4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的缺陷。5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匮乏。二是农业科技缺乏创新机制。三是缺乏农业科技推广对象。6农民受教育程度低。P108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1、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2、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3、加强农业开放,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机遇4、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5、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障6、努力抓好城镇建设,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P114什么因素造成农村收入分配不均:1、收入来源分析论:农民拥有的劳动能力、资产、社会关系等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收入差异2、政策影响论3、4、多重二元结构影响论:我国居民总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原因是在于经济二元结构和体制二元结构5、制度因素论6、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论:有人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是由市场机制和管理方面存在缺陷所引起的分配秩序混乱所造成的P115如何解决农村收入分配不均:1、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通过生产要素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调节资源收益通过市场供求,提高劳动效率,调节劳动成果收益,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调节劳动力资源收益通过调节分配收益,实现收入分配效率的最大化2、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制定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税收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教育服务和教育改革3、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第三种力量是指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之外的力量,它能够发挥收入调节作用,消减居民收入差距不能排斥第三种力量的作用P119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搞好战略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对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历史经验看:(1)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始终有活力的增长点,以乡镇企业为标志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崛起和极大发展,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割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和形式,促进了工农、城乡关系的调整。(2)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提高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参与度,在推动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市场的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增加了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产品、劳动力、市场和外汇的绝对贡献。(4)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和途径,同时,扩张了农村市场,刺激了内需,改善了国民经济的供求格局。(5)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抓住农业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的台阶上,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这将对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124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民从整体看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落后,民主法治意识淡薄,专业技能缺乏,身体素质也不容乐观。1、提高弄明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资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