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立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思想变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鸦片战争战后,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正是近代社会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而这些政治、经济关系,社会矛盾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就是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战争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第一,在于清朝政治的腐败。道光帝本人就战和不定,不战有失体统,战争失利又怕引起国内矛盾加剧。而穆彰阿、琦善等又极力影响道光帝使之走向妥协。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中,除了个别开明人士外,都处于昏愤、顽固的状态中。他们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以天朝大国自居,狂妄自大,不可能认识侵略者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道光皇帝既任人不当,如任用琦善、奕山、奕经,而撤换林则徐、邓廷桢,同时又缺乏指挥战争的全面计划和具体措施。因而在敌人第二,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反而打击压制群众的爱国激情。琦善到广州后,“力反前任所为”撤除珠江口木排铁链等防御设施,解散水勇,裁减水师,拒不增援关天培在虎门的抗英斗争。奕山到广州后,诬蔑“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患不在外而在内”,执行“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就连道光皇帝在浙东战场失利时,为了讨好侵略者竟发出“不准擒斩零夷”的诏令,这就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抗敌斗争的积极行动,客观上帮助了敌人。始落后,多为大刀长矛,战船也很陈旧。仅有一些重型武器也十分落后。如吴淞炮台仍用着明朝遗留的旧炮。这种武器装备在侵略者的战舰大炮面前就处处陷于被动。在战略上,本应扬长避短,严防海口并加强内河设防,不宜与敌人在外海角逐。而实际在整个战争中除林则徐、邓廷桢在广东、福建注意加强海防并取得一定胜利外,其他各地并没有这样做,而使敌人到处肆虐,最后长驱而至南京。清军则处处陷于被动,疲于奔命。战争失败原因集中到一点,就是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说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有何危害?1842年8月,在英国侵略者的军事压力下,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向侵略者屈膝投降。8月29日,在南京下关江面英舰上,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第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任凭外人留易、居住,“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管商贾事宜”。从此,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第二,割让香港岛,由英国“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从此,香港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商业基地和侵略据点;第三,赔款2100万元(其中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分四年付清。这不仅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还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战争赔款的恶例;第四,协定关税。规定英国货物进出中国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即中国要变更关税的税率,必须与英方商谈并取得同意。这实质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剥夺,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大开方便之门;第五,废除公行制度。英商在各通商口岸“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英国按照它的需要迫使中国实行了对外贸易自由的政策,为他们在《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第一,领事裁判权。《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中国人与英国侨民发生纠纷,交涉诉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即英国人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处理,不受中国法律约束。这个规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第二,关税值百抽五。《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货物进出中国海关,大部税率“值百抽五”。内地通过税“照旧输纳,不得加增”。从而把中国关税率固定在最低程度,中国更无权自由变更关税税率,使中国海关丧失了保护本国社会经济的作用;第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以示平允。”就是说,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所掠得的任何特权,英国可以同样享受,这一条款,后来为所有侵略者互相援引,成为各国在华掠夺侵略权益的重要手段;第四,设立租界。《虎门条约》规定,英人有权“携眷赴五口居住,或租赁房屋,或租地基建屋”。后来,侵略者故意曲解这一条款,在通商口岸圈划土地,逐渐形成“租界”。这些租界逐渐演变成完全脱离中国管辖的特别区域,成为外国侵略中国的桥头堡;第五,外国军舰常驻中国港口。《虎门条约》规定,“凡通商五港口,必须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官船即军舰)“以便维持良好秩序及英国领事必要的尊严”。从此,外国军舰得以常驻中国港口,对通商口岸进行武力威胁,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试述洪秀全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自幼读书,16岁时因家贫辍学,即随父兄务农,18岁时当了村塾教师。他了解和同情农民疾苦。从18岁到31岁,洪秀全曾4次去广州应试,皆落第。在此期间偶读《劝世良言》,被天父的单一神权思想和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观念所吸引,自称是天父第二子,耶稣弟,反映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他联系到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病中的梦幻,创立了拜上帝教,反清思想进一步增长。为了树立上帝威严,洪秀全毁塾中孔子牌位及向传统的神权挑战。1844年同好友冯云山去广西传教,结纳各方志士,鸦片战后的两广,秘密反清组织天地会极为活跃,以反清复明相号召,洪秀全受其影响很大,与天地会往来甚密。但他只吸收天地会的反清思想,反对复明,1844至1847年间,洪秀全先后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三篇著作,提出了政治、经济、男女、民族四大平等以及大同世界的美1847年,洪秀全去广州,在美国牧师罗孝全处仔细研读《新约》与《旧约》,把反清思想与从新旧约中所得意念融合一起,进一步完善其革命理论,又学得了一套宗教仪式,往广西会同冯云山、杨秀清等,以宗教为外衣,秘密筹划举事。1851年1月、震动中外的太平天国战史,在洪秀全的革命思想指导下,于广西分析太平军从广西胜利进军南京的原因及建都天京,北伐、西征的战略得失。太平军自1851年1月金田起义到1853年3月攻克南京,仅用两年时间,人数由二万扩至百万,其进军之速,为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所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政治宣传。第二,有一条较为正确的方针。能积极联络天地会等反清力量,壮大革命队伍。沿途杀赃宫,毁田契,赈饥民,抚百姓,深得人民拥护;第三,有严格的纪律。第四,能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如避实打虚,声东击西,集中使用兵力等有效地消来敌人;第五,领导集团团结一致。太平军在胜利进军中也有失误之处,主要是,对地方政权的建设与巩固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沿途所占之地,多是弃而不守,一些重要地区,清军很快失而复得。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清军即在天京南北建立“江南大营”与“江有人认为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应该全力北伐,过早地建都天京成为沉重的包袱是战略上的失误。实则当时建都天京应该说不算失误,原因是,第一,从形势看,清朝在当时还有相当的防御能力,并以逸待劳,而太平军两年多的长途征战,在军力上急需休整,不宜再冒险跋涉。第二,从客观效果看,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朝对峙政权,不仅在政治上威胁着清朝而且具有政治号召力,鼓舞了各地各族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派兵北伐是必要的。这一方面可以打乱清朝的军事部署,给敌人造成军事威胁,借以巩固天京政权。问题是对北伐重视不够,兵力显得单薄,而遇挫时后援不继。尽管北伐军英勇奋战,半年之内转战六省,直驱五千里,给清军以严重打击,然而避免不了两年之后的最后失败。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忽视了敌人还有相当的防御能力,而采取了“师行间道,疾趋燕都”的单纯军事冒险行动,其次是北伐军没有组织发动群众壮大自己北伐的同时太平天国派兵西征,西征在战略上是为了夺取长江沿岸重要城镇,以保证天京西部安全和物资供应,并切断清政府与南方各省的联系。为期三年的西征,经过了胜利进军、失利退守和转败为胜三个阶段。正拟乘胜前进扩大战果之时,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蠢蠢欲动,天京吃紧,洪秀全命石达开统兵东援,使行将被歼之湘军死灰复燃,留下遗患。西征虽未取得彻底胜利,总之,不论建都天京、北伐或西征在战略上都是必要的,基本正确的。而失误之处也是存在的,第一,这些军事行动是在没有摧毁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扫清天京外围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天京时时受到威胁,北伐、尤其是西征的军事行动时时受到牵制,显得被动。第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太平军没有评析《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以下简称《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基本大法。它颁布于1853年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革命纲领的形式提出,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改革方案。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绝对平分土地。第二,按太平军编制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人民生产和生活。《制度》是历代农民革命纲领的高度发展。它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同时又给农民描绘出一幅理想的生活蓝图。因此,《制度》是一面旗帜,是一只号角,鼓舞着人们积极参加反对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对封建主义作最猛烈的冲击,这是它具有革命性的一面,这是根本的,但是,《制度》毕竟是以绝对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有着空想性与局限性,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由于:第一,生产和分配之间存在着矛盾。第二,《制度》规定平分一切土地,这就超越了反封建的界限,伤及自耕农的利益。第三,《制度》否定了商业和独立手工业的地位,即使是家庭手工业也只能“农隙治事”,幻想的是一个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这就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由于《制度》存在的空想性和落后性,在实践中并未实行,而实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制度》的基本精神有所体现。以平分土地为中心的《制度》虽未实现,但太平天国的经验“使和中国革命中的这些复杂问题所包含着的各种矛盾更加鲜明地显示出来。只就这点说,也是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重大贡献”。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出评价。《资政新篇》(下简称《新篇》),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1859年到天京后上天王的政见书。他在《新篇》里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主张。第一,用人察失类。主张采取正确的选拔使用官吏政策,严禁朋党之弊,加第二,风风类。把世界间事物分为三类,提昌上宝(即拜上帝会教义),重视中宝(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西方科学技术),卑视下宝(指金玉美玩,社会恶习),并要求领导集团身体力行,做出表率。第三,法法类。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的社会和经济政策。介绍了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提出了29条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措施。第四,刑刑类。主张健全法制,教规国法有别。国法应恩威并济寓法于教,善待轻犯,废除封建酷刑,“议大罪宜死者”处以绞刑,并令百姓观看,以资教《新篇》主张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同时效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主张保护“富农”及“百万家财者”的私人财产,允许他们投资开采矿藏、创办邮亭和设立银行;规定“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奖励创造发明,实行专利政策;“准富者请人雇工”,实行雇用劳动。这些主张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新《新篇》是太平国后期的纳领性文献。它的目的是为巩固太平天国政权,但同《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