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2.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2(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原因: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影响: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分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4)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夏):目的: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措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孤立地主阶级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了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影响: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措施: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兴办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只是集体劳动,不触及所有制)、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个人所得的土地、大牲口、大农具入股)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和分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影响: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到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6)探索时期—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3原因: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措施:A.“大跃进”主要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的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B.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合并和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其显著特点是“一大二公”,即公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在公社范围内平均分配。C.1958.8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影响: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起来。“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面红旗”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1978):措施:安徽、四川省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1、双减政策(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2、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4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土地改革(过渡时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制。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