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近五年(2007-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2008-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创了建设美好安徽的新局面。一、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全省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7360.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7212.1亿元,总量增加近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8%提高到3.3%。GDP五年平均增长13.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居全国、中部位次由2007年的第21位、第5位跃升至2012年的第9位和第1位。图1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2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由2007年的1034.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026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9%。可用财力显著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由不足600亿元增加到1792.7亿元,年均增长26.9%。财政支出由1243.8亿元增加到3936.7亿元,年均增长25.9%。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等支出显著增加。图2财政收入综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由2007年过1万元、2010年过2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92元(约合4561美元),相当于3全国比例由2007年的59.7%提高到2012年的74.9%。人均财政收入由1560元提高到4386元,增长1.8倍。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九年丰,2012年达3289.1万吨,比2007年增长13.4%,年均增长2.5%,总量占全国5.6%,居全国第7位。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图3主要农产品产量4工业主导作用凸显。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970户,实现工业增加值7550.5亿元,比2007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21.1%,增速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增幅居全国、中部位次由2007年的第7位、第2位跃升至2012年的第3位和第1位。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5%。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水泥、汽车等优势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图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5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279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629.4亿元,年均增长10.8%。金融、保险、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一半左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16.3∶45.8∶37.9调整为2012年的12.7∶54.6∶32.7,其中二产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由38.2%提高到46.6%,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上升到33%和34.8%。图5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三、三大需求较快增长,发展动力明显增强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由2007年的5093.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055亿元,累计投资5.5万亿元以上,五年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31%(可比口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4公里、铁路营运里程88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1亿吨。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淮河流域防洪保安能力大为增6强,新一轮治淮和长江支流治理扎实推进。覆盖全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基本建成,光缆通信网、宽带数据网通达全部行政村,广播电视网基本实现村村通。图6固定资产投资额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7年的2451.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685.6亿元,年均增长18.3%,增幅居全国、中部位次由第9位、第3位提高到第2位和第1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566亿元,增长5.5倍;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24.6亿元,增长2.7倍;金银珠宝类零售额52.8亿元,增长3.5倍。图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对外经济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由2007年的159.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93.3亿美元,年均增长19.8%。其中,出口由88.2亿美元增加到267.5亿美元,年均增长24.8%,增幅居全国、中部位次由第14位、第4位上升至第5位和第1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30亿美元增加到86.4亿美元,五年累计277亿美元,年均增长23.6%。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国外和省外大企业纷纷来皖投资兴业,到2012年末在皖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63家。图8进出口总额四、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态势喜人农村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由2007年的103.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27.8亿元,年均增长32.8%。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6万公里,基本实现了乡镇、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美好乡村建设启动实施,开展2300个村庄整治试点,完成2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县域发展步伐加快。全省62个县(市)生产总值增速持续快于全省,总量占全省份额逐年提高,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县域财力明显增强,62个县(市)中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由20078年的5个增加到2012年的40个,超20亿元的由2009年的2个增加到17个。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常住人口由2007年的2367.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784.4万人,城镇化率由38.7%提高到46.5%,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皖江示范区成为引领全省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速,皖北振兴步伐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步入绿色发展新阶段。五、民生投入持续加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8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34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不断增加,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明显提高。政策范围内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民生工程成效卓著。2007年启动实施12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78.4亿元;2008年实施18项,投入资金176.4亿元;2009年实施28项,投入资金254亿元;2010年和2011年民生工程项目增加到33项,分别投入资金345亿元和468亿元。2012年实施的33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565.2亿元,惠及6000多万人民群众。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1473.6元增加到2012年的21024.2元,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3556.3元增加到7160.5元,年均增长15%。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国0.7个和1.2个百分点。图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教育发展步伐加快。2012年末,普通高校达107所,本专科在校生102.3万人,比2007年增加29.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29%左右,在学研究生4.4万人,比2007年增加1.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12年,申请专利74888件,居全国第7位,比2007增长11.3倍,年均增长65.3%;获授权专利43321件,10居全国第7位,比2007增长11.7倍,年均增长66.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066件,年均增长57.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相当于GDP比例由2007年的0.95%预计提高到2012年的1.60%。图1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全省400多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了省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和广电传媒五大文化主业集团,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2012年,公共图书馆发展到100个,博物馆14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上升到97.9%和98.1%,出版图书2.64亿册、期刊(杂志)0.62亿册、报纸12.68亿份。5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图12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1七、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7年的1.13吨标准煤降到2011年的0.754吨标准煤,四年降低率分别为4.52%、5.39%、4.78%和4.06%,累计下降17.5%。COD排放强度由2007年的6.14千克/万元降为2011年的3.6千克/万元,SO2排放强度由7.79千克/万元降为3.5千克/万元。预计2012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目标任务。生态省建设取得成效。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26.06%提高到2011年的27.5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6.1%提高到3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8.72平方米增加到11.88平方米。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启动实施。2011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点位)达Ⅲ类水比例为61.2%;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1%,比2007年提高8.7个百分点。未来五年,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奋力谱写美好安徽建设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