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适用于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课程编码:242012030学时:64学分:4开课学期:第2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逻辑学教学手段:板演、案例教学一、教学目和任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社会知识,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加深对社会现象的新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熟练的社会调查分析技能,为今后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社区工作、社会规划与管理、社会评估与预测等方面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分章编写)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对象(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是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特征、发展简史和功能,认识学习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意义,掌握社会学与其它相近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阅相关资料,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简史有初步而清晰的了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如何理解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难点是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分析其与哲学、历史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等方式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形成的条件与根据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二、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1.以社会及社会对象为研究对象。2.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三、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1.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即学科的“元问题”层次,2.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3.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分问题层次,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1.“总和说”2.“综合说”3.“普遍说”4.“平等说”5.“共通说”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1.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二、转型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中的中国社复习思考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对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社会运行条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社会运行条件的理解,社会运行机制和整合机制的内涵与原理。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节社会运行的条件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1.社会要素的研究2.功能主义研究3.关于社会条件的研究的综述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条件。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第二节社会运行机制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1.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2.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3.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1.社会运行机制的概念2.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研究社会运行动力机制3.社会运行整合机制4.社会运行激励机制5.社会运行控制机制6社会运行保障机制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2.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性效应?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第三章社会和社会运行(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为初学者了社会的含义,社会运行的规律。掌握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儿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社会具有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社会具有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难点是运用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评价社会运行的良性、中性、恶性的三种状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1.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⑵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2.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3.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三、社会的功能1.整合2.交流3.导向4.继承和发展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1.横向运行:2.横向运行: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满足需要的原则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一、宏观社会与围观社会的角度1.宏观社会的概念与内涵。2.微观社会的概念与内涵。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与社会制度的角度1.个人关系2.群体关系3.社会制度三、血缘、地缘与业缘的角度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复习思考题:1.简析“社会”的概念。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3.什么是社会运行?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作出评价?5.试析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文化的概念及文化的主要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等,分析的结构、功能、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是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难点是掌握文化的主要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征一、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二、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符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第二节文化的区分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的概念与内涵2.非物质文化的概念与内涵二、主文化与亚文化1.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1.主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2.反文化是对现存文化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1.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2.所谓非评比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第三节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1.文化特质2.文化丛3.文化模式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1.“文化中心主义”的概念与内涵2.“文化相对主义”的两种倾向三、化震惊与文化边际1.文化震惊的概念2、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第四节文化的功能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1.风俗2.道德3.法律4.价值观念三、使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3.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4.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第五章人的社会化(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化的概念、条件、过程、机制和基本内容及作用。运用社会化分析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五种类型。难点是理解在众多社会条件中,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集中社会化机制,各自履行着不同的社会化功能。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第一节社会化概论一、社会化的含义二、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第六章社会角色(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角色的概念、类型、扮演过程和基本内容及作用。运用社会化角色失调等社会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先赋角色与自制角色、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一、社会角色理论二、社会角色概念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位置上的人们行为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社会组织三、角色集1.角色集的概念2.角色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性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概念2.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别与联系二、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1.自觉角色与不自觉的概念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的区别与联系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1.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的概念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的区别与联系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1.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的概念2.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一、社会角色的确定二、社会角色的表现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前台、后台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三、角色的扮演过程1.对角色的期望2.对角色的领悟3.对角色的实践四、角色距离1.角色距离的内涵2.角色距离理论的启发意义。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一、角色冲突1.角色冲突的内涵二、角色不清1.角色不清的定语2.角色不清的危害三、角色中断1.角色中断的定义2.如何避免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1.角色中断2.如何避免角色中断5.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复习思考题: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3.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4.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5.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第七章社会互动(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互动的概念、目情景和过程;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运用社会互动理论分析集合行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介绍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一般而言,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1.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2.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3.社会互动的影响二、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角色互动理论3.参照群体理论4.社会交换论5.本土方法论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