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学习心理第三讲人本主义对学习的观点LearningtheoriesofHumanisticPsychology王乃弋(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案例分析问题少年在励志学校夭折://news.sina.com.cn/s/2010-09-22/034621152034.shtml常州高一学生自杀前的“绝命日志”奥巴马成长背后的单亲家庭刘亦婷成长背后的重组家庭3主要内容第一节人本主义的兴起和基本观点第二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第三节对人本主义学习观的评价第四节中国的人本主义教育探索4第一节兴起和基本观点社会背景后工业社会反人性化走向的反省“外部空间”的开拓“内部空间”的探索反战和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影响兴起六十年代“嬉皮士”们5第一节兴起和基本观点哲学背景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性的解放,强调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促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在研究对象和宗旨上一致,都强调心理学应把独特的个人及其尊严和成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及强调个人的主体体验、自由选择、创造与责任等;在研究方式及其涉及到的心理学问题上也基本相同,都批判僵死的方法论和对某些预定领域与模式的闭锁性研究,而且都集中注意于人对自己的存在的体验。兴起6第一节兴起和基本观点心理学背景精神分析•性本能和攻击本能行为主义•人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而非个体的选择。人本主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的理论准备•系统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发表•20世纪60年代正式产生,被称为“第三势力(思潮)”•1967年,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标志着人本主义理论已被众人接受。兴起7第一节兴起和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人格完整和自我充分发展;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有意义的问题;从行为者,而不是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观点8“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观点9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类型学习动机(马斯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罗杰斯)第二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学习即理解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总和;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学习即潜能的发挥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教学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而不是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去控制或塑造学生的行为。学习即“形成”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是对学习者有价值的学习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二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学习的类型无意义学习认知学习,只涉及心智(mind),是一种“在颈部以上(fromtheneckup)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人的感情或个人意义(personalsignifcance),与完整的人无关。罗杰斯认为,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有意义学习经验学习,不仅涉及事实的累积,也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第二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学习的类型有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personalinvolvement)的性质,即整个人都投入学习活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initiated),即便刺激来自外界时,也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pervasive),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evaluatedbythelearner),因为只有学习者最清楚某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第二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学习动机马斯洛(AbrahamMaslow)第二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生平介绍理论观点理论应用14生平介绍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生于美国纽约,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冰冷孤独的童年放弃法律-选择动物心理学1934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博士,指导教师为哈洛(HarryF.Harlow,1905-1981)1937年-1951年执教于布鲁克林学院,后转到伯兰第斯大学任心理学系主任,直至1969年退休行为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研究自我实现的人本尼迪克特韦特海默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0年因心脏病逝世15马斯洛关注心理健康的人,认为人有积极向上的潜能和能力,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结构。马斯洛的研究对象全部是正常的、最健康、最优秀的人。他用积极的、乐观向上的语言,描述了人格中的积极层面,他的一生用了大部分时间,了解心理学如何能够促进人的快乐和健康。“弗洛伊德提供了心理病态的一半,而我们必须补上健康的另一半。”理论观点16人性观认为人们具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天性,即人是善良的,人是好的、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能需求。承认世界上有邪恶和神经症,但他认为这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由于不好的、不合适的环境造成的。好的环境,就是那些有助于人的内在本质实现的环境;否则就是坏的或变态的环境。坏环境并不一定使人出现精神疾病,因为人的本性中有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人健康地发展。以自己为例。17人格动力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是由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需求所驱动。人格出现病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ofneeds)“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18成就地位友谊安定食物挑战性工作职务头衔工作团体中的友谊退休金计划基本工资一般例子企业中的例子19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解释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但有例外。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在进入高一级需要之间,低一级地需要无需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满足而消失,高层次需要发展时,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在不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要的方式不同。行为是受多元动机(需要)驱动的结果。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20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解释Homeostasis动态平衡Instinctoid(instinct-like)Philosophyofthefuture21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解释Fixate(固着)Understandingofneurosis(神经官能症)22理论应用学生是自由的、能够自我选择的,能够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禀赋与天性,促进学生成长和成熟,达到自我实现。教育者要照顾学生,使学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使他们快乐,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美好。要创建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好的环境会污染人的心灵,而良好的环境会使学生受到激励。要帮助学生学会鉴别环境的优劣,并学会做好的选择。23理论应用:“自我实现”的三个阶段(罗杰斯)(1)映射阶段人的自我发展是由外界要求的“映射”产生的(2)混乱阶段当学生有一定自我意识时,教师对他的要求,往往与他自己的观点产生矛盾,结果是无所适从(3)自我实现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占主导并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做出任何判断和决定24培养“自我实现”学习动机的方法避开过去从事学习时,应把全部身心投入学习,排除先前事件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差生,如果永远有“我以前学得不好”的观念,那么将永远不能进步。积极接受的态度学习时既要全神贯注、独立思考,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防止两种心理障碍•“低俗化”(Desacralizing)•“约拿情结”(JonahComplex)“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罗杰斯(CarlRogers)第二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生平介绍理论观点理论应用26生平介绍卡尔·R·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1902-1987),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农家,喜欢科学进威斯康星大学先学农业,后学历史,1920年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24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心理学,1931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纽约的一家儿童指导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邂逅小组、交会小组(EncounterGroup)农业-心理学-宗教-心理学1956年,获得APA首次颁发的特殊贡献奖27理论观点(人格理论)(一)人性观人性本善,人都存在一种自然成长的力量,会朝向健康、自我实现、自我了解的人格前进。就因为人性是善的,所以不需要对人类进行控制,而且,正是企图控制人类的欲望才使人“变”坏了。恶是来源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才是造成恶行的主要因素。罗杰斯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信念,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281、自我(Theself)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可观察的知觉型态。一个健康成熟的人,他的自我概念应当是与他本身的情况相符,也就是与他的真实自我(realself)相符合或者相接近。2、理想自我(idealself)理想自我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所具备的样子,是一个人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是个人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当接近或相互符合的。(二)人格结构29(三)人格发展积极关注的需要(needofpositiveregard)一个人在生活中,对得到重要人所给予的关爱、同情、尊敬和认可的情感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30自我协调(self-consistency)指自我与实际经验的一致性。是功能完善的人,心理健康的关键自我不协调个人感受到自我概念与实际经验之间出现差距。一种内心紧张、纷乱、焦虑的状态。自我是保守的、保护性的,会采用一定的防卫(defense)行为使自我不受到威胁。•否认•扭曲(四)人格适应31(五)人格动力人的基本动力就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即自我实现的倾向(actualizingtendency)。自我实现的倾向会促使个体发展:使个体由一个简单的组织成长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由一个依赖的个体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从一个固执、呆板的状况发展为可以变化的、能够自由表达的状态32研究方法——Q分类技术由斯蒂芬森(Stephenson,1953)倡导用Q分类技术作为自比性研究(即对单个被试的前后测验结果作相关分析)或两个被试测验结果之间作相关分析研究时用。罗杰斯认为这种方法很适合人本主义的人格模型,特别适合于自我概念研究而迅速采用。一般有60-140张卡片,多数研究采用100张,每张卡片上印着一句自我描述的话,通常的语句“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我常感到害怕”,“我通常会先想到我自己”,“我喜欢人际交往”,“我常因愤懑招致麻烦”,“我从他人那里寻求支持”,“我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等33要求被试读每张卡片上的句子,考虑是否与自己相同,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到从“真是我的特征”到“一点也不像是我的特征”的九个等级上。在分配这些卡片时还要求被试按正态分布的原则确定各等级上应分到的卡片数目,即中间等级分到的卡片最多,两端的等级分到的卡片最少。这样既可以防止被试的反应定势,也有助于资料的处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比较常常运用Q分类法。第一次按照“现实自我概念”来进行分类。然后,将卡片全部弄混,按照“理想自我概念”对卡片进行重新分类。3435最后,治疗师计算“现实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概念”间的相关系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现实自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