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经济学第一章资源配置与公共部门职能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政府如何促进社会资源配置优化是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出点。一、资源配置的定义及配置方式(一)资源配置的定义资源配置有狭义资源最优配置和广义资源配置之分。1、狭义资源最优配置:指以有限的资源(生产要素)尽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符合人们偏好的产品和服务。2、广义资源最优配置三项内容(即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效率,市场机制;公平,社会价值判断;稳定,经济的正常运行。(1)效率原则:效率的衡量标准: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要使一部分人处境改变必须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条件。帕累托更优指资源配置改变后,①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②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帕累托改进指为达到更优而进行的改进。效率实现的条件之一:TSR社会总收益>0>TSC社会总成本效率实现的条件之二:MSR社会边际收益=MSC社会边际成本(2)公平原则: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不同社会价值观有不同的标准。公平的衡量标准: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由劳伦斯曲线而来,是劳伦斯曲线的指数化。基尼系数=A/(A+B)A为阴影部分,B为OEF。(3)稳定原则的四大指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二)、资源配置方式习惯: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并被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长子继承、手艺人传媳不传女等)命令:由政府或掌权者对所有生产和分配作出决策。(封建王朝、集权经济)市场:由价格竞争来决定生产、分配和消费。市场配三种置形式:a消费者的选票(货币)决定生产什么;b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决定如何生产;c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等的提供者决定为谁生产。二、市场配置与市场失灵(一)、完全竞争的市场的基本特征:①人数众多的小规模卖者和买者;②产品是同质的;③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自由进入和退出);④完全的信息与知识;⑤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行为具有一致性;⑥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⑦私人占有;⑧无论生产与消费都没有外部经济;⑨不存在规模经济。(二)、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市场失灵的概念:市场失灵指当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低效率时,即发生市场失灵。1.公共产品特征(1)消费上的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2.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人(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也就2是说,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对应的利益;或他捞到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3.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是因为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引起的,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某些特征被隐藏,所导致的相关经济主体作出的与交易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发生的,它对应的是隐藏行为,即签订合同之后的不可观察的行为,这些行为同样是合同另一方所不愿意看到的本来可以避免的行为。4.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不公状态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但社会要求社会分配的公正。5.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是指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不稳定的宏观经济一般用物价剧烈波动、就业率下降和经济增长率变化过多等来表示。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果,总是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经济会出现过热,经济会出现衰退,甚至萧条。经济危机问题不是市场本身所能有效解决的。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缺少充分的认识,比如人们不知道衰退到底什么时候会到来,等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由:市场失灵现象表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制度,它只能适应经济活动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对信息要求不高的经济过程;因此随着活动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复杂化,以及经济过程的高度动态化,必然需要国家的介入,以解决或缓解市场失灵。三、公共部门的职能(一)、资源配置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内部:1、公共物品2、外部性:征税、管制、补3、自然垄断:限价政策(公共定价)、进入和退出行业规制4、信息不对称。(二)、收入分配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在所有消费者的偏好为凸性以及其他一些条件下,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初始配置调节之后经由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调节初始配置就是要对收入、财富、福利进行再分配。(三)、经济稳定公共部门的经济稳定作用,是指公共部门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去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第二章公共产品理论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的特点: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它性,消费的非竞争性。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2、受益的非排它性私人产品只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款谁受益。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排他人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白搭车”现象。3、消费的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边际拥挤成本为零:3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边际拥挤成本是否为零是区分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的重要标准。二、公共产品的分类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公路),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收费桥梁)。非竞争性的两个必要条件: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混合产品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不拥挤的桥梁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拥挤的桥梁附:产品四种分类:(1)纯公共产品:公有公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2)纯私人产品,私有私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3)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拥挤的海滩、公路。(4)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电影院、不拥挤的列车等。三、政府生产经营与私人生产经营(一)、政府直接或间接生产1、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生产2、政府间接生产(1)、政府与企业签定生产合同(2)、授予经营权(3)、政府参股(4)、经济资助。经济资助是指对难于盈利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政府通过补贴、优惠、减免税收等形式鼓励企业生产。(二)、私人生产经营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条件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应是准公共产品。2、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3、私人要提供公共产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如:产权(三)、政府生产公共产品的效率问题政府本身是低效率的,原因:第一、缺乏竞争压力;第二、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第三、缺乏监督信息。四、公共产品的收费原则与定价(一)、公共组织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二)、对公共部门提供的劳务收费主要有两种:要求政府提供特定的服务行为收费;提供的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的产品收费。(三)、对准公共产品收费的排他性成本是低的第三章公共选择一、投票规则(一)一致同意规则所谓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集体行动(公共选择)才能进行。一般说来,“同意”包括不反对/弃权特点:1、帕累托改善的选择;2、参与者平等的选择;3、避免“搭便车”行为;4、交易成本高(二)多数同意规则所谓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才4能实施。集体行动,多数人同意,可以是1/2以上同意,也可以是2/3以上或其他比例同意就可以通过。多数同意又可以分为简单多数和绝对多数。多数同意规则的特点:1、部分人利益受损;2、“多数人专政”现象;3、少数人不热心参与;4、相对容易作出决策;5、可能的多种选择结果;6、无法表达个人选择的偏好程度;7、可能存在投票交易。(三)、加权投票规则:按照利益差别,对成员按重要性分类,相对重要的赋予更多的投票权。(四)、否决投票规则每个人提出自己认可的方案之后,所有人分别从中去掉自己最不中意的一个方案,最后剩下的方案是最终获胜的方案。(五)、需求显示法把所有选民对每个方案的愿意最大支付加总,哪个加总之后最多,就是那个方案。但是同时规定如果去掉某人后不影响该结果,此人不交税;如果去掉后结果改变,就交税,税额为加进前后两个集体选择的的差额。二、多数投票制下的政治均衡(一)、多数投票制下政治均衡的定义政治均衡: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几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的协议。税收份额:是指为了使政府能够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公民所应承担的税收数额。为公民享受公共产品的成本。(二)、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1、公共选择规则。即采取的是全体一致规则还是多数投票制度。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的对比关系。3、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的信息的难易程度。4、投票者个人所承担的税收份额的大小。5、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均衡状态:选民从公共产品得到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三)、政治均衡的条件投票者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恰好与该种物品或服务带给他的边际收益相等。即MBi=ti(四)、中间投票人中间投票人: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中间状态。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三、投票悖论(一)、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即不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多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为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全体社会成员各自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1、帕累托最优如果人人都偏好某种选择X,而非其他选择Y,那么,集体选择过程则应该选择X,而非Y。2、非独裁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控制集体选择过程,不能使其对选择的偏好即使与其他每个人的偏好完全对立时也总是决定性的。这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人(或者一组人)代替其他人作出选择的可能性,民主社会中不存在专制君主和希特勒。3、无约束域对备选方案的个人偏好排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集体选择过程都有能力达成集体决策。4、理性集体选择过程是理性的:首先,通过陈述X比Y更受偏爱,或者Y比X更受偏爱,或者X和Y是同等合意以致5二者是无差异的,那么我们可以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其次,所有排序都能显示传递性的特点。传递性是指如果某人对三种方案X、Y和Z之间进行选择,如果他认为X比Y好,Y比Z好,那么他一定认为X比Z好。5、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对两个备选方案的任一选择,只取决于个人对这两个方案X和Y的排序,而与其他备选方案Z无关。结论:阿罗据此证明,一般无法找到一个能符合所有这些假定要求的投票规则,也不能指望民主社会能够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三)、单峰定理及中间投票人定理对阿罗的假设条件进行修改,可以摆脱投票悖论。修改之一:不再遵循“无限制区域”,即在投票时要对选民的偏好进行限制。单峰值偏好就是一个限制。1、单峰定理:解决的是什么时侯不会出现投票悖论的问题。把一个人偏好曲线中,比所有邻近点都高的点定义为“峰”。如果某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不论偏离的方向如何,他的效用都将下降,那么该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如果该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其效用是先下降后上升,则其偏好是双峰的。如果多次重复出现这种情形,那么他的偏好是多峰的。2、中间投票人定理解决的是:有均衡结果,又是谁获胜的问题。如果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不仅投票悖论不会出现,都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均衡结果,而且还会认一种其偏好占优势的特定类型的投票者。当所有投票人都按照各自的偏好的预算规模进行排列时,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一位投票人最偏好的结果,将处于所有投票人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公共选择(集体决策)中,获胜方案正好与其偏好相同。这样的投票人是中间投票人,他们的偏好正好处于所有投票人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