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学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媒介社会学复习资料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法国、奥古斯都·孔德、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其贡献:提出社会物理学(社会学),提出实证研究方法。二、社会分层1、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2、影响社会分层的最主要因素:社会资源(稀缺性、有用性)影响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社会分工、社会制度3、社会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及围绕此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4、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1)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2)社会分层并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3)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4)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5)消除社会分层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5、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韦伯是西方分层研究的开拓者该理论认为,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政治和社会因素。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问题。6、社会分层的方法:客观法&主观法客观法:一种应用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常用标准: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权力7、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功能学派“戴维斯—穆尔”理论①在社会中,总有一些位置比其它位置更为重要,这些重要职位需要有专门技能的人来填充。②在社会中,只有一部分人具备填充重要职位的天赋。而将天赋转换为才能,人们需要接受训练,为此做出牺牲。③要诱使有天赋之人做出牺牲,接受训练,这些未来的重要职位必须配有特权,超比例地占有社会稀缺资源,拥有稀缺、理想的资源是承担这些重要职位的权利。④对社会资源不同程度的占有使不同阶层拥有不同地位和声望,从而导致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分层。⑤社会不平等不仅是具有积极功能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功能学派认为的积极功能:社会分层通过对各种社会报酬激励人们更勤奋地工作9、现代化的社会分层评判标准:(1)现代化国家需要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间大、两头小(橄榄型结构)(2)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本质特征:公平性、开放性和合理性10、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出现(1)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2)社会中间层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不断壮大(3)掌握或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4)现代化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成分已经具备(5)现代化的社会阶层位序已经确立(6)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已经出现,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社会流动机制三、社会流动1、社会流动: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27年所著的《社会流动》首先提出:两个集团之间的人口交换。a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b它既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2、社会流动须具备的必要条件:①一定的社会位差的存在;②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个人与社会位置的非固定化)3、社会流动(垂直流动&水平流动、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性流动)垂直流动,即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间的纵向流动,分为向上流动与向下流动。其意义:a能够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多做贡献,以获得较好的社会奖赏与较高的社会地位;b有利于维持和提高社会管理层的质量;c有利于形成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4、帕累托的精英理论:①社会分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和永恒的,但它内部的上层成员与下层成员并非凝固不变。②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③要保证这一点,必须经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的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为非执政阶层。5、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其特点:大规模、快速度、急剧性影响因素:由于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动,创造出大批新职业和新职位。6、合理的社会流动量的标准:适量。最低要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最高限度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质的标准:合理a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b符合现代社会机会均等原则c任何流动机会都应向所有的合乎条件的人开放d任何社会地位的条件应是建立在人们的后天基础之上四、社会群体1、社会群体的类型:(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成员间的亲密程度)(2)、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群体(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和性质)(3)、内群体与外群体(心理归属)(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规范化程度与成员互动方式)2、初级群体:指群体成员由面对面互动为条件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库利在《社会组织》中正式提出。3、初级群体基本特点:①规模较小,成员有限②成员间有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和直接接触③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互扮多重角色,表现出全部人格④成员交往的情感性⑤群体成员替代的困难性⑥初级社会群体凝聚力和持久性强,整合程度高⑦群体由非正式控制来维持⑧初级群体功能的综合性4、初级社会群体的社会功能正功能:①初级社会群体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②能够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③有助于保持和传递社会文化,维护社会秩序④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作用反功能:从微观上看,初级社会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宏观上看,正规组织中的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5、当前社会环境下初级群体衰落的主要表现:(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功能不断外移;(2)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日趋松懈;(3)一些初级社会群体已解体6、家庭: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基本群体。7、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一般由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特例:丁克家庭、空巢家庭。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五、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结构比较严密的制度化的群体。2、社会组织与初级社会群体比较:①目标的特定性而非综合性;②关系的规则化而非情感化;③结构的规范化非模糊性3、科层制:又叫官僚制,以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为基础。指的是一种权力依据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科层制积极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消极:难以克服形式合理性与实质非理性的内在矛盾,容易引发各种官僚主义。4、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美]梅奥20C20N—30N提出内涵:组织内部成员间以共同观点、爱好、情感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组织及相互关系的一种群体结构。特征:(1)形成的自发性和情感性(2)目标的隐蔽性和不固定性(3)规范的不确定性和非正规性(4)成员与角色的不稳定性(5)组织领导的非职位性(6)非正式结构的小群体性六、媒介与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广义——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一切问题;狭义——指使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社会发展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2、社会问题的评判依据:①是一种“客观事实”:是一种超常规或失常的社会现象;②是一种“公共问题”:是对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进步不利的或有害的社会现象;③是一种“公众认定”:是引起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广泛关注并希望改变和解决的社会现象;④其解决需要采取“社会行动”:它是必须且可以借助社会力量,采取社会行动解决的社会现象3、社会问题的演变过程:①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②社会敏感集团的呼唤③社会舆论集团的宣扬和推动④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⑤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和支持4、社会问题的特点: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反复性、潜伏性、破坏性、群差性5、“文化堕距”理论:由[美]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的理论中形成。又称“文化滞后”。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化变迁中,文化各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一致的,文化各部分间会出现较大的差距或错位。文化的变迁总是从物质文化开始,然后是各种制度文化,最后才是精神文化发生变迁。文化变迁速度的差距引起了文化失调,因而造成社会问题。33、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种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该理论认为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在于亚文化的价值标准与社会上的主文化有重大冲突。长期与不良现象接触,就容易导致这些行为发生。七、媒介与社会控制1、社会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偏离违反人们公认的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特点: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要把越轨行为与少数人的行为区分开来;不能从越轨行为简单地推导出越轨行为者;越轨行为受惩罚的程度与其侵犯的社会规范的重要性成正比;越轨行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2、社会越轨的类型:违俗、违德、违纪、违警、违法、自毁、异常等行为。3、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消极作用①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②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③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积极作用:①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使社会的发展;②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③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④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关于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理论:1、差异交往理论[美]萨瑟兰内涵:主要关注人们与什么人交往、以及交往的频率、时间和强度等变数,谋求找出这些变数与越轨行为的关系。他认为,越轨行为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一个人是否成为越轨行为者取决于他交往的人。推论:当一个社会存在着多种独特的亚文化时,越轨行为通常比较普遍。在社会流动极其频繁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然会接触到各种越轨行为及其规范,他们就可能学习和接受这些越轨行为。启示:越轨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2、失范理论失范: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彼此相互矛盾时,个人与社会会出现混乱状态。代表人物:[法]迪尔凯姆[美]默顿默顿:失范是人们采取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每一个社会都为人们规定了正确的合法的目标,在理想状态下,社会结构也为人们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但有时社会结构并没有为每个人提供合法的制度化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人们只得用非合法的手段去实现其目标,从而产生越轨行为。面对这种矛盾,默顿认为,有五种可供选择的适应模式: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隐退、反抗。3、标签理论:越轨行为是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给某些社会成员及其行为贴上了越轨的标签,越轨行为只是某些权力集团的主观认定,而不是它的本质属性。标签理论将越轨行为分为初级越轨行为和次级越轨行为。初级越轨行为:大量存在而没被人发现的越轨行为,如暂时的、试探性的、轻微的、出于好奇的、容易掩饰的越轨行为;次级越轨行为:某些越轨行为被某些重要的人物发现并公之于众,初级越轨就向次级越轨转化,初级越轨者可能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4、社会控制论[美]罗斯广义:指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而采取的限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专指社会对越轨行为的禁止、限制和制裁。5、社会控制的特征:普遍性、强制性、统一性、多重性。6、社会控制的控制手段:法律、道德、舆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20种工具。7、大众媒介对社会控制的影响:积极:①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②通过建立和巩固信仰实现社会控制;③媒介通过暗示实现社会控制;④媒介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控制消极:①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的社会控制力量;②舆论控制的不确定性:由于“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差距,导致在同一时间不同媒体的传播内容相互矛盾;由于大众媒介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导致在同一媒体不同时期的传播内容存在自相矛盾的言论和观点。③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④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八、媒介社区1、社区概念在1887年,由德国的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中提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2、城市的社会文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