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二章中世纪单声思维向多声思维过渡时期A.D.5—A.D.14、15MiddleAges中世纪•“theMiddleAges”一词的涵义:处于古代与近代之间的时代,黑暗时代;西方文明的生成期。•我们今天所说的西方文明,就是蛮族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的基督教文明。中古文明格局西方文明(公元476年形成)西罗马拜占庭文明(公元1453年终结)东罗马伊斯兰文明(公元600年左右形成)西亚玛雅文明(公元300---1500年左右)中美洲华夏文明(公元618---907年)盛唐时期中世纪历史背景1,蛮族(日尔曼人)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灭亡。2,基督教的产生和成长/修道院文化。3,十字军东征/骑士阶层与骑士文化的兴起4,前文艺复兴/经院哲学、大学的诞生、罗马与哥特式建筑。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中世纪音乐总述1,格里高利圣咏2,复调音乐的起源和初期发展3,音乐观念与音乐理论(记谱法、教会调式)4,世俗音乐5,乐器与器乐6,古艺术与新艺术中世纪音乐文化分期1,圣咏时代:修道院文化时期(5~11世纪)从早期教会音乐到格里高利圣咏。早期的天主教礼拜音乐同犹太教礼拜音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很多礼拜仪式的名称都相同。诗篇(Psalmody)与赞美诗(Hymnody)咏唱阿利路亚(Alleluia//Halleluiah)安布罗斯圣咏(AmbrosianoChant)(米兰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罗马圣咏)2,哥特时代:教堂文化时期(11~12世纪下半叶)a,教士音乐与骑士音乐的共荣b,复音音乐的萌芽c,调式理论与记谱法的逐步完善:教会调式与四线谱中世纪音乐文化分期中世纪音乐文化分期3,晚期:单音圣咏的衰落和向复音音乐的转型(13---14世纪)复调音乐的兴起导致音乐文化的罗马中心向巴黎中心转移。a,复音音乐的初期发展:圣母院乐派与经文歌b,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与创作相辅相成,并行发展。中世纪音乐分述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又称素歌(Plainsong)、或罗马圣咏。约公元六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为了规范各地区的宗教礼仪音乐而编订的宗教歌曲集。约公元九世纪,由于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的强制推广,格雷高利圣咏经过一系列的补充和修订,融合了其他圣咏(特别是高卢圣咏)的因素,发展成为罗马天主教会宗教礼仪音乐的永久经典。西方音乐史中唯一的单音音乐形式,第一种艺术音乐形式。音乐成就圣咏形成的多元因素•[法]高卢圣咏[意]米兰圣咏•[意]罗马圣咏[英]塞勒姆礼拜仪式•[西]莫萨拉比圣咏[拜]拜占廷圣咏•(古希腊.西亚各地区风格因素)特点单音音乐形式,无伴奏,无固定节奏,男声,歌词主要来源于《圣经》,用拉丁文演唱,运用教会调式进行分类整理,约九世纪出现最初的记谱纽姆(Neumes)形式。音乐风格冷静超脱,肃穆节制。特点•旋律特征:•音节式(syllabicstyle)•音团式〈纽姆式〉(neumaticstyle)•花唱式(melismaticstyle)•演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轮唱(Antiphonal)•应答轮唱(Responds)功能•A.日课经文(DailyOffices)•B.弥撒仪式(Mass/Missa)•弥撒:是基督教最重要的圣事典仪。主要是为了纪念最后的晚餐。其名称取自结束部分的固定用语“Itemissaest”。分为普通弥撒和安魂弥撒两种普通弥撒固定部分可变部分普通弥撒垂怜经(Kyria)慈悲经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Dei)圣咏的扩展•A.横向•继叙咏(sequence)•附加段(trope)•B.宗教剧(Latindrama)•C.纵向(复调音乐)附加段•附加段(trope)是穿插在圣咏中间的补充成分,形成圣咏的扩展。附加和插入的目的是原圣咏内容的说明、解释、引申。可以用原有旋律附加歌词,也可以附加扩充旋律,或两者同时附加。•升加尔修道院是创作附加段的中心,附加段的创作11世纪达到兴盛,12世纪逐渐衰落。继叙咏•继叙咏(sequence):为记忆“阿利路亚”的尾部一字多音的大段的花唱式旋律,就形成了继叙咏。后脱离阿利路亚,成为独立形式。•圣加尔寺院的诺特克为“阿利路亚”的尾部的花唱式旋律创作出了堪称典范的继叙咏作品。850到1150年是继叙咏创作的繁荣时期,大量的继叙咏都含有世俗歌词,因此,16世纪的宗教会议决定只许在礼拜仪式中用5首继叙咏。宗教仪式剧—附加段的发展•10世纪末,从戏剧性的附加段中演变出最初的宗教剧。人们把附加段中的情节性内容添加上服装和道具,使宗教仪式更为生动和吸引人,由此附加段便发展成了一个短小的仪式剧。这虽然并非音乐与戏剧结合的最早的范例,但确实为巴洛克早期的罗马歌剧作了最早的形式铺垫和准备。圣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是西方音乐史中唯一的单音音乐形式;第一种艺术音乐形式。•是中世纪初期唯一经过专业音乐家规范加工的艺术音乐作品。•圣咏的音乐元素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多元风格融合而成。•圣咏内具开放的文化基因,自身不断进行创造性突破。•随着圣咏的传播,推动了音乐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功能性的音乐风格——冷静超脱,肃穆节制。•西方艺术音乐创作的根基,“是单音音乐形式最美丽的花朵,是近代音乐之花的主干。”([瑞]卡尔·聂夫)骑士音乐文化(AD11—12)•发展地域:•法国-AD11法国南部(节奏性略为复杂、自由、精美的世俗音乐)-法国北部(短小、段落分明的与民歌相近的音乐)游吟诗人、游吟歌手•德国-AD12(恋诗歌手、爱情歌手)-名歌手特点1、自填词、作诗、自己创作2、带伴奏;有节奏(类3/4);方言演唱3、以爱情、田园、战争、时事等为题材的世俗性内容4、演唱类别众多:小夜曲、破晓歌等5、单音音乐形式是运用复调手段(纵向)对圣咏进行修饰的产物。历史沿革:奥尔加农organum,一译为“平行调”。狄斯康特discantus,一译为“反行调”。康都克特conductus,意为“引导”从克劳苏拉clausula到经文歌motet“巴黎乐派”与“古艺术”的繁荣(13世纪)复音音乐(9~13世纪,以法国为中心)⑴中世纪复调音乐形式的总称;⑵中世纪第一种复调音乐形式;⑶包含圣咏声部的复调音乐形式;⑷管风琴的别称亚里士多塞诺斯提出了四音列的理论奥尔加农(organum)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organum)[约公元九世纪]•最早记载于《音乐手册》(佚名)•特征:a.西方音乐史上的第一种复调音乐形式;b.在格雷高利圣咏的下方附加一个以四度、五度、八度平行进行为特征的对位声部;c.对位声部一般由训练有素的独唱者即兴表演;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organum))[约公元十一世纪]•见于法国夏特勒大教堂和英国温切斯特大教堂的圣咏曲集;•特征:a.在格雷高利圣咏的上方附加一个以四度、五度、八度平行、斜向或反向进行为特征的对位声部;b.对位声部一般由训练有素的独唱者表演;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organum))[约公元十二世纪]•亦称为华丽奥尔加农。见于法国中南部利摩日的圣马第亚(St.Martial)修道院和西班牙西北角圣地亚哥的孔波斯特拉(SantiagodeCompostela)修道院;•特征:a.格雷高利圣咏声部保持在低声部,被称为“固定调”(tenor,源自拉丁文tenere,译为支撑、保持),原有的旋律特征被削弱;b.对位声部成为华丽、自由、活跃的主旋律声部。有量奥尔加农(measuredorganum)[约公元十二世纪末]•亦称为狄斯康特[discantus]风格;•特征:a.运用六种节奏模式来组织各声部的旋律进行;b.形成音对音的织体形态;圣母院奥尔加农(TheSchoolofNotreDameorganum)•约公元十三世纪“古艺术”[Arsantiqua]时期。主要指法国巴黎圣母院乐派(简称巴黎乐派)创作的复调音乐形式。十三世纪以巴黎乐派为中心的复调音乐创作被称为“古艺术”;•代表人物:[法]莱奥南(Leonin)[法]佩罗坦(Perotin)圣母院乐派的复调音乐种类•a.圣母院奥尔加农[单声风格、花唱式风格、狄斯康特风格的交替运用]•b.康都克特(conductus)也翻译成“孔杜克图斯”[分节歌式,各声部均为新创作旋律,运用狄斯康特风格,歌词采用诗歌体,采用拉丁歌词,内容世俗化,体现了由独立写作代替借用原则的复调音乐创作新概念]•c.克劳苏拉(clausula)是第斯康特向经文歌的过渡形式[低声部的固定调为格雷高利圣咏中的花唱旋律,运用狄斯康特风格]•d.经文歌(motet)[最初指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内容逐渐世俗化,一般为两到三个声部,主要类型有弗朗科(FrancoofCologne)经文歌、彼得罗(PetrusdeCruce)经文歌。代表中世纪复调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圣母院乐派创作特征及成就a.在创作思维上与西方文明史中的哥特风格、经院哲学交相辉映;b.促进了记谱法的进一步发展;c.形成了创作与表演的逐步分离,奠定了理性、规范的创作观念;经文歌的意义•是十三世纪,即“古艺术”时期最成熟的音乐现象;•体现了宗教与世俗的合流。音乐理论1、纽姆谱(Neume)作用:为G.C.的传播和写作服务指公元九世纪逐渐成熟的一种符号谱,用代表旋律走向的符号,粗略的记写旋律的乐谱。记谱法音乐理论2、线谱AD11,出现线谱,先从一线开始,经两三百年的发展至四线谱定型,再到AD15世纪五线谱的出现。记谱法FCG后来发展为谱号音乐理论3、有量记谱法AD12-13世纪出现的符号谱,出现了早期的拍号,用○标记(一个单位拍为三等分的完全拍)至AD14世纪,添加了不完全拍,用C标记记谱法音乐理论约在A.D.7—11世纪间形成作用:为整理和规范G.C.而诞生的调式体系。特征:由八个“核心调式”作为基础,名称与古希腊调式相同,但结构不同,后来又出现四个追加调。调式理论音乐理论⒈音乐观念:代表人物:阿尼修斯.曼留斯.塞维里努斯.波埃修斯(AniciusManliusSeverinusBiothius,约480-524)代表著作:《音乐的体制》音乐观念与音乐理论音乐理论A.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权威,其音乐思想反映了古希腊音乐和中世纪基督教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中世纪的音乐观念、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在马蒂阿努斯·卡佩拉提出“七艺”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与语言相关的前三艺(语法、逻辑和修辞)和与数字相关的后四艺(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历史贡献音乐理论C.《音乐的体制》就是按照后四艺系统写作的一本音乐概论:1.以古希腊音乐观念和理论为基础,体现了毕达哥拉斯、阿里斯托克塞诺斯、托勒密等古代音乐理论家的音乐思想;2.强调音乐的理性特质和教化作用;3.音乐分为三类:天乐(musicamundana)人乐(musicahumana)器乐(musicainstrumentalis)历史贡献音乐理论2、音乐理论:代表人物:【意】规多·阿雷佐(GuidoAdrazz)贡献:①根据六行诗节的《圣约翰赞美诗》的头一个字母,规定了唱名体系②完善了四线谱;制订了谱号③为学习乐理知识的便宜,制订了“规多手”音乐观念与音乐理论小结1,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是西方音乐孕育和发展的温床(观念、技术和体制)2,以格里高利艺术为代表的单音音乐创造出西方艺术音乐史上第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同时又出现了复调创作的思维方式和首批定型化的复调音乐体裁和作品。小结3,记谱体系的研究和完善使作曲替代即兴表演成为创作音乐作品的主要方式;调式体系的归纳和整理又使得音乐的构成变得更有意识地服从于某些条理和法则。总之,艺术音乐的创作传统就此展开。4,以骑士文化为代表的宫廷艺术构成中世纪盛期二元文化发展的另外一极,作为对教会文化垄断的制衡与反动,为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世俗化发展作了必要准备。小结宗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复调音乐的起源和初期发展(巴黎圣母院乐派)世俗音乐骑士音乐孔杜克图斯经文歌宗教与世俗的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