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一、学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1.谢弗和爱默逊的阶段模型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非社会性阶段(0~6周)该阶段婴儿只能发出哭、笑等无定向的信号。(2)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该阶段婴儿会对任何人发出信号并从中得到安慰与关注。(3)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该阶段婴儿的依恋集中指向特定的个体,依恋行为的组织也更具有选择性。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2.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前依恋期(0~3个月)。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2)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这一时期婴幼儿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岁以后)。这时,幼儿开始考虑母亲的愿望、需要和情感。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婴儿在1岁左右都能与抚养者形成某种依恋关系。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二)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Ainsworth,1973)在著名的“陌生情境”研究中观察了一批白人中产阶级母亲与其婴儿的相互作用,观察每3周进行4小时,从出生持续到第54周。观察发现,不同婴儿对陌生情境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三)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1.对儿童认知的影响2.对儿童情感及同伴关系的影响总之,对于父母的健康依恋将会促进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奥秘的探索和好奇。同时,早期依恋增加了儿童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并使儿童以后能对同伴发展起成熟的情感关系。显然,早期依恋对于日后发展确实产生了影响。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四)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策略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并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1、婴儿同伴关系的发生有人对2岁以内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研究,并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1)物体中心阶段。(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婴儿早期的社会交往通常是积极的,到了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突性行为,如打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地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好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二)同伴的作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社会游戏规则的学习,同伴从不同于家庭的角度为儿童提供关于这些规则的信息,并评价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如何。同伴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强化者榜样社会比较的参照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三)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早期亲子交往经验儿童自身不可控的特征社交技能此外,研究发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性格的特点有是否友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四)四种社交类型的儿童受欢迎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被拒绝型幼儿一般幼儿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一)师幼关系的类型李红(2007)结合我国当前幼儿园的实际,从师幼接触的性质,将师幼交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亲密型紧张型淡漠型三、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二)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师幼互动指基于教师与幼儿交往而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根据庞丽娟等的研究,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种:教育性交互性和连续性网络性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1、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2、敏锐地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并能做出积极的反馈、支持和引导3、不断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法与途径(1)通过谈话奠定情感基础(2)在平等的交往中引导孩子自主地发展(3)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愉悦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行为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包含性别角色行为和品德行为等,其中品德行为又包含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1)游戏活动兴趣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2)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研究发现,3岁的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择女孩作为伙伴。(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力方面也发现男孩优于女孩。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1)性激素(2)大脑半球2、认知因素3、社会性因素(1)家庭(父母)(2)家庭外因素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知识拓展(五)男女双性化教育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表明,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因此,给幼儿上课的既要有女老师也应该有男老师;积木区的玩具不但有汽车、动物等,也要有洋娃娃及家庭用具;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家务区和化妆区;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登高设备;允许所有儿童在外表上表露自己的情绪;允许(虽然不鼓励)所有儿童都弄得很脏;教师一视同仁地处理吵架、发脾气或哭喊的儿童,而不考虑性别;教师尊重和鼓励独立自信的行为。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①合作行为发展迅速②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③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电视媒介(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家庭同伴相互作用(3)移情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4、促进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1)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幼儿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2)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①表情表演②表情模仿③说出自己的感受④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3)引导换位思考及联想,是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①让幼儿扮演“他人”②引导家长重视和幼儿的沟通③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他人感受④榜样的力量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1、攻击性行为的含义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为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1)攻击行为的起因年龄小的幼儿较多因为物品和空间的争夺而产生攻击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游戏规则、行为规范等社会性问题引起的攻击所占比率逐渐增多。(2)攻击行为的方式年龄小的儿童比年龄大的儿童更多采用身体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比率逐渐下降,言语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增多。(3)攻击行为的类型年龄小的儿童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4)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事件。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