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朱清时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一。我国教育的最大问题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问题:国家和学生都为教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到头来却发现学生没学到多少真本事,创新能力不足!5月2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科罗拉多州的美国空军学院学员的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说:•WealsousedtobetoldthatChina—andit’strue—isgraduatingsixtoeighttimesasmanyscientistsandengineersaswehave.ButIchallengeyou,namemeoneinnovativeproject,oneinnovativechange,oneinnovativeproductthathascomeoutofChina.•“中国每年有6到8倍于美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毕业,但是我敢说,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郑永年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讨会”(北京,2012年4月21日)上的发言••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有了大发展,但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非常低下。不难发现,在教育费用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教育所能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却在迅速减少;在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找不到所需要的技术工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异常缓慢。东亚其它经济体包括早期的日本和后来的“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的早期,每隔十来年就会有一次产业升级。中国尽管仍然处于工业化的早期,但在过去的三十来年还没有明显的产业升级。•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中国文明正在复兴。相反,文明衰落的症状则到处可见。•中国的大学以利益为本,以培养了多少亿万富翁为荣。唯独缺少的就是规定大学本质的专业主义。所以,“中国为什么出现不了大师?”。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大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大师。•今天,最令人悲观的是,因为有权力和利益的支撑,大学里面甚至教育界里面的很多个体(无论是官员还是教员)感觉到自己都在发展和上升。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整体教育制度正在快速地衰退。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我们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的观念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过分热衷追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二。什么是创新人才?1968年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阿尔弗雷茨(Alvarez)教授讲过关于他发明气泡室的曲折故事•1953年阿尔弗雷茨参加全美物理年会,午餐时,他旁边唯一的空位上坐了一个年轻的博士后格拉塞(D.A.Glaser,时年27岁),两人于是交谈起来。•格拉塞说,他担心没什么人会来听他的报告,因为他被安排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场的最后一个才讲。阿尔弗雷茨说也没时间去听了,请他说说讲的是什么。•格拉塞讲他受啤酒冒气泡启发产生的想法,建造了一个用来探测基本粒子的装置-乙醚气泡室。一席话,让阿尔弗雷茨如获至宝。•回去后,阿尔弗雷茨和同事立马动手,几年苦战,终于做出了液氢气泡室。这东西比格拉塞的原始设计改进了很多,把乙醚换成了液氢,大大增加了体积,其功能也不可同日而语了。•后来,1960年诺贝尔物理奖只给了格拉塞,因为原始创新的思想来自他,阿尔弗雷茨在1968年才因用它发现了“粒子的共振态”获诺贝尔物理奖。什么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研究人类社会中最有创新能力的人群,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型人才有一些共同点:–他们拥有极强的自学能力,不局限于标准学校教育;–他们博闻强识,不只专注一个领域;–他们在面对怀疑和反对时,通常坚持己见;–他们能产生很多点子-新思想goodidea,–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敏锐地判断出哪些点子值得深思下去,并付诸行动。你是创新人才吗?(自测题)•1.扪心自问:你的最高追求是:•权力?金钱?智慧?真理?•2.当你需要某种新知识时,•你要老师给你讲清楚才踏实;•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去自学?3.你的知识结构中课外知识多不多?4.你获得每个知识时,是否还追问它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地球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5.你在面对怀疑和反对时,能不能坚持己见?6.你在遇到问题时是否善于产生很多“点子”和“主意”?7.你能否敏锐地判断出哪些点子值得深思下去,并付诸行动?•三。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2009年11月05日人民日报•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L·鲍林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什么是加州理工学院模式?——朱清时校长拜访Caltech戴聿昌教授座谈实录2013-12-24南方科技大学网站综合新闻•加州理工学院全部约280位教授。Caltech最注重的是Research。我们甚至有的老师不怎么上课,上的课学生评价都很差,但只要研究做得好也行。大学部本科生900人,研究生1200到1400人,博士后500到800人。•什么是最好的teaching?以后课堂会成online的,所以课堂就会量化、商业化,Caltech只要有几个科目是最好的,收费很低廉,大家都可以上网来上这个些课。这样一来,全世界同学科的学生上的课都会差不多。那我们的区別在哪里?答案是research。research没办法上网的,Caltech未来要怎么走?我们要每一个学生都做research,而且国家的命脉在research,美国为什么一直不倒?美国的science和technology玩了十几二十年部会被别的国家抄去了。先是日本,日本把美国的消費电子如电视全部弄走了,然后是computer,这些美国也完全退出了,但是美国为什么屹立不倒?因为美国一直有新的东西出来,如:网络、云端技术等。•为什么美国一直可以做到创新?這是因为学校发挥了作用,一直不停地有创新出来,谷歌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出来的,雅虎也是,这些全都是学校出来的•以后,美国会在Biomedical赚疯了,美国的Biomedical领域领先世界至少20年。以后这领域绝对是美国第一。亚洲国家卖Computer辛辛苦苦的赚少于10%的Profit,Apple卖ipone大概是50%的利润。但你吃一颗药大慨是90%的Profit。1.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条件:思想活跃•民国,魏晋南北朝,春秋战国,大师辈出;•加州理工,哈佛,牛津,剑桥,大师辈出;•关键是学术机构,特别是大学,要“去行政化”;•帕斯卡尔说过一段话,思想使人伟大。人生就像芦苇一样,很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这就是说,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至少一个人的一生中要体会一下做人的这种伟大。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别出心裁的新思想。一个民族的希望,就是大家都不断想出新鲜的主意,而且大家都包容和鼓励新思想。沉闷的思想界是出不了大师的。因此我们要把新思想提高到人生意义的高度来认识。我的座右铭•帕斯卡尔说过一段话,思想使人伟大。人生就像芦苇一样,很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这就是说,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至少一个人的一生中要体会一下做人的这种伟大。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别出心裁的新思想。一个民族的希望,就是大家都不断想出新鲜的主意,而且大家都包容和鼓励新思想。沉闷的思想界是出不了大师的。因此我们要把新思想提高到人生意义的高度来认识。2.解决我国高教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大学高度的“同质化”•所有大学都用同一模式建(教育部有一个标准的高校设置条例);都想成为同一类型的大学;所有大学的专业设置都类同(教育部还颁布有标准“目录”);每个学校的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也都相似。–这样一来,培养的学生就成了高教流水线的产品,知识结构趋同,长处和短处都一样,这样的学生还怎能“标新立异”呢?–办法:从根本上加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3.通过研究来学习,改造灌输式教学•(1)我国的教育体系仍然是知识传授型的“应试教育”,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考试只关注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普遍造成学生负担很重却“高分低能”;•(2)二十世纪国际上针对这个问题的教改取得了重大进展,既给学生一流的知识,又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和素质。然而我国的教育系统由于“行政化”而僵化了,“追求学术卓越”退居次要地位,失去改革活力。•例如,我们大学的课程普遍以课堂讲课(lecture)为主。国际上先进的大学重点课程除了课堂讲课(lecture)外,还要求课外读论文(paper),做课程设计项目(projects),写报告(reports),上台讲解(presentation),强度比我们的大2-3倍,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创新知识。•因此他们开设的课程也比我们的“少而精”。灌输式教育的后果是:学生只有大量记忆碎片化的"知识"•现代教育研究证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我很快发现,我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也就该心满意足了。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一切特征正是我最为欠缺的。”“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当时欧州教育的弊病,目前它们仍然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普遍存在。爱因斯坦去世前一个月,这样回忆他在1896-1900年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学生生活:2012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