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内容提要:本章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手段的介绍。主要论述了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概念、特点、目的、任务和过程;进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必要性;还详细介绍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箱庭疗法、模仿学习法、系统脱敏法、宣泄疗法等,操作性非常强。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一、什么是心理诊断㈠心理诊断的涵义心理诊断是从医学上借用来的术语。所谓心理诊断,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偏差或障碍进行描述、分类、鉴别和评估的过程。心理诊断是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和精神医学发展交叉的产物,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心理诊断学。㈡心理诊断的特点心理诊断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医学诊断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一个人患有某种疾病时,医生可以通过诊断根据疾病分类的明确规定,确定病人患的是哪一种病,并对症下药,进行治疗。心理诊断则不同,一般来讲,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⒈诊断结果的多维性临床医学中的诊断结果一般只有一个维度,即诊断结果一般给人以正常或不正常、有病或没病的明确答复。但心理诊断的结果则不同,具有多维性的特点。概括起来心理诊断的结果有三种维度:⑴正常或不正常维度。这种维度与临床医学中诊断结果相似,即明确表示来访者是否正常,是否有某种心理障碍。比如,某男生偷看女生洗澡被发现后,老师和同学怀疑他是性心理变态。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医生对他的心理诊断结果,就应当明确地表明,该学生是否是性心理变态。这种正常或不正常的维度可以帮助该学生的老师和同学,对其行为性质加以认定。如果是性心理变态就不能按流氓行为处理,而应给予心理治疗。反之,则应给予法律处理。⑵分类与分型维度。此维度的心理诊断结果,无所谓正常与不正常,而是将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或个别心理特征诊断为某一类。比如,对来访者的性格进行诊断,可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其诊断结果有四种类型,即内向型、外向型、稳定型、不稳定型。这些性格类型的诊断没有明确的正常与异常之分,也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而是各有其特点。⑶评价与描述维度。此种纬度的心理诊断结果,无所谓正常与不正常,而是将人的心理状况的总体或者部分进行评价或描述。比如,用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来测量来访者的个性偏好,可测出来访者的15种个性偏好。即成就需要、顺从需要、秩序需要、省察需要、求助需要、亲和需要、谦卑需要、慈善需要、变异需要、坚持需要、性爱需要、攻击需要。其测试后的诊断结果,就是对被试的上述15种个性偏好的程度进行描述,并评价其在人群中的百分位置。⒉诊断标准的多重性心理诊断的标准不是单一的,除了类似于临床医学中的经验诊断标准外,还有心理测验标准、社会常态标准和社会适应标准。标准不同得到的诊断结果可能不同。⒊诊断的个体差异在临床医学诊断中,不论患者在遗传和心理方面有多大差异,胃病总归是胃病,不能诊断成其他病。而心理诊断则不同,同样是学习效果差,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心理原因,既可能是学习兴趣不高,又可能智力低下,还可能是学习技能差等其他心理原因。⒋诊断的双极性心理诊断,不但指出来访者的缺陷和障碍,同时还指出他的良好品质。比如维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测试某人的智商,其结果既指出他的总体智商为88(中等偏下)、操作智商为80(中等偏下),还要指出他的言语智商为96(正常),同时还要指出他的背数量表成绩比较好(超过正常水平)。(三)心理诊断的过程心理诊断是一个系列过程,包括确定目的、收集资料、观察现象、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六个环节。1.确定目的确定诊断目的,这是进行心理诊断的第一步工作。只有明确了诊断目的,才能据此指定诊断的方案,选择恰当的诊断方法,实施各项具体的诊断程序或步骤。一般来说,确定诊断的目的时,必须明确这样一些问题:如心理诊断的对象是个人还是团体;心理诊断结果是用来缺陷鉴别还是人才选拔、分班教学还是个别辅导、学习指导或是咨询治疗。2.收集资料诊断目的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依据诊断目的去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一般需要收集以下资料:(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家庭住址、所在学校、年级、班级等。(2)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包括智力发展的情况,性格、气质的特点等。(3)学生家庭情况。包括家教方式、家庭气氛、亲子关系以及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个性特征、健康状况等。(4)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学习情况、遵守纪律的情况、人际关系情况以及参加集体活动的表现等。(5)学生的成长经历。包括从出生到现在的全部过程,即怀孕与出生时的情况、幼儿时期的表现以及入学、转学的情况等。(6)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3.观察现象收集资料侧重对来仿者以往历史和宏观影响因素的了解,观察现象则是对来仿者的当前状态所进行的直接干预。诊断过程的观察应把握:第一,注意从面部表情、神色气态、反应速度和言语表达等方面了解来仿者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其次,注意在特定情景下诊断对象的反常表现或独特行为。4.查询原因查询原因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交谈、询问方式对诊断中的疑团、难点、成因等进行查询。在诊断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和直觉观察所获得的诊断印象总会存在一些模糊的、不全面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是矛盾、不合逻辑的。对于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诊断者的详细查询甚至追问,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有可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或原委。因此,查询工作的关键在于从疑点、矛盾之处查找问题的症结和线索,根据已知现象和结果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查询工作对于理清诊断头绪,把握关键、抓住要害,形成最初的理性判断具有重要作用。5.实施测量诊断中心理测量是以诊断者形成的最初理性判断为根据,对来仿者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描述和科学鉴定。虽然目前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客观性、准确性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它毕竟是迄今为止在测量人的心理特性与行为方面最好的工具,因而各种标准化的测验在诊断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各种心理测量,可使诊断者最初的理性判断得到丰富、充实的验证或修正。6.综合评估综合评估是运用先前获得的诊断信息,在已有理性判断和测量鉴别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加工,并且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或理论模式得出诊断报告或评价意见的过程。它是在量化描述的基础上的分析与综合,是对量化结果的理论阐述和逻辑推论。因而,综合评估在心理诊断中具有统摄全局、概括总结、预测指导的功能。做好综合评估,关键在于:(1)要树立整体观念、系统思想和发展意识。(2)善于根据各种已知线索、纵横联系和逻辑关系,确定问题的性质、特点、成因或趋向。(3)在宣布诊断结果时,要留有余地,以防那些绝对化的言语或推论给受诊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或损失。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原则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实际,广泛吸收相关学科诊断思想与方法中的合理成分,以此构成自己的方法学体系与实施原则。概括起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系统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过程中,诊断者要树立系统观、整体观,对诊断对象的疑难问题、心理偏常或特定要求进行全面检查和系统分析,以便根据诊断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偏常行为进行诊断时,必须结合其身心特征和外界影响因素作全面分析。比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诊断时,应当了解其身体发育和智能发展的水平情况如何;有无躯体疾病或神经系统失调现象;学习动机有无缺陷;学习方法与习惯是否恰当;学习中遇到过哪些挫折或严重的心理冲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怎样等等。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为学习困难的咨询与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二)动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问题,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求诊问题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的症结,防止僵化的诊断模式和倾向对诊断工作的干扰。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有时表现出来的某些心理问题或征兆并不构成心理障碍,而属于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波动或暂时性的轻微失调。假如诊断人员机械套用某种诊断标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标签式的归类,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诊断工作的声誉。比如针对学生的品行障碍进行诊断时,应考虑到其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如家庭教育、同伴交往、社区环境以及学生的个性弱点和品德心理结构发展失调都将对其品行障碍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并且存在一个发生、发展和逐步恶化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的品行障碍进行诊断时,不能静止的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智的运行轨迹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这样才能得出可靠的诊断结论。在对学生进行预测性诊断或评价时,同样应高度重视动态性原则。(三)异同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掌握诊断对象的一般心理反应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异同性原则在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例如学生的焦虑反应,一般来说,焦虑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有植物神经系统的明显变化,如心慌、气促、头晕、恶心等;但有些高焦虑的学生其生理反应不明显,这同个体的生理差异有一定关系。再如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诊断是不能简单地硬套几项共同的操作指标的,还要看到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有些个性弱点较多的女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中并无明显偏移,但在实际生活中如遇到很小的挫折,便萌生想死的念头甚至出现自残行为。这种情况并非罕见。由此可见,遵循异同性原则,正确处理诊断中的个别差异,对于实施有效的咨询与治疗有重要作用。(四)指导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诊断人员做出鉴别意见后,要对诊断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诊断信息,更好地促进心理发展和问题解决。在进行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时,一方面要借助测量工具给诊断对象提供量化描述和解释,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诊断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例如一个学生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上取得中等水平的测试成绩(总分),其中言语分测验成绩较好,操作分测验成绩较差。针对这种情况,诊断人员应与教师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说明这个学生智力结构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此学生的今后的智力训练提出要求或指导建议。这种结合诊断进行指导的做法,对教育实践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五)综合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取得最佳的诊断结果,有效地提高诊断质量。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是一种多层次、多水平的诊断,这就要求博采众长,积极采用多学科的方法为诊断服务。(六)保密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诊断结果要予以保密,除因教育、咨询、治疗等工作需要可向有关方面披露诊断结果外,不得随便将诊断结果告知他人。对中小学生的诊断结果予以保密,主要出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体现诊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二是保护诊断对象的利益,防止诊断结果的讹传、误用或意外伤害三、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任务和意义(一)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任务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的基本任务是,依据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充分发挥心理诊断的鉴别、筛选、导向、调节、激励等功能,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其具体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⒈对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进行鉴别、筛选和指导,为因材施教、开发潜能、提高学习与教学的质量服务;⒉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绪、人格与品德发展进行检查、评定,为促进他们的人格成长、道德完善和全面发展服务;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与评估,为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服务。(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意义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主要包括学习诊断、智能诊断、人格诊断、行为诊断以及心理健康综合诊断等内容。这些心理诊断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搞好因材施教与特殊教育以及提高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效果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