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与心理干预提要★关于慢病★关于心理应激★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常见慢病心理障碍表现★慢病的心理干预一、关于慢病一、关于慢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disease,NCDs,简称慢性病):对一组发病隐匿、潜伏期长、不能自愈或很难治愈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一、关于慢病•莫斯科宣言2011年5月在莫斯科举行的首届全球健康生活方式和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部长级会议,通过了《莫斯科宣言》。《莫斯科宣言》披露,目前全球超过60%的死亡和残疾由慢性病引起,其中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估计慢性病死亡在全球总死亡中将占到75%。一、关于慢病•我国慢性病数据数据显示,受人口老龄化和发病年轻化双重影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已超过2.6亿,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疾病负担占全部疾病负担的63%,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压力巨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尤为严重。一、关于慢病•WHO2011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慢性病高级别会议。陈冯富珍将这一高级别会议称作一次“叫醒服务”,以唤起各国政府担当起慢性病防控责任。一、关于慢病符合慢性病特征的疾病包括: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等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等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骨质疏松症等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等一、关于慢病慢病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慢病预防医学的诊疗服务,是应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询证医学、生物信息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技术,一、二、三级预防相结合,向具有危险因素的亚健康状态人群及其他个体提供健康咨询、周期性健康检查、健康型危险因素评价、健康生活行为指导和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服务。以早预防、早发现、早诊疗,控制危险因素,防止亚健康状态演变成疾病。是病人减轻症状,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减轻疾病负担的一类服务。一、关于慢病影响健康的因素★生活方式(健康行为)★环境因素(自然环境职业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生物学因素(遗传、生长发育、衰老)★健康照顾系统(预防性照顾、诊疗性照顾、康复性照顾)二、关于心理应激二、关于心理应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及其所引起相应靶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为主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防御性反应。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及社会系统威胁时的整体现象,即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二、关于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回避问题,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现代人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应激在人类疾病病因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性。心理应激二、关于心理应激应激源应激反应中介因素应激的三要素二、关于心理应激按生活事件的属性分类•躯体性应激源: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心理的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社会化应激源: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文化性应激源:指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等到陌生环境面临各种冲突和挑战。常见应激源按生活事件发生的环境分类婚姻和家庭应激:是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应激源工作应激:现代化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具有极强坚持性和刺激性,当超过承受能力,便可成为心理应激来源。人际应激:源于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问题出现的应激。二、关于心理应激常见应激源按生活事件对个体影响效应分类•正性生活事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效应或作用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个体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二、关于心理应激常见应激源常见应激源生活事件:指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造成心理应激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二、关于心理应激生活事件(应激源)•生活事件的量表197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Holmes和Rahe通过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用以折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程度,从LCU一年累计超过300分,来年有80%的人将会患病。二、关于心理应激二、关于心理应激•>30086%患病•=150~30050%第二年患病•<150第二年平安二、关于心理应激一年内生活事件总和•有人报告,在51名可疑宫颈癌的妇女中,有18名因亲人死亡,半年后真正发展为宫颈癌者有11名,约占61%,其余的33名中仅有8名患了宫颈癌,只占24%。姜乾金(1987)通过临床对照调查分析显示,在癌症病人发病史中,“家庭不幸事件”、“工作学习过度”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生活事件有重要意义。二、关于心理应激应激反应—面临应激情景或遭遇应激事件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应激反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警觉期第二阶段抵抗期第三阶段适应期二、关于心理应激•应激状态下个体应激反应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改变二、关于心理应激•心跳加快头痛耳朵发闷•血压升高“听觉丧失”疲乏•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出汗或寒战月经周期紊乱性欲改变•肌肉抽搐肌肉酸痛皮疹过敏烧灼感二、关于心理应激生理反应应激反应——心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改变行为改变精神症状——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二、关于心理应激应激的心理反应——情绪反应焦虑:是人们对一些预感将要发生的危险所表现的紧张、担心情绪状态,焦虑过度不仅不利于应激状态解除可影响心身健康。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存在的危险的情绪状态,过度,持久的恐惧,会影响个体社会功能,增加心身疾病的发生。抑郁:是一种病理的情绪状态。愤怒:是与挫折或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二、关于心理应激心理应激——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都是逃离应激源的行为。退化与依赖:遭受挫折进而使用幼儿期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敌对与攻击:前者内心有攻击的欲望,表现漫骂;后者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失助与自怜:前者为一种无能为力,后者为自我可怜,自我惋惜情绪。物质滥用:个体习惯使用一些物质应对心理冲突(酗酒、药物滥用)。二、关于心理应激•影响应激反应的中介因素人们都要面对应激,但是同一应激事件,产生的反应是不同的,这说明有一些因素存在于应激源于应激反应之间,影响应激反应的发生和反应的程度,这些因素称为中介因素,主要有: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二、关于心理应激二、关于心理应激•认知评价应激源存在是客观事实,同样的应激性环境刺激,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个人对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情况的评价不同。–认知评价»威胁还是挑战?——认知结果是两可的»强烈还是温和?——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评估»我有能力处理吗?——自我能力评估的高低二、关于心理应激应对方式面对应激每个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的回避,甚至极端的方式,它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二、关于心理应激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反应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在个体面对应激时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二、关于心理应激•个性与应激个性与应激因素的关系:个性特征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应激反应等因素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二、关于心理应激(1)个性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甚至可以决定生活事件的形成。(2)个性影响认知评价,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个性以及能力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影响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评价。(3)个性影响应对方式,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临应激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二、关于心理应激–外控型人格: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力,自己对自己如何生活,是无能为力的。–内控型人格:认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于自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失败是自己的失误。–内控型人格者,遭遇应激事件后,很少怨气,体验到的压力强度较外控型人格者低。二、关于心理应激(4)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个性特征间接影响客观社会支持的形成,也直接影响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水平。一位个性孤僻,不好交往、万事不求人的人是很难得到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二、关于心理应激(5)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也有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在不同个性的人身上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心身反应结果。(6)个性在应激与疾病关系中的作用。虽然,很难说是两者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在个性-情绪-疾病之间存在联系。许多资料证明,特定的个性确易导致特定的负性情绪反应,进而与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发生联系。这说明情绪可能是个性与疾病之间的桥梁。二、关于心理应激(7)关于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应激或疾病易感性人格,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结论。但在冠心病的研究中,已被广泛认为的是A型行为显然是一种应激易感人格;而B型行为者的应激感受性低。二、关于心理应激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在一般人群中因患慢性病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躯体或心理功能缺损,影响社会适应者,占患者总数的8%左右。现代医学上无法将一些患病率高的疾病治愈,以致不少患者成为终身慢性病患者,其工作生活、婚姻家庭及经济支出都面临许多问题。根据心身医学理论,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健康和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病因)相伴存在(同病)影响治疗效果影响疾病转归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慢病本身是一种应激源疾病所致的心理应激治疗所致的心理应激社会支持的影响心理应激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超重和肥胖社会心理因素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短暂紧张、焦虑、一时的情绪低落或烦恼等各种情绪反应是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应激,但是当各种因素使这种应激变得过分强烈和持久,人们的紧张、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参与所造成的临床症候群就可明显影响或损害患者的健康及社会功能。由于该损害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使得其很难自行缓解,单靠患者自身通常也不能加以克服,这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焦虑抑郁治疗。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不仅焦虑、抑郁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发病率高,而且严重的心理障碍不利于治疗和康复。在所谓的顽固性高血压以及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中,有50%—80%患者存在着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症状严重者,卒中和死亡率也增高,抑郁症状与血压控制、卒中发生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存在同期关系和长期关系。这些都提示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程度影响着药物对血压改善的程度。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特征哈雷德提出心身疾病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因素与情绪障碍有关。2.大多与某种特殊的性格类型有关。3.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4.同一患者可以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5.常常有相同的或类似的家族史。6.病程往往有缓解和复发的倾向。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目前公认心身疾病按器官系统分类: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等。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内分泌代谢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泌尿与生殖系统:遗尿病,经前紧张综合症等。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等。其它:癫痫、口腔炎等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心理动力源: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一种“被压抑的哭喊”。•心理生理理论:强调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学习环境:认为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特异性心理和生理反应,通过强化,使得反应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心身疾病。(白大衣高血压)三、慢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1、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主要通过情绪起作用。人体在威胁性情境下产生的焦虑或愤怒反应,同时就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