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教育活动简介二、主要教育思想(一)生活教育理论;(二)创造教育思想;(三)陶行知的校长观和教师观;(四)乡村教育思想;(五)普及教育思想;三、教育思想的特点陶行知(1891-1946年),原名陶文濬(jùn),后改名知行、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一、生平及教育活动简介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生于安徽歙(shè)县的一个清苦农家。1906年,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1914年,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先学市政,后主攻教育,师从于杜威。1917年,学成归国,投身于平民教育,受挫后开展乡村教育。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并于1927年3月正式成立晓庄师范。此期间形成并实践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制。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并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1939年7月创办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成为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并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1946年4月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25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1946年12月1日,陶行知遗体由上海运回南京晓庄劳山脚下安葬。二、主要教育思想(一)生活教育理论1、主要内容: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主旨:①、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③、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④“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知其“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这种主张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必需。(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以种田为例,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所以必须在田里学,田里教。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2、意义与启示(1)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它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改造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家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2)启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和改进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许多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①、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教育联系生活的目的,就在于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可怜而有限的书本知识,而是使学生体验和构建理想的生活。②、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要将整个社会作为儿童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设计儿童的教育,教育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③、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成长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二)创造教育思想1、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以下两个阶段:(1)、1917~1933年,是提出和萌芽阶段。这个阶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以试验教育的形式出现;(2)、1933~1946年,是形成和发展阶段。这时陶行知不仅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而且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2、含义:陶行知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在30年代初。1933年3月,他在《教育建设》上发表了《创造的教育》。这篇文章对于什么是创造教育,以及创造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是根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所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文章又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3、目的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1)、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2)、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4、条件陶行知为了实现创造教育目的,提出了实施创造教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民主化”和“劳力上劳心”。(1)、民主化: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所谓民主,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民主对于创造教育的重要作用缘由以下原因。第一,民主可以使教育机会均等。只有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使所有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民主可以使教育得到宽容和了解,而宽容和了解则又使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2)、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即:劳心的人,劳力的人,劳心兼劳力的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他认为前三种都不能实现创造教育,只有第四种人才能实现创造教育。即“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的人才可以实现创造教育。5、方法(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①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②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③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④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⑤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⑥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喜欢的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①、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有利于发挥创造力。③、要注意“因材施教”(2)、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全体学生,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3)、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陶行知指出,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要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他把“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根本方针。(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的能力。设疑辩难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并严格遵循如下几个步骤:①、要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处在疑难的地位;②、要使他审查所遇见的究竟是什么疑难;③、要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使他想出种种可以解决这疑难的方法;④、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⑤、要使他将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试用出去;⑥、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⑦、要使他印证,使他看这试用的法子,是否屡试屡验。6、特征:综上所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特征:(1)、大众性:他办创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要把包括小孩、农民、工人在内的广大民众培养起来,启发他们成为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2)、实践性:他要求解放儿童双手,使他能做。进而把“做”看作是实践——探索——创造的过程,强调创造教育以社会实践为中心,教学做合一。(3)、可操作性:他用“教师教大徒弟,大徒弟再去教小徒弟”作为教育民众的方法,又是把文化知识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去的有效途径。(4)、民主性:陶行知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思想和“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的主张,反映了时代要求民主的特征。(三)、陶行知的校长观和教师观1、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1)、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①、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②、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③、校长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也体现在它影响着家庭的团结和进步,乃至国家的前程和世运之治乱。④、校长的关键角色和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要求校长应有德性。⑤、只有品行高尚的校长,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灵魂作用(2)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要做一个行动的校长①、陶行知认为,作为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学校观即对于学校组织的根本态度。②、作为一名校长,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③、陶行知的学校观主要包含三个要点:第一,传统学校是封闭的,而新学校则是开放的。第二,学校即社会。校长必须明白,办学管校与改造社会是完全统一的一件事。第三,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学校不是教师单方面施展才华的场所,不是“教校”,而是师生彼此合作与相互激励的场所。(3)、校长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做民主的倡导者和领导者。①、校长工作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