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特色教材与教学资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考核课程基本信息•本课程基本信息包括:•(一)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二)开设时间:2010年9月•(三)开设对象:2009级所有专业•(四)学分:2分•(五)周学时:2学时•总学时:40学时•返回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我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面向本校所有专业高职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目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高职院校较少,职业院校的学生重技能轻人文,以致于不少学生对传统的记忆日渐淡漠,人文知识几乎一片空白,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课程定位•第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传统文化教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高职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作用和至今仍具有的价值,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第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高职学生具有许多的优点和特点,如敢于挑战传统,乐于接受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关注时势,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强,等等。但是,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下,部分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缺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爱。因此,高职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儒家注重涵养“君子”品格,倡导“仁爱”精神;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道家强调“无欲”“无为”“无争”。这些思想主张,提倡人与人和谐相处,互爱互助,蕴涵了无尽的人文关怀,是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健全人格的珍贵资源。•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比如,我们可以从传统礼仪文化中吸取营养,熏染学生,增强其礼仪、礼貌意识,养成讲文明、有礼貌、守秩序的良好习惯和品德,不仅能够体现自身的文明修养、树立高职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再如,传统文化把“信”作为人立身处世基本的道德条件,要求人们“敬事而信”“言而有信”,这与当代倡导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具有良好的育人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果加以精心设计,深入开掘其中的育人因素,可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专业课为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基础学科,是对高职院校唯技能独钟的一种中和和调节。本课程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人文关怀、传统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使高职学生在掌握坚实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具有高尚人生追求和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不但注重随教学而产生的德育作用和爱国热情,更注重在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产生积极的指引作用。•返回课程特色•1、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为本课程搜集了丰富的视频资源和相关图片,给学生美的视觉冲击。•2、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据精选教学内容,同时将传统与现实结合,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现实魅力。•3、课堂采取提问、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跃、参与性的课堂气氛。•返回•1、教材•2、教材的缺点•3、教材内容的处理•4、学时安排•5、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6、教学资源分析教材和教学资源分析教材•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张建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该书共11个单元,包括:•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中国古代哲学•3.中国传统宗教•4.中国古代文学•5.中国传统艺术•6.中国传统戏曲•7.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8.中国古代科技•9.中国传统节日•10.中国传统礼仪•1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返回教材的缺点•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本教材具有一些缺点:•1、内容重复。第一章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述和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重复。它们都涉及到儒、释、道的基本观点,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中国古代文学一章涉及到大量文学作品,但缺少相关文本。•3、部分内容泛泛而谈,比较空洞。这是目前大多数传统文化教材的通病。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泛泛而谈的内容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4、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当使用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该教材没有这些配套资料。返回关于教材内容的处理由于该教材具有前面的缺点,因此,我们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以激发兴趣为主,即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具体来讲,我们的做法如下:第一、我们把教材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作为自学内容,这些内容全是知识性的,内容琐碎,且缺少图片和视频资料,不适于课堂讲解。对于第一、二章内容重复的问题,我们将第一章的概述重新编写,避免与第二章内容重复。第二、理论与史料结合。教材应该以史料为主,以问题引出经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证问题。把教材建立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再来进一步探讨问题,或者通过探讨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兴趣,也就是说,既不能一味讲空理论,也不能仅仅编个作品选就丢给学生,而是两者的巧妙结合。比如,我们要讲孔子的“仁爱”思想,我们就引用孔子的言论,让学生读懂,并对它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对这些言论的阅读分析中得到有关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了很多有关孔子言论的语料。第三、让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更加丰满。《中国传统文化》这本教材中对于历史文化名人的介绍过于单薄,学生对这些介绍已经耳熟能详。这样的介绍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备课时为每个重要历史人物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比如,介绍孔子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孔子家世和人生经历等内容,学生对此也颇感兴趣。第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传统文化是鲜活的,它从古至今都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方式,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传统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启发学生发掘历史与现世的契合点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关键点。比如,当讲到儒家有差别的爱时,我们就让学生反思自己和周围人的日常行为是不是体现了儒家这一观点,然后让学生发言。学生对这样挑战性的问题总是积极应对,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经过对内容的筛选,我们的教学内容内具有以下的特征:1、建立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认识关系。通过讲解文化的含义、构成,以及传统的精神和对现实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使他们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大学生刚刚从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大学不再是象牙塔,而是他们跨进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急于认识、了解社会,与现实结合、甚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这是激发兴趣的关键。2、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思维方式。本课与其他同类课程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已不满足于将教学停留在告诉学生“中国文化是这个样子”这样一个水平上,而是要帮助他们去分析“中国文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放在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上,让学生在掌握了中国人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之后,再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中国宗教、中国哲学、中国科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这是从知识教学向方法教学过渡的一个重要实践。3、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精神作为贯串全课程的主线。通过分析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道家的自然观、庄子的齐物论、古老的系统观及其现代意义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和”文化的实质、内涵和现实意义,并帮助他们掌握提高道德修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掌握认识世界、解决宏观问题的方法。返回第一模块:对全课程做一总体描述,定义文化和传统的相关概念,从历史科学的角度来厘清一些不准确的观念。(2课时)第二模块:中国古代哲学。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和价值取向,熟悉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8课时)第三模块:中国古代宗教。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舞台上的三支主要力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本章主要讲解佛教的创始、基本教义及中国化的历程,认识佛教的中国化对中国人的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政治生活带来的影响。(6课时)学时安排第四模块:中国教育制度。本章了解中国教育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学会正确地看待今天中国的教育发展。(6课时)第五模块:中国古代科技。本章介绍中国古代先民在科技方面的伟大成果,以增强民族自豪感。(4课时)第六模块:中国传统节日。本章要学习中国八大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6课时)第七模块:中国传统礼仪。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本质、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4课时)返回第八模块第九模块本课程重点本课程的目标有三个重点: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我们抓住一个中心,即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特点——“和”,作为本课的总纲,通过分讲传统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结构和整体性精神,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2、认识中华民族的特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认识元素,扩充他们的方法库。通过剖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中国人,正确认识世界中的中国。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素质。让学生明确要保持世界文化的进化,就要赋予世界文化多元性、对比性、互补性和多种选择性。因此,只要是在历史演进中证实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民族和国家,都潜藏着现代化的因素,都有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难点本课程的难点大约有:1、教材在与现实结合方面做得不够。解决的办法:可将上述学术问题转变成“热点”问题,通过专题讨论、布置作业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2、属于课时分配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大学问,如何在20学时里面将这样一门大学问全部讲完?这是一个很大的难点。解决的办法: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等,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马上抓住中国文化的主流和特点。在此过程中,将中国文化各个要素(文学、艺术、宗教等)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举例等等插入学生要掌握的内容里面,以便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面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3、属于师资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在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需要有专业背景的教师。解决的方法:在备课上多花工夫,精心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抱着边教边学的态度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知识型问题。返回教学资源分析我们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1、一些传统文化网站。2、一些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3、百家讲坛等视频资料。4、古代文化典籍电子文本。这些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我们克服教材内容简括、说理空洞的缺点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返回教学对象分析高职学院校的学生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人文,对于这种文化课不一定有多大的兴趣。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选修课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大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课程就是讲一讲历史故事、逸闻趣事,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奥的哲学思想、人文思潮会觉得厌烦。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同时也不能一味迎合,把传统文化课上成了历史故事课,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花了很多心思,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发掘抽象知识后面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故事,教学手段做到多样化,如展示图片、播放音频资料等,同时,在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