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利益与国际地位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议当代中国国家利益摘要:国家利益既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一个富有争议的重要概念,也是一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最重要的依据。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覆盖从地区到全球的不同范围。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在内部有利于人民生存发展,在外部能满足其国际需求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本文探讨了国家利益的内容与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寻找符合中国利益的发展之道。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地位当代中国国家利益关系是国际关系中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行为的最根本性要素,而国家利益则是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冷战后,对中国国家认同对内的是:认同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对外,全面融入当代国际社会体系中,认同做国际社会体系内负责任的地区大国,同时积蓄力量为做国际社会体系的大国做准备。这种身份认同决定中国在国内要保持独立自主和稳定,实现国富民强;在国外维持和改进有国际秩序,维护国际的和平、稳定、繁荣与发展。一、国家利益的内涵及其作用(一)国家利益的内涵与特性1.所谓“国家利益”,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国家所能得到的好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覆盖从地区到全球的不同范围。国际政治理论界的不同学派对于国家利益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现实主义学派从国内政治出发来认识国家利益,主张以权力来界定这一概念。摩根索就认为国家利益最根本的是本国的生存和安全,把国家利益等同于权力,而权力就是行使权力者对被行使者思想和行动的控制力量。他们认为国家利益包括认同利益、互补利益和冲突利益等。总体来看,现实主义对于国家利益的概念是物质主义至上的。自由主义则从国际制度规范出发来界定国家利益。他们强调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多样性,认为国家必须用“国际体系为中心的利益”代替“国家为中心的利益”,使国家利益不再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而建构主义学派主张以身份界定国家利益。温特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身份政治理论,正是身份变化导致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国家利益又是国家身份的动力。在国际政治现实中,各国都力图根据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身份确定自己的国家利益。比如俄美之间的博弈其实就是在自身实力变化的前提下,不断确认自己新身份,调整国家利益追求的过程。其实不管从哪种观点出发,国家利益的内容都应该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世界进步的。它是一个国家在内部有利于人民生存发展,在外部能满足其国际需求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它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以及一切能反映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需要与兴趣的利益。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2.国家利益的构成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或国家利益的构成,即何为有利于绝大多数居民共同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从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四个方面来界定。(1).安全利益。安全利益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国最核心的利益。安全利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保卫本国国土不受外来侵犯,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内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和平发展,保证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第二,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战略安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防止卷入军事冲突或战争,二是防止出现对自身不利的周边或国际环境。(2).经济利益。经济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经济利益的范围很广,但主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内维护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主权,维护本国领土和领海资源、能源主权,保障国内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国富民强。另一方面,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应地位,保障对外贸易、投资、货币金融关系的稳定发展。(3).政治利益。国家的政治利益是国家利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维护国家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力争使其影响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维护主权独立和完整,防止任何外来势力的控制和干涉;维护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应有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文化利益。文化与利益虽然不属于同样的范畴,但是文化利益确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利益包括:意识形态的维护,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持,民族认同感的确立和维系,与安全,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3.国家利益的特点许多国际关系理论家和政治家都信奉这样一种理念: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国家利益之所以成为理论家和政治家们所争论不休的问题,主要是由国家利益本身所具有的多种两重特性所决定。国家利益作为每个主权国家所追求的正当利益,具有以下特性:(1).国家利益既客观具体,又主观抽象。国家利益的内容是具体实在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的客观性正是由其内容的客观存在所决定,并且其内容可以客观的得以实现。但是一个国家要追求什么样的国家利益以及追求的手段如何,还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认识和时代背景的变迁。同时由于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各种利益体的综合诉求,所以它必须是这些共同利益的抽象表现。(2).国家利益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国家利益必须在一个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稳定静态环境下才有保证,而一个国家的位置、大小、人口、资源等也都是相对静态的。此外,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民族精神、历史传统等传承下来的精神力同样具有稳定性。但是国家毕竟是个历史范畴,作为国家的衍生物,国家利益也必定在国家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利益的具体范围也不同,因此永恒不变的国家利益是不存在的。(3).国家利益有阶级性也有民族性。如果国家内部不存在阶级,那么国家利益当然代表所有国民的共同利益,但在有阶级对立的国家里,国家利益常常被体现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国家的社会性决定了国际利益决不仅仅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它还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的,也就是说国家利益也具有民族性。(4).国家利益兼有国内性和国际性。一个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应该包括两部分,即自利利益和共享利益。前者反映了一个国家维持其生存发展的诸多国内因素,后者则体现出国家利益的国际性。过分强调前者会引发排斥与冲突,而追求后者则可激发更多的合作与和谐。其实随着全球化发展,国际合作加深,大部分的国家利益都在一国领土之外体现出来,国家利益的国际性因此表现的越来越强烈。(二)国家利益的作用1.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制定自己对外政策的首要依据,都是其国家利益。由于国家利益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居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在制定国家对外政策时,只有考虑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中国领导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1979年就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因为这“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着眼点在历史上,国际社会曾出现过各种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方式,如均势、集体安全、不结盟等。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各国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进行调整的。英国长期奉行光荣孤立和均势战略,美国从孤立主义向全球主义的转变,中国从结盟到不结盟,都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判断而进行的对外行为方式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奉行的是联美反苏的政策,目的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强调要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根本,并在1982年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顺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正是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绝不容忍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任何侵犯,中国决不依附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任何大国的压力。”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以何种标准,采取什么方法来检验、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的合理性,一直是国际政治学者关注的问题。在确定和评判国家对外政策时,必须首先确定什么试自己的国家利益,然后要区分国家利益的不同层次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标准,明确实现国家利益的目标和手段,最后,依据国家利益的实现程度来判别政策和行为的效用。当然,出于某种特定的政治需要,一些国家常常把实现国家利益作为证明其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合理性的借口,如美国就经常以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事件都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相关为名,为其霸权主义行径辩护。二、现阶段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是不断变化的。今天讨论中国的国家利益,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建国初期,面对国力弱小、西方孤立等内忧外患,我国的利益追求主要是巩固社会主义政权,防止敌对势力颠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是最大问题,所以我们的利益点是摆脱贫困和社会危机,大力刺激经济发展,实现基本温饱。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国内问题跨国化以及国际问题国内化等等使得国家利益范围不断扩大,对中国利益又必须要有新的认识。(一)安全利益安全利益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最核心的利益。主要表现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保证和平与稳定。从国内来看,一个国家认同的载体在于国家的领土、人口等物质性因素,但建国50多年来,中国还没有完成国家统一,台湾还孤悬海外,并且冷战后台独势力的扩展使得台湾与大陆“渐行渐远”,台湾当局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策略,在国际上扩大生存空间,和平走向分裂的危险增大,就是说台湾还不认同中国这个概念。南中国海还是名义上的中国领土,并且日益受到邻国的侵蚀,资源不断被开采。再从地缘政治来考虑,我们就发现,台湾是中国出入太平洋,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就彻底突破了自冷战以来美国在西太平洋构建的意在封锁中国的环岛锁链,其意义远比美国获得夏威夷的意义巨大。另外,中国的统一进程还与中国的海权实现进程相一致,这决定了统一台湾是中国发展不可绕行的门坎。台湾不回,南沙则不保。如果说南中国海地缘政治的关键是马六甲海峡,那么,对中国而言,中国主权范围内的南沙诸岛则是中国实现南中国海海权利益的关键。如果钓鱼岛和台湾回归祖国,则中国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安全利益就有保障。其次,“藏独”、“疆独”同境外敌对势力勾结,对我边境地区领土安全构成威胁。这是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国家认同的严重挑战,也是对中国生存能力的考验。以上说明中国国内安全核心认同还在于领土安全,真正实现中国的领土主权的统一与完整。没有这个载体,中国还奢谈什么经济战略和大国战略。再次,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冷战后,全球化不仅导致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越来越重要,而且使得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成为安全利益的新内容,还有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恐怖主义、走私、贩毒、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呈现增大之势。“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是“安全边界”和“边界安全”两个概念的统一。“安全边界”是国家利益边界,利益走向哪里,国家的安全边界就应该在哪里。自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的国家利益就与世界利益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己从一个封闭和自守家门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和世界性的国家。这时的中国国家利益边界的扩展就是一个世界性的过程,从安全角度看,国家利益的边界就是国家的安全边界。领土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它与“安全边界”不同,它的边界是有限的。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边界与边界安全是相互影响的:安全边界离领土边界越远,领土边界安全度就越高;安全边界与边界安全如果重合,则是国家安全已到了不可退却的底线。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利益边界扩展很远,但没有保障;主权利益,比如台湾、南沙、钓鱼岛等边界安全实际上是虚化、萎缩和后退了。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等外部势力始终未停止对台湾问题的干预,特别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