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济落后的原因与江苏对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十集大型电视剧《大清徽商》,通过两代徽商经商的坎坷历程和人生命运,展现了徽商的义利观、贾儒观和人生信条,宣传了徽商“义利兼顾,利以义取”以及“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的营商精神和商业道德,揭示了徽商重文重教、“亦贾亦儒,贾而好儒”的特点。王晶施益枝卞倩黄凌月蒋苏阳李天逸祁静近代文化名人梁启超盛赞安徽“阔水深流,俊彩星驰”,这是由衷的赞叹!众所周知,安徽省是清朝康熙六年即1667年成立的一个省,以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命名。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合肥不错,居皖之中”,毛泽东从战略的角度考虑,遂把省会定于一个有着五万之众的小县城。在这片131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江蜿蜒东去,淮河奔流到海,把安徽全省切割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区域。淮北是广袤无垠的平原,江淮是起伏绵延的丘陵,江南是郁郁葱葱的山区,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镶嵌其间。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冠为天下第一的黄山,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西递、宏村,更有出过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文房四宝之乡——江南诗画之地的宣城。明清之际,徽商称雄中国商界六百年,当时就有“无徽不成镇”一说。“安徽人左右了中国的发展”的观点是十分中肯的,安徽人在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安徽的旅游资源在国内排名是前几位。安徽矿藏资源也很丰富,安徽煤炭的蕴藏量占到华东地区二分之一,“晋煤保全国,皖煤保华东”。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储量之丰、品位之好,在全国早已名声鹊起。旅游景点•黄山风景区九华山方特但是,表面繁华的安徽还有这样的一面……安徽贫困的山区安徽贫困的山区安徽贫困的山区安徽节后外出打工潮安徽留守姐弟茅屋内相依为命安徽留守姐弟茅屋内相依为命安徽留守女孩为省钱去看爸妈每天捡菜叶安徽留守女孩为省钱去看爸妈每天捡菜叶安徽留守女孩为省钱去看爸妈每天捡菜叶孩子们没有像我们这样现代化的教室孩子们没有像我们这样现代化的教室社会上的好心人时常会带来温暖•这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安徽的真实面貌。在安徽大量豪华的政府楼外围,还有许多人,他们的生活条件远比不上我们这里。。。•这些人才是安徽发展中最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些图才是安徽多年来经济增长缓慢的真实写照。然而,与相对发达的省份相比,安徽在现代化发展的搏弈和经济的赛跑中滞后了。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安徽一直面临着政府财力不足、百姓生活不富的尴尬局面。1995年安徽人均GDP比全国低3018%,相差1497元;到2000年,安徽人均GDP较全国低3112%,差距扩大到2211元,而到了2002年,安徽省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367元。2008年,全国人均GDP为22640元,而安徽人均GDP只有14249元。30年前,在第一轮农村改革中,首创了“大包干”责任制的安徽,为什么近些年经济发展脚步却落在了全国的后面?安徽曾经是华东六省一市的成员,安徽人的华东情结根深蒂固,有与江浙比、向江浙看齐的习惯。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苏浙皖三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GDP早已不在一个水平上,与经济大省相比,安徽未能比肩而进,而只能望其项背。数据表明:2008年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是安徽省的2178倍,人均GDP是安徽省的2131倍;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是安徽省的1198倍,人均GDP是安徽省的215倍。安徽省能源资源比江浙两省多,但安徽跟江苏、浙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差距竟如此之大!通过下面事例,可以感受到安徽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安徽茶叶量大、品种也多,多年来都是常规生产。邻近的江苏收进安徽的茶叶,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价钱就翻番。江苏的茶园还盖上一层黑幕,这样采摘期可以提前20天,不但卖了俏市,还把市场给占下了。皖北的板栗外销只能卖到3000-4000元/吨,徐州的板栗外销却能卖到8000美元/吨,仅仅因为是品种和质量不同,结果相差如此之大。这说明,安徽的经济实力还落后,经营管理的理念、营销方式、手段、渠道等都存在许多问题。安徽被划入中部地区后,经济发展状况也未能令人乐观,各项经济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也是居中的多,居前的少。尤其在人均GDP一项,安徽的排名位列六省之末。问题已不是颜面和阔气之争,而是让人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安徽襟江近海,资源丰富,人民勤劳,为什么有着良好的先天与后天条件,严峻的现实却让安徽人难开笑颜呢?2008年度,在中部六省内部,安徽省GPD的总量8874亿元,排名第四(见表2)。这一数字警示我们:近年来,安徽省在中部地区发展落后的整体态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安徽经济如果再继续徘徊乃至下滑,经济塌陷肯定会困扰着安徽各项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中部地区和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理性解析安徽安徽落后原因解决方案前景展望安徽落后原因分析第一站安徽落后的原因技术知识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一、物质资本通过GDP可以看出,江苏省总体的经济水平远高于安徽省,但在几百年前安徽和江苏其实是属于一个省份是什么原因?历史原因政治经济•政治:苏皖分省,二者曾是一个省(两百多年前拆分)•其肇始于康熙六年(江南省确定了江苏、安徽两个布政使司),完成于乾隆二十五年(江苏省确定了一巡抚、两布政的格局;安徽布政使由江宁府迁至安庆府)影响:安徽省失去南京和徐州这一南一北两当时最大的跨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被架空,来自于其他省市的推动,促进被大大江苏:郑和下西洋从江苏开始.那个时候他们已经走向海外了.安徽:还没有诞生。•1.历史财富的累积:•a.江苏:在清朝晚期,列强的侵入打开了走向外界的大门,当年那些开放的港口现在都发展的很好,无锡,苏州,宁波,南通.列强的侵入同时带来了现代的企业和技术,更加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发展•安徽:安徽只有一个芜湖.•b.从隋朝开始,江苏太湖在全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大运河的开通从很久就已经开始民间的财富积累了.苏杭的丝和鱼米吴江盛泽平望一带传统的民营纺织业,一个盛泽镇的GDP就已经260亿了.•2.我国曾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56-1978)——国家当时的投入的重点基本在内地,特别是三线地区影响:a国家对安徽的投资经费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安徽省经济发展速度全国倒数第一,大部分资金为净流出省。•b安徽省基本是从沿海内迁的轻工业,重工业几乎为零。•3.分税制改革(1994年)——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缩小沿海与内陆的差距(失败)•影响:中西部地区被牺牲来补贴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安徽省作为中部之最,元气大伤。江苏如连云港等部分地区隶属沿海地区,得到较多的国家支持,经济逐渐发展。带动整个江苏GDP的上升。•4.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国乡镇企业的没落•影响:a安徽省当时发展重点在乡镇企业和轻工业,重工业底子薄,国有企业数量和体积都很少,改革时外资与民营资本难以进入,为安徽的外资缺陷和民营资本缺乏,经济的缓慢发展埋下了隐患。反观江苏省政府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存进了资本的流入,并实施一系列刺激投资的政策,增加了可贷资金,刺激投资。自身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安徽产业现状•总况:第一产业增幅不大,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工业为主导,经济效益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对资源利用不够,以牺牲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第三产业总量、发展速度均远远低于其他发达省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牺牲农业为主。江苏产业现状•十多年来,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到“二,三,一“的历史转变,可贵的是,这种转变并没哟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相反发达地区采用了以工补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农业又反哺工业,形成了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江苏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一)产业层次由低向高递进,内部构成不断优化。(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支柱产业构成明显改善。(三)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劳动结构逐步优化。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安徽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其农村人口和农村经济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辉煌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业现状:从图上看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快,部分是由于其发展相对落后造成的,且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变动不平衡,从劳动力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04年安徽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0.8%,高于46.9%的全国水平,这一结果导致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下。这表明安徽在经济发展中没有给予农业以足够的重视。•A.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政策,造成城乡发展机遇的不平等(城市作为GDP贡献的主要来源,政府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远远大于农村。加大对城市的扶持优惠,更多的忽视了农村的发展。•1990年,安徽省农业各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占全省税收的7.5%,2003年上升到21.4%,而同期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由9.4%下降到6.4%,农业税收比重远远大于财政支农比重,且呈不断拉大趋势。使得农业设施得不到改善,农民净收入大幅下降,仅靠农业已是无法生存,部分农业劳动力开始流出。此外,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严重,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困难。2003年,全省农业信贷只占全部信贷资金的8.3%,加上乡镇企业贷款也只占11.9%。)安徽省近年来财政支农及农业各税比重情况1990年1995年2003年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9.49.36.4农业各税占税收比重(%)7.519.121.4B.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还不协调扣除价格因素,第一产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37%下降到2003年19.2%,农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慢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农民仍不富裕表现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安徽省农民收入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至2003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4.1%,1.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2.安徽省农村贫困人口和温饱型人口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5%,但仍高于全国3%的水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农户仍高于全国26.5%的水平。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年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收入之比19901354.6539.22.5:119953778.91302.82.9:119964493.91607.72.8:119974599.31808.82.5:119984770.51863.12.6:119995064.61900.32.7:120005293.61934.62.7:120015668.82020.02.8:120026032.42117.62.9:120036778.02127.53.2:1由于农民收入低,消费不足,农村消费市场持续不振,对内需市场缺乏拉动力。2003年占总人口79.4%的农村人口,消费品零售额只占28.5%,而占人口20.6%的城镇居民却占据71.5%的零售额。3.安徽省农民收入的增速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2003年城镇和农村收入之比为3.2:1。由于城镇居民享受了各种福利和补贴,加上此因素,实际的城乡差距应为5-6倍。•C.装备老化失修,多年未有更新,测量精度不断下降•至今仍然沿用前苏联时代的土钻法取土,烘箱烘干。很多台站的烘箱已严重老化,温度控制失灵,不便操作。土钻法取土,劳动强度大,对盛夏高温干旱天气,灵活度欠缺。一支笔是指从农气业务普遍开展、推广至今,始终是手填笔录的操作模式,自动化水平低,农业气象业务,仍然是停留在每个小数点都要人工动手输入。•反观江苏:•江苏省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的贡献率•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针对技术需求主体变化,大力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D.技术落后:农业气象测报水平仍停留在刚建站的阶段。虽然这中间观测手段作过调整,

1 / 1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