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读书现状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分析刘启营摘要:本文在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从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方向、阅读消费等方面对当今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发现青少年阅读现状总体呈现积极向好态势,但依然存在阅读不足、缺乏正确引导、功利性突出、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突出、公共图书馆配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关键词:青少年;阅读;现状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文明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健全人格、修身养性的过程,可以影响或能决定一个人的志向、才智、品格、审美情趣,也能够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升到民族担当,一个阅读量大的民族,不仅能赢在知识储备上,也拥有更强的思维能力,继而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创新能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中流砥柱,其阅读量状况的优劣,不仅涉及个人修养,更是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大事。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各国均把青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来实施,如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阅读优先”政策,日本《儿童阅读促进法》规定的“儿童阅读年”,台湾提出的“书香满宝岛活动”等,均凸显了政府对阅读的重视。当前,大力倡导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共识,也成为我国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之后再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政府已将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关乎国家社会进步、促进个人发展的基础性文化教育工作来抓。在当下,围绕青少年阅读为特定研究目标的学术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对促进青少年的阅读、提升理性思维、涵养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依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首都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报告》、《上海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度)等现有文献资料,以文献研究、网络信息收集研究等方式,对当下青少年阅读(非课本知识的阅读)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国内青少年阅读的现状分析,了解和掌握了他们的阅读方式、倾向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进而为做好青少年阅读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一、当今青少年阅读倾向依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总体来看,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8.6%,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仅为4.56本,状况堪忧,从满意度看,仅由四分之一的国民满意自己的阅读情况,其中,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6.6%,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45本,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8.3%[1],均较往年有不同程度提高。总体来看,青少年图书阅读状况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国民阅读素养的整体现状。青少年阅读在阅读方式、阅读质量、阅读内容、阅读消费等层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倾向,值得关注。1.阅读目的:呈现多样化态势,阅读认知与践行未能完全合一依据《上海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度)的调查数据,在青少年阅读的主要目的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修养”(31.89%)、“学习需要”(17.51%)、“满足兴趣爱好”(17.26%)。[2]说明在知识密集化、生活多元化时代,追求生活品位与品质,注重个人素质与修养,已成为青少年共趋性的倾向。而来自《2014年首都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阅读目的排前三位的为“拓宽知识面、提高修养及能力”(27%),“个人兴趣和爱好”(27%),“喜欢读书”(22%)[3],也间接验证了上述判断。首都报告还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是主动阅读,说明在青少年阅读目的方面,单纯为了学习成绩或学业需要已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以开拓知识面、提高修养及能力、满足兴趣爱好为目的,呈现积极向好的多样化态势。而在阅读的认知方面,尤其是对于阅读的地位及功能,在调查对象那里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在问及“阅读对于您学习、生活的意义?”时,绝大多数被访者态度是积极、正面的,选“非常重要”(55.62%)和“比较重要”(31.23%)这两个选项总比例达高达到86.85%,反映了青少年对于阅读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认可。[4]但同时调查也显示,在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喜爱程度方面,选择“喜欢”的初中生大约占34%,高中生大约占28%;选择“一般”的初中生约占41%,高中生约占52%,而大约24%的初中生、19%高中生占选择“不喜欢”课外阅读。[5]可见,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中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不高,“心有余而力不足”,知与行未能统一,究其原因,或许与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少有关联。2.阅读方式: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并存,数字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为超过5成,为55.1%,期刊阅读率约为40%,均较上年有所上升。上涨最快的是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约为58%,较上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6]表明,在互联网冲击下,数字阅读虽未取代纸质读物而成为阅读方式的首选,但数字阅读已成为大趋势,值得关注。与成年国民阅读状况相适应的是,纸质书报杂志依然是青少年主体阅读的方式,以49%的占比例居该项调查首位,稍低于成年国民,这大概与大部分青少年处于学习阶段,客观上无暇或不具备条件运用数字阅读有关。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充斥的今天,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移动终端阅读以合计51%的比例超过纸质阅读[7],这与全国成年公民阅读方式呈现的特点是一致的。数字阅读所具有的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快捷灵活、低廉便宜的成本等特点被生长于数字时代的青少年青睐理所当然。在数字化传播对传统阅读产生巨大冲击的的当下,崇尚新事物的青少年固然没有因为数字化阅读而“冷落”传统的纸质阅读,但可以预言,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推进信息消费的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正处于嬗变过程,数字阅读将更多成为青少年的主体阅读方式。来自天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甚至有七成青少年依赖手机阅读[8],亟待关注。3.阅读方向:呈现通俗性、实用性,诉求多样化调查显示,青少年在阅读方式、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广泛化、通俗性、实用性特征。通俗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图书,成为青少年普遍选择的对象。数据显示,对于“你喜欢的图书种类”的回答,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文学”(13.06%)、“武侠、玄幻小说”(10.26%)、“心理、励志”(9.27%),皆在9%以上;排在最后三位的皆在百分之三以下:“政治”(2.47%)、“教育”(2.05%)、“其他”(1.69%)。[9]表现出年轻人阅读的偏向与爱好,反映出青少年阅读的视野和涉猎的广泛性。而来自北京的一份数据也显示,在青少年阅读方向喜好方面,文学名著以16%的占比位居首位,文学书籍成为青少年课外阅读兴趣中最主要的读物,科普(14%)位居第二位,历史传记、人文社科类(12%)位列第三,[10]通俗性、趣味性特征突出。不过,在实际调研中也发现,专业的教辅作为阅读对象,仍在阅读之列,但位次位居后列,已经开始淡出青少年主动阅读的视野,意味着青少年的阅读以课外为主,并不是仅仅局限在专业教材辅导方面。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综合阅读层面比较广泛,呈多元化特征,青少年的成长已经不是唯教材至上,更多的开始寻求学校学习之外的视野拓展和知识获取。青少年的阅读喜好说明了青少年在课外阅读中诉求的多样化,在阅读质量、阅读深度等方面表现均令人欣喜。调查还发现,从阅读范围看,大学生阅读专业技能、考试辅导等实用性书籍占35.5%,言情、武侠、侦探、惊悚等小说占30.5%,,娱乐时尚、动漫幽默占15%,经典书籍占19%。[11]究其原因,应该与青少年的年龄段及特殊学习阶段有关,反映了青少年阅读方向因年龄层级不同有所差异。4.阅读消费:以自行购买为主,借阅与免费阅读状况并存青少年对图书的消费是一种具有强烈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这种消费是文化消费中较为直接、富有成效的消费方式。调查显示,青少年阅读的(纸质或数字)图书的主要来源中,列于前三位的分别为“自行购买”(30.91%)、“图书馆借阅”(20.44%)、“免费数字阅读”(14.12%),[12]“自行购买”位居首位,说明了在青少年图书阅读的消费需求,其自费的特点表现得相当强烈,而“免费数字阅读”排在第三位,则可以说明在“数字阅读”在青少年中已得以普及。在“阅读”成为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背景下,成本问题则会成为阅读中重要的考量因素,这对于收入不高或尚无固定收入的青少年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每月的阅读支出来看,数据显示,37%的青少年在阅读方面的每月支出为20-40元人民币,40-60元的青少年占比为19%,[13]说明大部分青少年月平均阅读支出为20元以上。当然,图书购买数量的多少与青少年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关联。在购买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们阅读的方式虽然仍是以购买纸质书籍为主,但已然悄悄发生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购买电子书籍阅读的学生逐渐增长。[14]青少年选择书籍的途径,有利有弊,传统的“购买书籍”阅读的方式,不仅能保证选择书籍的准确性,而且能够产生触摸感和亲切感,有利于学生阅读方便和深阅读,而电子书以其便捷、费用低的特点吸引了大批青少年,但也存在着碎片式、浅层化阅读等隐忧。二、存在问题总体来看,当代青少年阅读状况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尚存一定差距,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阅读依然不足,状况堪忧尽管我国青少年的人均阅读量、阅读时间逐年上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不足,尤其是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依然不容乐观,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64本,值得期待。据全国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数据显示,约5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15]由于学业压力,在调研中,部分中学生坦言“作业都没有做完,哪有时间看课外书。”调查显示,在周阅读时间上,阅读总量在3-10小时的中学生约占35%,3小时以下的不足50%,超过1/5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16]另一份数据则表明,在青少年课外休闲活动中,阅读以14%位列第二,而玩电脑、QQ、手机游戏、发微博、微信等跟电子设备及网络关联的活动合计超过20%[17],令人忧虑。就家长而言,在升学压力的指挥棒面前,阅读被划分为对考试有用的和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家长并不鼓励孩子阅读所谓“闲书”,认为阅读课外书会挤占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正常学习。这就很难使学生对纯粹阅读(课外阅读)本身产生兴趣。在成绩依然能够决定学生未来的背景下,迫于家长压力,不少学生被动地参加各种才艺学习和辅导班,也客观上占用了青少年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导致了阅读氛围的缺失,致使青少年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缺乏正确引导,功利性突出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基本是自发的阅读,缺乏学校与家长的充分引导。在阅读的选择上,很多学生常常随大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阅读内容良莠并存,部分学生普遍不愿读名著,热衷于流行的网络文学、言情小说、漫画,甚至色情暴力等作品。这种原生态的、缺乏目的性的阅读不同程度存在。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许多教师自己无暇来阅读名著,何谈引导学生?中学生如此,大学生群体也不乐观,从阅读的目的性来看,许多大学生为了积累就业资本,热衷于报考各类证书。调查显示,阅读为了备考的占49.5%,将近一半,而为了扩大知识面的仅占17%,提高个人内涵及修养的占33.5%,也仅为1/3。[18],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和浮躁性,可见一斑,症结在于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在于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中教育人才机制的不当,作为教育的直接引导者,教师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的压力,也难以有精力来正确地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在功利性面前,一些实体书越来越薄,插图越来越多,文字愈来愈少,内容越来越“浓缩”,表面化越来越强,精神性越来越弱,但却很畅销,而购买经典名著和文史哲类书籍的大学生却日益减少。[19]这种缺乏正确导向的阅读,于青少年个人来说,会危及其智力、品德与人文素养的发展;于社会来说,会导致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