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第一单元词义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6、汉语拼音方案(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五)工具书分类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用通行的“雅正之言”解释典籍中的古词语、方言词和俗语,保存了大量周秦时期的词义解释。《尔雅》在汉代和《论语》《孟子》《孝经》同列学官,是当时学习儒家文献的基本教科书。《尔雅》是十三经之一,惟一被列于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实际上却是解读经书的工具。今本《尔雅》三卷19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普通词语,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词典,约占全书1/3。所释词语跟古汉语学习密切,保存了大量的先秦词语和古义古训,收录4300多个词,词语来源于《易经》《诗经》《尚书》《春秋》三传、《国语》《论语》,可帮助了解古代词义、辨析同义词,了解周秦词汇的面貌,认识古代词汇的发展规律。后16篇按物类编排,分类解释,专门解释名物术语,相当于现代的百科词典,如: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缺点:无检字表,查检困难。注本: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黄侃先生评价:“郝疏晚出,遂有驾邢轶邵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门户之书。”⑵《广雅》三国时魏国张揖着,隋时曾改为《博雅》。以《尔雅》为本,又有所补充,篇目、次序同《尔雅》,增补了《尔雅》所无的词语词义,是继《尔雅》之后词语及词义汇集最全的工具书,及时记录了《尔雅》之后新产生的词语及词义,总结了秦汉至魏的词汇现象。既收古训,又释“今语”,且多以《说文》《方言》及汉代学者的注释为依据,众多雅学著作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书。⑶《经籍纂诂》(1798年出版,清阮元编)收录唐以前经、传、子、史本文及诸家注解,广收《说文》《尔雅》《释名》《方言》《广雅》中的释义,采用古书100多种,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106韵)编排,对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缺点:查检不便,需先知声、韵,再查卷数,以韵找字。⑷《辞通》近人朱起凤编撰专门解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11%为联绵词。将古籍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形体不同的词语归并,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援引书证,解释词义,并指出各形体之间的关系(假借、声近义通、同声通用、或形体讹误、别体等)。⑸《汉语大词典》——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1986年11月第一卷出版,至1993年11月全书出齐。1998年9月4日,《汉语大词典》光盘问世。迄今为止收录汉语词语最多的一部工具书,12卷,另附《附录·索引》卷,词目37万条,五千余万字,全面收集从古至今的词语,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基本上都能查到,广用例句反映词语源流,体现词义变化。⑹《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1968年出版)全书共四十册,所收单字包括正字、异体、古字、略字、俗字、后起字,字头之下列有甲骨、金文、篆、隶、楷、草诸体。所收词语包括成语、术语、格言、人名、地名、年号、书名、职官、动植物、名物制度等,释义采用浅显的文言。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该书的解说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或失实之处,另外引书和校对方面的错讹也较多。⑺《现代汉语词典》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收词目5600余条。1956年开始编写,1965年出试用本。⒉解释形义兼标音的工具书⑴《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东汉许慎(字叔重)撰,成书于121年,我国第一系统完备的字典,以分析字形、说解词义、辨识声读为主。文与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缺点:①检字困难,部首无法确定。许慎分析小篆形体,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九千多字分列各部,此法虽为首创,但部首排列没有统一标准。篆文形体相近或相关的排在一起,如“三、王、玉、珏”“人、匕(化)、从、比、北;同部首的字意义相近的排在一起,但此法本无法贯彻到底,许氏也没有严格遵守。②释本义多可靠,但亦有牵强附会之说。⑵《玉篇》南朝梁陈顾野王编撰,分542部,收两汉、魏晋书籍及社会通行的用字16917个。释义与《说文》有别,全面分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已经有了完备的解说词义的条例。每字先注反切,再释词义,于群书古训中援引例证,但所引书籍多已亡佚。《玉篇》仅存残卷5卷。⑶《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撰,康熙五十五年(1716)完成,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康熙称其“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后世被奉为圭臬。(圭臬: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2.比喻典范;准则。)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214部按地支分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缺点:①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造成理解困难。②在引文和释义方面有很多错误,王引之作《字典考证》。⑷《中华大字典》为纠正《康熙字典》的错误而编撰的现代辞书,1915年出版,收字48200多,按214个部首排列,还收了近代方言和翻译字,可与《康熙字典》参照使用。在新的大型字典出版以前,《中华大字典》还是一部比较好的字典,但缺点错误也还不少,如任意删节引文,沿用错误旧解等。⑸《汉语大字典》(8卷1990年出齐)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共收单字56000多个。单字条目下先列字头,分列该字形体演变的轨迹,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到楷书,然后解说字形,再注音(现代音、中古反切、上古韵部)释义、引证。关于汉字部首:《说文解字》分为540个部首。明代《正字通》简化为214个部首《康熙字典》沿用214部《现代汉语词典》有201《新华字典》有189部(旧版)目前一般以201部为标准⒊标音兼释义的工具书⑴《切韵》与《广韵》——韵书①《切韵》隋代陆法言著,成于601年,收1.15万字,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②《广韵》是韵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弥补了《切韵》释义过于简略的缺憾,按韵部收字,先释义后注反切,也收录了很多魏晋唐宋时的俗语词。⑵《佩文韵府》——类书清张玉书等奉敕而作,成书于1711年,书名源于康熙皇帝的书斋“佩文”,此书也是为当时人写作诗词曲赋时押韵选词而编,故名《佩文韵府》。体例:单字—反切—释义—以该单字为末字的二字、三字、四字词语(逆序词典)—文献用例。⒋探寻语源的工具书⑴《释名》--------------------------东汉末年刘熙撰,借鉴《尔雅》的排列方法(义序),所收词语范围比《尔雅》广,1502条词语。刘熙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内容: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刘熙为说明事物命名的缘由,探寻“其所以之意”,首次大量、有意识地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事物命名之由,因声求义,即声训,也叫音训。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光,晃也,晃晃然也。价值:①《释名》用声训探求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释名》及后代类似的研究成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即“《释名》派之训诂”。②刘熙不拘泥于文字形体去探求意义,意识到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为汉语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时有牵强附会之处,所求也不全是词语最初的意义。⑵《同源字典》王力著,1982年,商务印书馆。根据词语的音义关系探求词与词之间的同源关系。(所谓同源字,就是指同源词,是词汇中那些音义相同或相近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词。)收集原则:以古韵29部为纲,以声纽为目。同源字必须双声兼迭韵,必须有古代训诂材料作依据。体例:辨声韵关系—分析意义上的联系—引用古训诂材料证明。皮、被、帔,兼、鳒、鹣、缣,背和负,麸和肤,洗和跣,煌和晃⒌研究方言词汇的工具书《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与司马相如齐名,汉代最受推崇的经学家、象数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世称“扬马”。被当时人誉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收9000多字,今人增补至11000多字,历时27年。“方”,邦也。商周称周边为“土方”、“鬼方”。“方言”即邦言,“别国方言”即指不同邦国之特色语词。①所涉及的方言区域:东起齐鲁,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中原地区则几近包罗无余。《方言》也包括部分外族语言,如东齐青徐方言包括夷语,南楚方言包括蛮语,西秦方言包括氐羌语,秦晋北方言包括狄语。②体例:释词一般是先列举一些不同方言的同义词,然后用一个通行地区广泛的词来加以解释,以下还要说明某词属于某地方言,也有时先提出一个通名,然后说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称。《方言》体例仿《尔雅》,十五卷,卷一、二、三释语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七释语词;卷八释动物;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一释昆虫;卷十、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