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36老龄化问题“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陈静江海霞*(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保定071002)摘要:“互助养老”是社会正式和非正式养老体系有机结合的重要模式,它内含了由老年人亲友熟人支持网络向社会陌生老年群体延伸的层级性互助理念。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通过友爱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角色转换,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者应重视老年人群体构成和老年个体需求的异质性,关注老年人同期群的身心特征,协助互助小组制定调适互助行为的规范,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互助养老”的健康有序发展。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互助养老;互助;自助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02(2013)04-0036-08“MutualAid”or“SelfAid”:theStudyofMutualAidPensionMold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WorkwiththeElderlyCHENJinJIANGHaixia(SchoolofHumanities&SocialSciences,&SocialSciences,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Abstract:Mutualaidpensionisoneoftheimportantmoldsinorganismcombinationofformalandinformalsupportpensionsystems.Itcontainstheconceptsofhierarchicalmutualaidwhichtheagedcouldextendtostrangerfromrelativesacquaintancessupportnetworks.Elderlypeopleshouldtransformfromdependentstoself-aidelderlytosomeextentintheprocessofmutualloveandmutualhelp.Socialworkersshouldpayattentiontothecompositionoftheelderlypopulation,thedifferencesofindividualdemand,thephysicalandmentalcharacteristicsoftheelderlycohort,andatthesametimetheyshouldhelpthemutualassistantgrouptodeveloptheregulationsofmutualassistantbehavior,integratesocialresources,establishsocialsupportsystemtoensurethehealthydevelopmentofmutualaidpensionmold.Keywords:socialworkwiththeelderly;mutualaidpension;mutualaid;self-aid我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中西养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的养老体系正处在择旧创新的时期,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与农村、正规与非正规、制度与习俗等多层面因素。现阶段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构成是复杂的,不同经济能力、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的老年人并存于老龄社会,决定了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应是多样化的。近年来,“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型*收稿日期:2013-05-02作者简介:陈静(1981-),女,广东中山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社会工作;江海霞(1980-),女,湖南桂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养老保障。基金项目: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12MS129);2012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与支撑”(SZ126013);2011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102097)。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37的养老模式,它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与现代社会养老模式的优点,同时也存在发展不成熟,缺失法律规范和保障等弊端,有待于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构建,与社会正式养老支持体系相得益彰,促进老年人群体实现“老有所伴”和“老有所乐”。一、“互助养老”的内涵与特征互助养老作为一种互助共济的养老思想和实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渊。儒家的大同思想中提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古代的互助养老实践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的亲友互助,家族赡族养老的主要载体是义庄,其经济基础是由家族内有实力的血亲捐献而设置的“族田”、“义田”,老年人是义庄的主要救助对象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分配给无地的农民,打击地主阶级,总的方针是消灭族田。义庄在失去了其政治和财产合法性之后,作为一种传统的赡族养老组织寿终正寝了。[1]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和模式影响深远,基于血缘、地缘和情感的联系而生成的亲友邻里熟人网,仍然是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重要支撑作用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传一结合90年代初天津、杭州等城市出现的具有自发、自治性质的老年人互助组合养老现象指出,“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集合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模式的优势,在老人们熟悉的环境中,主要依靠社区集体力量解决老年人问题。这种模式丰富了老人相互间的友情和精神世界,老人们在服务过程中学习到护理他人也包括护理自己的知识,同时增强了老人自身的独立生活意识。老年人互助组合最先是由社区中具有知识和技术专长,奉献精神的老人组织部分健康、才智的老人帮扶困难老人,“互助友爱”是老人们互助的基本守则。[2]在老年人口激增,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的情势下,我国效仿美国、德国和日本,在社区开展“时间储蓄”和“劳务储蓄”,倡导老年人自我养老积累,主要形式是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为病残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服务,实质是建立老年人间的护理互助体系,通过老年服务量化的积累和传递来实现老年人在基层社区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满足。老年人通过自组织实现互助与自助,是我国传统单位制度弱化以后老年人获取资源和利益传输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政府节约社会管理成本,提高老年社会政策效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者对国外“互助养老”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介绍,以期引起国内相关部门的重视。如美国芝加哥哈尔斯提德中心针对没有子女的孤独老人推出“家园共享计划”,将同性的无子女老人联络起来,根据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爱好等给老年人配对,给他们寻找伙伴同居,以解决生活中的孤独和不便,让他们在晚年充分享受友情或亲情。[3]陈竞通过对当代日本互助养老的研究指出,邻里互助网络是指居住在都市社区内65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独居或寡居等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在政府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与志愿者团体的帮助之下,所结成的相对稳定的协会组织。协会通过援助与互助的方式协助照料他们的起居,并举办邻里聚会、开展健身体、(无障碍)旅游、聚餐等涉及老人各个生活层面的活动来达成会员间彼此交流信息、分享经验、排遣孤独、充实自我的互助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诠释了老有所用的新理念,构建了现代都市社区的新型人际关系,实现了法理社区向礼俗社区的回归。[4]综合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互助养老”生发于民间,是老年人们自主选择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产物,是老年人基于友爱互助、相互信任的基本原则,在基层社区实现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社区为基础的“互助”,是城乡养老资源重组的重要协调合作机制,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老年人互助组合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涵盖了老年人邻里互助、亲友互助、社区志愿互助等多种互助形式。老年人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精神情感的交流以及生活照料等需求的满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38“互助养老”不仅是老年人间的互助行为模式和“互助-自助”养老观念,也是一种基层养老体系,它以老年人的互助互爱为核心,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法律保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构建,将养老的正式与非正式支持体系相结合,才能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保障。二、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互助”与“自助”西方福利国家的弊端让我们认识到,现代养老模式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群体的福利需求以及个人、家庭、社区、企业和国家在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责任,要注重民间养老资源开发与整合。老年社会工作不仅是工作方法也是价值理念体系,它将社会福利政策在基层转化为现实的老年人服务,它以提升案主社会功能、解决社会问题和增进社会福利为主旨,注重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自助行为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有效结合,是构建现代养老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理念与方法。(一)老年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老年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其价值理念、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道德实践和国家福利制度的社会结合。[5]老年社会工作以尊重老年人的意愿,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前提,基于老年人问题的相关理论,以老年人群体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科学的工作方法解决老年人相关问题,提升老年人社会功能,协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老年工作起源于西方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前期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是满足老年人福利保障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日益突显的老年生活照料问题,医疗问题以及社区支持等问题,老年工作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其工作的重点从对老年人问题的补救和预防转向挖掘老年人生存潜能、协助老年人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倡导老年人互助等发展性的问题上。[6]近年来,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重视社会结构是如何压迫个体的,就老年群体而言,反对把老化与问题划等号,力求逐渐打破老年人处于病态的观念,强调其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注重运用优势视角看待老年群体,指出应当重新审视个体及社会对待或回应老年群体的方式,并要意识到传统理论与方法对老年及老年群体的观念应当有所转换或翻新。[7]“互助养老”是老年人基于内在的情感、交往等需求而生成的基层组织方式,是老年人实现自我增能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作为一种模式或观念与老年社会工作的主旨有着内在的呼应与联系。(二)老年人“互助”与“自助”的类型:国内外的五则案例互助养老是老年人在基层社区实现生活互助和情感慰籍的互动方式,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老人们可以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种场合实现形式各样的互助。1.基于地缘和血缘的“亲友邻里互助”案例一:在福建省厦门、泉州、福州等一些新开发小区,“互助养老”成为最基层的老年人互助组织。福建福州金山区刘大妈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加拿大工作,女儿在北京创业,为了减少晚年生活的孤独与不便,她和老伴邀请部分亲朋好友一道买房,结伴养老。老人们经常结伴外出晨炼、旅游、休闲、购物、有喜事相互通知、有困难相互关照,遇到不顺心的事约朋友来聊一聊,生活得不亦乐乎。结伴养老的出现,促进空巢家庭的老人积极养老,结伴养老大多是自发的。[8]“亲友邻里互助”主要是在亲缘和地缘的联系下,在亲人和熟人间缔结的养老互助关系,它以亲情、友情和信任关系为纽带,满足了老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精神慰籍等需求,以较为安全可靠的形式减轻了子女的负担。2.以“时间储蓄”为载体的“轻老互助”案例二:江苏省姜堰市的11个社区,活跃着“居家养老志愿者”,他们已为社区贫困的“空巢老人”累计服务2560个小时。“推行‘时间储蓄银行’的做法,是对企业退休人员居家养老问题的探索,能让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39他们享受到更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在社区里组织成立退休人员自管小组,动员身体好、低龄的退休人员,结对帮扶家庭特困或高龄的退休人员,为他们提供买菜、烧饭、谈心等20多项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社区居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