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宗教的起源原始人类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无法抗拒的大自然的威力充满了恐惧和惊异,力图去认识解释周围世界,由于其实践范围有限,思维能力低下,只能运用最简单的类比判断,由已知的东西去推想未知的东西,因幻想去解释世界。因为人类自己是有意识的、有意志的,所以推想统治人类的大自然,及自界界的一切也是在意识、有意志的。它们威力无穷,能够随意给人类带来灾难或幸福。人们对此无能为力,只能敬之畏之。二.佛教教义佛教教义主要集中在“四谛”说之中,谛,真实不虚之义,即真理。1、苦谛,意即人世间充满了痛苦,佛教有“四苦”、“五苦”、“八苦”、“十六苦”之说,典型的是八苦:即生苦、病苦、老苦、死苦、忧悲苦、怨憎苦、离别苦、所欲不得苦。总之人一生都与苦相伴。2、集谛,主要是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五阴聚合说”“三法印”和“十二因缘说”及“业报轮回说”。3、灭谛:就是在懂得了集谛道理的前提下,灭绝一切由业和烦恼产生的苦果,从而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清凉安住,快乐无苦的“涅槃境界”。“涅槃境界”就是圆寂,是佛教世界的最高理想,涅槃是死,又是新生。4、道谛:就是获得人生解脱,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其中最根本的是八正道。概括这八正道是四个方面:一是修教义;三是修思想;三是修行为;四是禅定修持(精神)。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流变佛教在两汉之际从西域传入中国,开始在北方民间流行,东汉明帝是为上层贵族所知。它最初依附于黄老道,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佛教的教义也有些与老庄道家思想相似。桓帝时,西域不少高僧如安世高、支谶等相继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事务,佛教影响进上步扩大。最先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小乘佛教,然后大约在魏晋时期大乘佛教也传入中中国。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人们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提出有无、本末、动静、体用、言意等哲学范畴,论证现象世界的精神性本体——“道”或“无”,展开关于名教与自然的争论,主张名教出于自然。而以般若学说为基本教义的大乘“空宗”,因其主“空”的思想与玄学很相似,所以混在玄学中迅速传播,佛学利用玄学的一些名词术语、概念来阐释其教义,宣传“诸法性空”,认为世俗认识及宇届世界都是因缘和合,假而不实,一句话都是空的,唯有般若(智慧——对世俗的认识的否定,体认永恒真实的“实相”、“真如”等才能达到觉悟解脱。两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佛教在中国发展加快。首先是两晋士大夫因佛教教义的新鲜、玄奥、与老庄思想接近面纷纷学佛,东晋许多文人如谢混、谢灵运等都喜欢佛学,寺院、僧尼剧增。僧侣中北方的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南方的慧远等都大量地翻译佛经,特别是慧远,除宣扬空宗外,还宣扬死后转生阿弥陀佛净土的学说,为后世净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其所宣扬的“三世报应说”对中国老百姓影响很大。南北朝时期,佛教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由于社会动乱,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信佛者日益增多,僧侣队伍也飞速壮大。南朝历代统治者几乎都信佛,后宫嫔妃、宗室子弟、贵族大家没有几个人不信佛。南朝城乡遍布寺庙招提,各种佛教活动层出不穷,沸沸扬扬。梁武帝三次舍身寺院。同时也出现了以研究某一部分佛典为中心的佛教学派当时主要有涅槃、成实、地论、摄论、楞伽等学派。北朝虽发生过魏太武帝灭佛事件,北周武帝也灭过佛,但总的来说对佛教还是扶持的,,北方兴佛主要是雕刻佛像,北魏文成帝、孝文帝都花了很我人力物力开凿石窟,雕刻石像,资助佛经的翻译,北方僧侣信佛重在定修。南方士大夫僧侣事佛,则重在对佛学教义的研修和修建寺院。隋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统一,佛教传播更广泛,出现了宗派:唐代的佛教宗派有: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以及藏传佛教等。佛教宗派的形成,寺院经济是基础,各宗派均以某些大寺院为据点,各有其教规、教义,并与财产经承传相联系而强调佛法世系。五代以后,佛教虽仍在流传,但总的说来呈衰败之势,只有禅宗,因其组织形式——丛林制度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其教义与儒家相融合,又比较简练易修,故一直在流传并发展,在宋代曾达到全盛。其次是净土宗也因其修持的简易面为广大不民百姓所接受,故长盛不衰。四.佛教的主要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五.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教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与融合,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民间习俗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佛教与中国哲学中国本土哲学有重经验认识而轻理论思维的特点,注重对现实世界的探讨,重人伦,重具体,而对彼岸世界、宇宙生本体、人生之源等形而上学问题缺乏系统的认识,在思辨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佛教则善于进行理论方面的思辨,蕴含着高度的思辨智慧,在对宇宙人生的探究,对概念范畴的辨析,对心性问题的深细密分析,对彼岸世界的深入探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果。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思想资料和理论思维成果大大丰富了中国古典哲学,补充了中国哲学的不足,推进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一些要素和思维方法,融摄了佛教,尤其是华严宗、禅宗的理论成果。许多佛学范畴、命题在经过改造之后为理学家所利用,宋明理学以《四书》为要典,以心性论、本体论为核心,以体用为范畴,探讨事与理、心与物、心与性等问题,形成面貌一新的哲学体系。可能说,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哲学注入了源头活水,提高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水平,改变了中国哲学的面貌。2.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佛教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首先,佛经的翻译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词汇。据有关学者统计,佛学中有35000多条外来语和专用名词,其中如世界、境界、实际、绝对、相对、平等、一刹那、一尘不染、一针见血、当头棒喝、三生有幸、天花乱坠、心心相印、不二法门、不可思议等,流行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这些词语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现能力。其次,佛教也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梵文佛经的翻译过程中,印度的音韵学理论也传入了中国,使中国人认识到汉语也有四声,南朝的沈约、谢脁等人将它运用于诗歌创作,写诗讲求声韵,于是遂产生了“永明体”诗,至唐代就演变成了格律诗。古代许多著名诗人佛学造诣都很深,他们将诗与禅结合起来,或以禅入诗,开打拓了诗歌的意境,产生了意趣恬淡、意境空灵的山水禅林诗,或以诗寓禅,增添了诗歌特殊的理趣。从谢灵运、王维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都长于此道。唐代以后,禅、诗融通的佳作比比皆是。尤其是佛教的审美思想和审美理论为中国文学批评所借用,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和发展。此外,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创造的变文、俗讲、语录体等新文体,对中国的评话、评书、戏曲、俗文学、语录集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佛教的神话故事,更为古代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担、提供了故事来源,启发了作家的艺术构思,如人们所熟悉的《西游记》,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第三,艺术上,佛教在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很重视绘画宣传,逐渐产生了表现佛教故事宣传佛教理论的佛画,六朝时期,佛画占据了绘画的中心地位,曹不兴、顾恺之等南朝著名画家都以精于绘画而著名,他们的绘画受佛教画影响很大。唐朝时,以表现佛教内容为主的壁画创作非常兴盛,其中吴导子被人们称为画圣。禅宗的出现,使宋代的山水画变得幽旷萧疏。佛教建筑以寺院为中心,积多种艺术造型于一体,,气魄宏伟,结构庄严,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风涵。佛教的雕塑三富多彩,既有托体于崇山地石窟寺及巨型造像,也有精致小巧的玉雕、石雕。不论大、小,都显示了精湛的技荩艺和高妙的意态,将中国本土质朴的雕塑艺术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极大地补充了中国原有音乐文化的不足。3.佛教与社会生活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影响响孔不入,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颢响最明显地表现在佛教的流传,使我国民俗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与佛教相关的拜佛、烧香、还愿、诵经、放生、造像、建塔、赶庙会和信阴间、敬阎王等,都是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而佛寺更往往成为古代民间综合文化艺术中心。更重要的是,许多中国人相信灵魂不死,相信因果报应说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