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西方文化授课教师:耿亮E-mail:gengliang_nj@126.com课程总体介绍本课程概要讲述西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重点尤其放在西方文化的两个最为基本的部分也是其两大起源,即所谓的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它们也被称为两“H”或两“希”。西方文化从这两个人本和神本相对立的起源点出发,逐渐走向两者的交融、变化与发展,从而演化为近现代的西方文化。本课程还要从世界文明的总体角度出发,尽力将西方文化的讲述展开得更为宽广和深入;重点也会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进行较多的对比联系。此外,本课程将选播几部现代西方国家拍摄的经典电影,它们都非常生动鲜明的反映了近现代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一些主要方面,其观赏和感受对本课程无疑具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较为整体和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精神素养,以适应21世纪的世界现代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相关参考书籍选:(在“爱问共享资料网站”大部分书都可以下载)1、赵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宗教文化》《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2、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3、刘文荣《西方文化之旅》,文汇出版社4、叶胜年《西方文化史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陈刚《西方精神史》,江苏人民出版社6、易杰雄主编《欧洲文明的历程丛书》,华夏出版社,7、(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8、(美)雅克巴尔赞《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世界知识出版社9、(美)阿瑟·赫尔曼《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0、(美)詹姆斯·埃德加·斯温《世界文化史》,台湾开明书店11、(美)桑戴克《世界文化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2、裔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3、(美)罗伯特·C·拉姆《西方人文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4、(法)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绪言关于西方文化的几点总论美国学者亨廷顿(一个特别重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学者)认为:自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以及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冷战时代结束以后,世界已经已经进入真正的经济、文化冲撞与融合的时代。(现在的整个世界可以比较正常的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或交流了)一、关于文化1、定义及其内涵2、文化的共同性与特异性及其稳定性和变异性3、文化的总体类型和总体性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规范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而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又无所不在。——A.罗威勒[转引自:殷海光(台湾)《中国文化的展望》]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这两个词源都来自西方并由日本借用汉字翻译而成,而文化一词在近代以来的专门意义则始于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文化和文明这两者的概念之间有时是比较容易混同起来。在西方语言的本意中,文化本指与生产劳作有关的“耕耘”和“培育”,再引申到从事生产劳作的人本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文明则是指一个国家在公民和社会发展进步上的某种状态,特别是社会制度和法规等部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相对侧重于精神方面,文明相对侧重于物质方面。斯本格勒在其《西方的没落》一著中有句言简意赅的经典性名言:“文化是活着的文明,而文明则是死了的文化”(热烈、扩散、流动的东西;冷却、收缩、凝固的东西)“实物形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沈之兴《西方文化史》中山大学出版社文化主要是指影响、制约社会和个人各种生活的精神性的东西(思想学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或思维方式、行为特性、传统心态、心理特质等),而这些精神性的东西又常常必须通过各种物质性的东西来具体地表现或反映出来(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许多具体的特定形态特别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或作为文学艺术方面的许多具体物品和活动,比如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美术,体育和其他竞技娱乐活动,书籍和音像制品等)。显在文化和潜在文化以及深意文化前者多指物质层面的文化,后者多指精神层面的文化。而所谓的深意文化则在精神文化的更深层面。若从精神层面尤其是深意角度来说,文化常常具有众多可辨析的有争议性的内涵。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辨析的问题:中国人深谙兵法却崇尚和平,西方人忽略兵法但热衷侵略。中国人出口最好的东西,西方人出口最能获利的东西。中国人讲义,西方人讲利。中国人教导子女知足,西方人教育子女要求更多。上个世纪末的某年,法国高考文理科作文题的几选一中有过如下题目:“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与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就是一切交往的原则?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也为科学知识所局限?今天世界的所有文化从性状来区分可以有三大类型:科学型宗教型伦理型若从文化的总体类比性而言,有这两种说法值得一提:可比性和不可比性.即可以明显区分出优劣性质的和不可以明显区分出优劣性质的两种,而这两种类比性也是常常可以变化的,是要有两种基本前提的——社会的和个人的。二、关于西方文化1、定义及其内涵2、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关系3、西方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4、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5、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6、西方文化在世界现代化中的地位西方文化是指自古及今以欧洲为主的各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其源流而言,则发自古希腊罗马的人本文化到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本文化,再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神本和人本交错相融的文化到近现代启蒙运动以后的由理性至上逐渐转为非理性至上的文化。若仿照法国小说家司汤达尔《红与黑》的意境,用一种简单的颜色来比喻西方文化这种内涵的发展历程,那就是红与黑;红黑交融;然后是大红大紫。从渊源、依托、不断的借鉴和吸取等方面来强调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关系,这并不是想抬高东方文化和贬低西方文化,也不是想将二者等同一致;相反倒是想说明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问题,是想强调西方文化在总体发展上的那种优势。由此可以对中国人非常不自觉而又及其自傲的那些习惯性思想观念作些打击:盲目的本位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浅薄的爱国主义,此外还有猥琐的师道尊严等。将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大区域性的历史文化来加以认识,其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到五个主要时期: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人性文化(BC20世纪—5世纪)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性文化和神性与人性交融的文化(5——13世纪/14——17世纪)近代理性主义文化(18——19世纪)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20世纪至今)五段分法又可以各有一个定性的名称:享受文化、受难文化、宗教世俗文化、世俗理想文化、世俗科学文化。西方文化的进程有从阿波罗到“阿波罗”的说法。借用了雅斯贝尔斯的理论,有人提出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的四个轴心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古典光辉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中世纪时期,西方文化发展的相对黑暗,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逐渐走向共存、共荣。现代时期,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科学的理性精神占居了牢固的统治地位。西方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元素或称为两大起源的就是两“希”(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或两“H”,(hellenismhebraism),这是西方文化最为根本性或本质性的东西,后来西方文化千变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这两大基本元素的冲撞、交融和变异而已。在西方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进程中,它的基本主题或核心内涵是什么?我非常认可有人提出的这一观点——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这一主题说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的那种特别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也充分反映了西方文化两大基本元素的冲突和交融。西方文化中的其他一些重要主题如:善与恶、人与神、世俗与宗教、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等等,都是围绕那一基本主题来展开的。而这些主题也都是其他人类文化所共有的永不枯竭主题,只是有所偏重和突出而已。一个简约总结西方文化在其形发展过程中形成有:一个基本主题(灵与肉的关系)两个主要来源(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三个基本内涵(民主法治科学理性人本世俗)。所谓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要将其放在和另一大区域性文化即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对比之下来展开说明的,其各自的基本特征呈现出完全不同或截然对立的状态:重道德和重科学;重感情和重理性;重群体和重个体;重自然和重人文;重经世致用和重系统研究;重统一和谐和重差异冲突;重含蓄沉稳和重直率明快。而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之说,则更为主要,并且特别具有现代意义。西方文化是一个各种对立的思想和理想不断登台表演的大舞台,而任何冲突的发生及延续都象征着西方文化的活力,由于任何思想流派皆不能持久的确立其主导地位,因此,西方文化就不存在一种绝对的力量来足以将一系列固定不变的行动准则强加于个人或者集体……从而使它得以免除一种由于完善而强大的组织体系所控制而始终保持生气和活力。——克洛德·戴尔玛:《欧洲文明》在我们的文化中,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我们不只是有一种观念,而是有许多观念,好的观念和坏的观念;我们不只是有一种信仰,而是有许多信仰,好的信仰和坏的信仰。我们能够承受这种情况恰恰是西方文化强大力量的标志,如果西方一致同意单一的观念和单一的信仰,那就会是西方文化的末日。——现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西方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在于它的博大和宽容,在于它能够容纳和融解不同派别、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各种文化,这也是后来西方国家实行多元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叶胜年:《西方文化史鉴》西中文化特征对比的其他说法:时空分立和天人相分理性至上和伦理至上个人主义和家国主义基督教精神和儒教传统中国人也有理性的坚守,所以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宗教信仰传统,但却一直非常抽象模糊和非常的粗略简约,而西方人的理性则具有非常明确具体、非常的细致复杂的性质。但是,从通常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来看,中国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而西方人则喜欢简单化。为此,许多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单纯,简直有点傻,或者说像小孩,童心重。不过,西方人因此要比中国人活得轻松些,中国人常常活得很累。非一种单纯的利己主义,是指对个人利益和个性独立的高度重视,以及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创造,社会的发展是以个人为前提和基础的,中国则是相反,个人的发展是以社会为前提和基础的。西方人的刀叉分餐制,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中国人的筷子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西方人连姓名都是自己的名在先,家族的姓在后的。同样是以人为本,西方是个人的人,而中国与东方则是群体或家族的人。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家则是,越是个人的才越是世界的。在人世之外,有一个最高的主宰即唯一的神上帝,在他面前,人都是有罪的、都是平等的、都是自由的、都是可以得到救赎的……这种宗教观念在中国和东方世界都是基本上没有过的(原始佛教有点接近,但很快变种,中国的佛教尤其变味——成为主要来保佑各种私利的“灵丹妙药”)。中国之道如洪钟铸鼓,万物都归一冶,若五朝、若魏辽、若金元、若大清,今皆与我不可辨也,他时洋人终必如此。——清末官僚学者邓嘉绩的有趣狂言加入WTO之后,西方文化正以雄厚的资本实力为后盾、以遥遥领先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规范的现代经营方式为保证,全面推销其文化产品,从而呈现其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霸权压迫。——中国现在报刊文章的主流言论纪念五四,中国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情是复杂的:惆怅和悲怆多于振奋。法国人一定会怀着平静的心情纪念他们的启蒙运动,因为狄德罗们的理想已经基本实现,这一页历史已经翻了过去。我们却仍然在演着七十年前揭幕的同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