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总结古人云:“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近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美术史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分支,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学“史”、观“史”最终的目的是建立有系统思考体系,以便于在我们的专业中灵活的运用。通过这段时期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感受到了大师们的智慧、思想精神以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意识到艺术的发展是绵绵不绝的,是传承发展的,使我受益匪浅。回想这学期美术史的课程,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这些知识如瑰宝一般永远闪耀着它的光芒。对我而言,学习中美史的时候深深的被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宏伟所折服。我好奇远古图腾的神秘,实用且富有神秘纹样的彩陶艺术;我惊叹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雄浑博大的美学风貌;我称赞魏晋南北朝的百家争鸣文化融合和精致细腻的线条;我佩服大唐盛世艺术题材形式多样,山水画的独立以及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风格的石窟壁画;我向往两宋的朴素洒脱的文人画和奇特的边角山水艺术表现形式;我崇尚元清美术多元化发展及中外美术形式的融合。说起西方美术,我好像走进到了另一个新天地,与中国美术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在兴趣盎然中,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智慧,米开朗基罗的激愤,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布勒格尔的气质,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柔美,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着我。另外,西方艺术流派及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古典优雅的学院派;充满生活情趣阳光的荷兰小画派;夸张扭曲的折衷主义;真实和谐的写实主义;抽象豪放的野兽派;具有戏谑和象征意义的超现实主义……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并掌握中西方艺术形式表达不同点并且提高了鉴赏能力。中国画作浸染几千年的儒佛道家的神韵,古朴典雅富有诗意;西方画作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追求科学写实。首先,中西绘画的差异比较显著的就是哲学观念的不同。众所周知,西方的美术与西方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的美术则潜移默化的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美术崇尚正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西方美术偏重从科学的角度寻找美的依据,主张个性和意志的自由。西方人考虑问题较为理性,多是侧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阐释;而中国人则“以人为本”,多为感受性和经验性的评议,多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品评,进而涉及作者的个性品格。西方美术对于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研究是相对透彻的,而中国画强调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人们通过画的本身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作时“胸有成竹”,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而西方画家在造型上却不拘泥于表面的相似,而讲求在循规蹈矩中突破创新。其次,题材重点也有不同。西方绘画最强调的是人,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天时,地利,人合”,人物甚至可以甘心沦落为风景的配角。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中国美术注重美术本身,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共处,注重美术的社会价值;西方美术理论更多地强调对作品形式美的自由,强调美术的无利害和非功利性。当然,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笔,纸,颜料可谓各有各的特色。中国的绘画,可以在薄薄的纸绢上,勾勒出祖国的大好河山,恢弘而庄重;西方的绘画,则可以再方寸之间,宛如让时间停滞一般的精工细做,耐人寻味。记得看过某个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会见国画大师张大千谈论中西方艺术。毕加索说:“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就你们中国人的艺术,第二就是日本人的艺术,但日本人的艺术是源于中国的,还有就是非洲黑人有艺术。”这话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大师对中国艺术的肯定,也体现出中国艺术的地位。还说:“齐白石先生画的鱼,不画水也感觉到鱼在水里游。”其实就是中国画跟西洋画本质的差异了,西洋画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用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如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各自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艺术形式多样化,而中国画只有扎根于本民族自己的艺术精神土壤中才不会失其本质。这民族艺术精神也正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审美,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文化。另外,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史论知识,而且我还总结以下两点认识:1.建立有系统的思考体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美术史重要的一点是建立有系统思考体系,以便于将来灵活的运用。光熟识哪一位大师的风格和作品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现代艺术有何帮助。从观看的对象,研究的对象,欣赏的对象,鉴赏的对象,阅读的对象中,有些甚至是毫无关系的事物、文化联系在一起,让那些零零散散的思绪,交融在一起,融会贯通形成流动的创新的思维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2.视觉经验的累积,对创作的辅助作用学习美术史让原本思绪躁动或者漫无头绪的创作者有了灵感。美术史是有系统的、完整的体系,联系古今的文化与艺术形态,活用史论知识。比如:我们赞叹汉代画像石,魏晋佛教像,少数民族壁画的伟大的同时,不断努力地发掘它们相关的背景条件,了解作品更深层的含义。建立属于自己史观体系的目的是为自己在研究或创作时,方便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定位。我们经常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看到大量的属于传统的特定文化元素,也可以直接说明从传统中寻求创新路途的现象。3.美术史教育在当前艺术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我们进入全球一体化,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在艺术方面,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变得尤为重要起来。外国美术的多样式、多观念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启迪作用,当下中国艺术的多维展开的动态结构和日益丰富的视觉形态多多少少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其次,外国美术多样化可以促使中国创意产业、视觉产业的健康发展。如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创新精神及表现手法对中国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及广告制作等领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在立足本土的情况下吸取外来优秀文化,使本土文化焕发光彩。我觉得,在社会多元文化发展下,如何有效地运行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结合我自己的专业,我有如下看法:我本科学的是设计,研究生读的是美术学。美术学和设计的区别在于,一个强调装饰性,另一个更偏向于实用性。原来学过一些设计史,现如今学习了美术史,二者之间彼此联系彼此依存。人类首先是先有了“装饰”这一想法,再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新颖取代过时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设计。在油画的学习与研究中,从美术史来看,虽然油画起源于西方,它在中国当代文化生态中是具有生命力的。如今中国的写实油画必须放在美术史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能以重复西方传统来定位自己的文化,更不能以模仿自然的视觉逼真而失去创作个性。我们应欣赏美、创造美的东西,把美从个别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而现在我们不少学生,受到了填鸭式教育,思想已经被局限了,缺少主观理解与自我创造能力,只是为了应试。缺乏探索能力。用齐白石老先生的话来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总之,艺术还是在于它的原创性。通过此课程的学习,矫老师有一句话我记得比较深刻:“我们的创作要投入真实的情感,打动别人作品才会引起共鸣。要有自己的风格,才不会平庸。”是的,我们还需在艺术的长河中不停的探索和钻研,让艺术之舟到达真理的彼岸。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