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建党,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遵义会议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2.群众路线3.独立自主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时代特征: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总路线:1.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革命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3.革命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4.革命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提出:土地革命时期;2.形成的必然性: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时代特点即农业大国的国情决定;3.内容及意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战略阵地)的关系。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存在三种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还不具备领导地位;阶级矛盾仍然存在;非社会主义因素仍占很大比重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提出:“一化三改”;2.理论依据: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ps.阶级关系)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3.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分两个阶段)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存在怎样的矛盾,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为什么,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之间的关系,怎么做)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一、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二、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一、形成条件: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2.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3.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二、形成过程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一、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再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二、主要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党的基本路线;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5.“三步走”战略;6.改革开放理论;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9.“一国两制”;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一、形成条件1.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2.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二、形成过程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一、核心观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主要内容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形成条件1.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3.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涵科学内涵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2.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4.统筹兼顾是基本方法主要内容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1.经济建设;2.全面深化改革;3.民主法治;4.思想文化建设;5.人民生活;6.生态文明建设;7.强军兴军;8.港澳台工作;9.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10.全面从严治党。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内涵: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意义:1.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八个明确)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第三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新时代的精神旗帜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一节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国家复兴、民族振兴(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三、奋力实现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第二节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两个阶段)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贯彻新发展理念: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2.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低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3.加大人力资本培育,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4.坚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4.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5.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6.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2.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4.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2.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3.必须始终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