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一、记叙的六要素•§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文章内容的概括•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记叙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常见的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线索的作用•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常见的叙述顺序及作用顺叙•顺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插叙倒叙•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1、强调。•2、制造悬念。•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段意概括:•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运用•准则:词不离句。解释词语必须回到文章中去,在词语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决不可随意揣测。•做题步骤是•(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做词语赏析类试题时词语的调换•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词的含义•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答题技巧:不能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词好在哪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我认为词语运用好的原因是……”作赏析的开头•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答“喜欢词语的原因”时,常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词语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表面意义表面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深层含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准则:词不离句。解释词语必须回到文章中去,在词语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决不可随意揣测。•做题步骤是•(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做词语赏析类试题时•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划分段落层次方法•§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划分段落层次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2、段意、层意的概括•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七、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八、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作用: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1、暗示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1)比喻:•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3、公式:•外貌:运用了外貌描写,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运用了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运用了动作描写,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运用了心理描写,……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景物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