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对当今的启示师范教育是教育体系中培养师资的核心力量。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进步主义思想教育家,深受导师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结合当年中国的国情,创设出了一套独特的生活教育理念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思想体系。如今我国的师范教育改革固然需要向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但更需要的是像陶行知这样的本土思想教育家,实际沟通未来,正如毛主席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着一颗大众服务的心,不畏惧困难,用实践来改革,不说空话,不纸上谈兵,真正地做实事,这就是陶行知给我们的教育家品质。教育是一个大课题,而决定教育的关键因素就是担当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从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学校中我们看到了当今的师范学校所存在的一些利弊,陶行知是怎样做的,而我们现在又应该怎样做,结合实际,理论,使中国师范教育制度得到更好的改革。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陶行知的师范教育理念。一、在教育制度上,师范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要体现时代性知识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而且要能与国家相适应,陶行知对传统教育所培养的教师大力抨击,只会读死书,究死理。老师尚且如此,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会高明到哪里去呢?他在《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中所提到的师范教育的三条原则就充分地要求在教育制度上从实际出发,体现时代性。一是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陶行知将教育界的人才分为四种:一是教育行政人员;二是各种指导员;三是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四是各种教员。很多时候我们会错认为师范学院培养的只是教员,对于另外的三种人才的训练都没有相应的提及,虽然在师范教育中会涉及教育管理以及教育法等相关课程,但是都没有专门的学习和深究,对于另外的三种人才觉得是一种容易的职业,没有直接地接触到学生和教育事件是对学校没什么影响的。但是对一个学校而言,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职业,存在必定是重要的,如果在管理方面不得当,对学生、对教师都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所以对于师范教育就应该做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界需要什么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二是教育界各种人才要什么,就该教给他什么;是多少时候教得了,就该教他多少时候。陶行知表示我们昀需要这种分析手段,但不能马上做到,我姑且提出来作为继续共同研究的起点中国师范教育发展至今,一直向着这方面在研究,课程的设计是越来越科学,但是仍有不少的学院会脱离教育本身,而倾向技能技巧的研究,这是需要时时警醒的,大学是学习做学问的地方,如果师范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出现偏颇,对师范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当今时代的人才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教给他们什么。三是谁在哪里就谁教。这条原则很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色彩,陶行知依据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状况,师资匮乏且师资的质量很低,有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的教师,对于落后的先生和没能力没知识的教师应该怎么处理的问题,陶行知认识到虽然这些教师质量差,但是他们是有变好的可能的,每个在职教师都应该得到培训,并且这种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每个地区的教育情况来实施应有的培训。教育的绝对公平是理想的,但可以尽量做到相对的教育公平,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不断促使他们发展来提升教育质量。以上的三条原则体现了陶行知对广泛师范教育的主张。以这三条原则为基点,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的思想是前卫的,是具有时代性的。国家要进步,教育肯定要走在第一位,人才的培养才是国家的希望,所以究竟教育界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不是一个固定答案的问题,这是我们一直需要研究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已经能做到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我们仍发现我们的教育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在高考的重担下,德智体美劳这五个目标开始出现严重的偏颇,这个时候的中国对陶行知这三个原则又该做出怎样的回答呢?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才能与时俱进,我们现在的师范教育又应该怎样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育呢?二、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师范性陶行知提出师范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的培养上是相同的,这是大学教育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但在师范性上是与其他的高等学院不同的,这是师范学院所特有的,是培养目标上的特殊性。因此,陶行知指出,师范学院在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全面发展,做一位合格的大学生,其次是要培养师范性,做一名优秀的师范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位将师范性明确且独立提出来的教育家,由此可见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的研究之深。我们不难发现师范生之所以为师范生,恰恰就是这一种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很重要的师范性。这种师范性在我们现今窄义地理解就相当于通俗所讲的师德与教师技能。决定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渊博的知识是其一,师范性就是其二了,师范教育培养的教师应该有怎样的师范性呢?陶行知反复强调:一是首先要有专业的师范精神。陶行知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的讲演中指出师范生应该树立的六条基本信念:教育乃是昀有效力之事业;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各种教育之职业皆视为平等;教育之为儿童需要之事业;教育为制造社会之需要事业;教育为师范生终生之事业这六条信念就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性。二是要有教师之道德。他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就越大。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常常发现往往昀能影响学生的不是知识,而是这种师范性。老师从古至今都是知识渊博的代名词,学校不缺有知识的老师,冷冰冰的渊博的老师就像是行走的教科书,试问当学生面对这样的教科书他们能提起对学校的热情吗?古有科举制度,没有学校教育;今有高考制度,没有学校教育。没有师范性的教师是不完整的,知识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储备,师范性才是一种教师的重要素养。陶行知不仅仅向当时的晓庄师范提出了师范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们当代的一个警醒,现在的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和保护师范学校的师范性。三、在教育模式上融合实践性与理论性陶行知这样解释艺友制:学做教师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古代教育中,教师是一种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职业,尊师重道是一种近乎严苛的死板的规定,陶行知将这种模式称为艺徒制,是一种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模式。艺友制无论对当时还是如今的师范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师范学院在学校里的师范生都是以学生的姿态来学习师范之道,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往往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应该怎样让师范生更好地接触教师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陶行知指出应该让正在教学的老师亲自来与师范生交朋友,分享经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来传授知识经验,这样会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生动的教育事件以及真实的教育现状,这样的师范生才能跟得上教育的步伐,实时掌握教育动态。深受恩师杜威的影响,陶行知深切地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一直是陶行知所批判的,他将杜威的教学做合一明确地列为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做法、学法是应当合一的。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传统教育思想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致使劳心者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地位,而劳力者就变为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但陶行知深刻地意识到劳心与劳力是不可分割的,应该在劳力上劳心,这是陶行知对于做的一个理解,把实践与思考相,以做为核心,将三者合为一体,就是做中学合一的伟大内涵了。这种思想在当代也是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的,如何将学校教育更好地实践,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栋梁,以实际为根本,更好地借鉴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理论。纵观中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性逐渐被知识性所取代,理论与实践仍有很大的距离,没有跟上教育动态的脚步,很多教育事件只能纸上谈兵。对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现在依然没有超越他当年的真知灼见,师范教育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怎样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我们应该重新认真地像陶行知那样审视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模式。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职业,怎样让我们的教师合格?合格标准不是简单的一纸文凭;让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这四个教师专业标准不再是空话。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当代师范教育体制的实际,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让中国的师范教育事业更贴近根本,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