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秤的发展历史与古代欧洲的希腊、罗马一样,我国的杠杆秤也是先有天平。据古书记载,远在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天平。今天我们还能在博物馆里见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天平(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图6-1-4)。这些古代天平与我们今天在实验室里见到的现代天平基本道理一样,而模样却大不相同。它有一根木质或青铜质的秤杆。秤杆的中点系着提挈用的绳子,两端则各固定悬挂一个秤盘。一个秤盘放待称的物品,另一个秤盘放砝码。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砝码是一整套大小不一的青铜圆环。天平的基本特点是秤杆挂砝码的一边(力臂)与挂物品的一边(重臂)长度相等。因此放的砝码应当与待称物品重量相等。这就使天平只适用于称量较轻的物品。要称量几十、几百千克物品,就得放几十、几百千克砝码,这太麻烦!在天平出现2000多年后,古代制秤匠师们终于摸索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巧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过,这时出现的还不是像今天这样的提系杆秤,而是不等臂秤(图11-2-4)。不等臂秤的特点是:秤杆上有尺寸刻度;挂物品的绳子和挂秤砣的绳子都可以在秤杆上滑移;不再采用成套的砝码,而采用一个重量固定的秤砣。我们在博物馆里可以见到公元前5世纪或更早的齐国(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共国(在今河南省辉县等地)不等臂秤的秤砣,和公元前4世纪的楚国宫廷里用的不等臂秤的秤杆。中国发明不等臂秤比欧洲早三个世纪。不等臂秤是杠杆秤家族的第二代。然而,不等臂秤不像后来的提系杆秤那样能直接读出物品的重量,而必须用公式(力臂×秤砣重量=重臂×物品的重量)算出物品的重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于是在不等臂秤使用1000多年后,到南北朝时代(420~589年),制秤匠师们又创造出提系杆秤(图11-2-5)。提系杆秤是杠杆秤家族的第三代,算是小孙子。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