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水利工作总结及工作意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5年度水利工作总结和2006年水利工作意见溧阳市水利局一、“十五”工作回顾“十五”期间,我局紧紧围绕防汛防旱工作大局,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为着力点,大力改善水环境,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湖西引排北河整治工程顺利完成;周城河、上沛河、上兴河、竹箦河、陶家河拓浚整治结束;镇村河道清淤92条;加固圩堤733公里;兴建改造各类重点水工建筑物224座;新扩建塘坝998座;兴建防渗渠道74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共完成水利土石方4118万立方米。圩区堤防得到进一步加固,涵闸泵站改造步伐加快,水库塘坝整治得到加强,塘马水库除险加固按时实施,城市防洪工作取得突破,水资源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水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全市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二、2005年度水利工作总结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为确保“十五”任务目标的实现,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两争”、“三创”的工作大局,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水利规划,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利管理,积极推进水利改革,不断提高依法治水能力,着力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发展体系,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一年来,我局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进步:(一)水利建设稳步推进,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塘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我市继北河工程后的又一基建项目,为确保该项工程高质按时完成,我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已于4月初完成,通过了上级组织的阶段验收;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已于10月初开工,目前,溢洪道土方工程、护坝地填塘固基工程已经结束,溢洪闸等配套建筑物工程项目正在紧张进行;市政府投资700多万元进行的增加蓄水130多万方、复垦土地1400多亩的扩容整治工程,已完成并产生效益。溧戴河整治是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决议的1号议案,我局坚决服从政府工作大局,抽调有关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认真编制可研报告,积极争取上级列项,该项工程已于11月2日正式实施,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剩余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投资近2000万元的市防汛防旱调度中心大楼于6月底完成建设,7月23日顺利完成搬迁,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也顺利安装调试结束,并在防台防汛工作中发挥作用。二是农村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去冬今春,紧紧围绕“防洪保安全、抗旱保水源、改善水环境”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大局,以河道疏浚,圩区治理、水源工程为重点,积极适应和探索“两工”政策取消后的组织投入模式,全面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步伐。2005年共完成水利建设土方613万方,完成涵闸泵站重点配套建筑物26座,改造中低产田2.3万亩,疏浚镇村河道41条、长78.23公里,加高加固圩堤52.8公里,护岸4.55公里,新建、改造塘坝299座,增加蓄水库容423万方,完成5万方以上塘坝配套建设30座,完成小沟以上建筑物683座,建设防渗渠道2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镇村河道清淤工程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同时,配合市政府“三清工作”的开展,按照常州市《关于开展镇村河道长效管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常州市镇村河道长效管护考核细则(试行)》,通过竞争立项,将开发区、新昌、前马、南渡等镇的4条河道确定为河道长效管护试点,落实长效管护的各项工作,管出了成效,发挥了河道综合功能。丘陵山区塘坝等水源工程的建设,在今年的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显著效益。三是城市防洪建设取得突破。2005年城市水利进入启动阶段,城中河防渗工程的实施、湾溪河一期工程的建设,使城市水环境初步得到整治,受到领导和沿线居民的一致好评;城区排涝泵站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位,确保了今年“7.6”暴雨引发的内涝在短时间内及时排出,保证了居民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二)水利规划日臻完善,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局坚持将水利规划工作作为确保水利建设健康发展、水利工程效益发挥的大事来抓,全力抓好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一是城市防洪规划。依据城市规划和区划功能,完成了《溧阳市城市防洪规划》(2005年-2020年),2月底通过了专家组的技术评审,6月获得市政府的批准。二是完成了49座小水库的大坝安全鉴定工作,并上报了2005年小水库除险加固扩大初步设计,小水库除险加固五年实施方案总可研的编制也已完成并上报。三是完成了《沙河、大溪水库除险加固及联合调度》可行性研究报告;四是完成了《溧阳市2005—2007年丘陵山区塘坝整治规划》;五是完成了《溧阳市2007—2010年市镇级河道清淤规划》。六是完成了《溧阳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完成上报,不仅为我市今后的水利建设建立了切实可行的项目库,也提高了我市水利事业的发展能力。(三)防汛防旱措施得力,防灾抗灾取得全面胜利。2005年,我市气候异常,受干旱、暴雨、台风三重袭击,总体年景偏差。总的特点:全市汛期面平均降雨量574毫米,是历年平均值的80%。全市面平均梅雨量为35毫米,比历年均值偏少76%,全年降雨偏少,汛期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西南部地区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北部及西北部地区降雨强度普遍偏低。6月水稻栽插时节丘陵山区即遇大旱,丘陵山区一度旱情严重,北部和西部山丘区受灾农田达12万亩,近2万亩农田无水栽插,共12.6万人的饮水安全收到威胁;7月西南部地区遭强降雨袭击,西南部地区和城区局部地区一度积水受淹;8月受台风明显影响。在防汛抗旱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防灾抗灾取得了全面胜利。防汛工作突出六项措施:一是认真组织开展汛前大检查。针对今年防汛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了圩区防汛和小水库专项检查,突出重点,落实各项关键措施。对查出的重点险工险段,以市防指名义向所在镇区党政一把手发了公开信,要求限期整改;二是全面落实防汛防旱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各项防汛防旱工作责任制。三是修订完善了《2005年度溧阳市防汛抗旱预案》。市防指根据近年来变化的水情、雨情、汛情和工情,认真修订和完善了本地区各类防洪预案、防台风预案,预案中增加了水库联合调度和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险情的抢险方案,增强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对水库等重点工程制订了控制运用方案;四是加大防汛物资储备。市级防汛物资新增草包5万只、麻袋3万只,并配备了抢险用通讯设备、照明设备等,要求各地加强抢险物资的靠前储备。编印了防汛抢险知识培训教材,对防汛抢险队伍进行培训,确保“拉得出,打得响,战得胜”;五是切实做好城市防洪工作。完成了城市防洪闸站的维修养护工作,市防办于4月30日召开了城区防汛联席会议,会同建设、城管、城区所在镇的技术人员,从技术层面首先对城区防洪防台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检查,并制订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方案及责任单位。六是强化防汛值班制度。局机关各科室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确保防汛抗旱业务指导和各类汛情信息的及时传递。“7.6”暴雨和台风“麦莎”期间,我局紧急部署,全体人员坚守岗位,严阵以待,技术人员分赴各地加强巡查,进行分类指导,认真检查水库、堤防各项应对措施,狠抓薄弱环节的整改,明确要求重要水利工程必须坚持24小时有人在现场值守,特别是水库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汛期控制运用方案运行,病险水库要降低库水位运行,水库、塘坝溢洪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小水库、塘坝所有溢洪闸门全部打开,确保洪水出路,确保水库塘坝安全;城区排涝泵站值守人员全部到岗到位,保证涝水及时外排。市防指严格执行省、市防指调度指令,一天内先后对沙河、大溪两大水库下达4次防汛调度令,泄(分)洪水445万立方米,最大出库流量达115每秒立方米,这在我市防汛调度史上还是第一次。今年夏季水稻栽插时节,我市丘陵山区就出现了旱情,部分地方旱情十分严重,全市出现了少有的夏种抗旱现象。干旱性质从降雨角度看,类似于1978年、从库坝蓄水层面看,旱情严重于1978年。面对旱情,我局积极应对,组织人员调查旱情,全面掌握旱情发展情况,研究抗旱措施,指导各地搞好水源调度,加强用水管理,强化抗旱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抗旱工作强化四条措施:一是蓄调结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针对丘陵山区出现的旱情和发展趋势,指导各地搞好水源调度,及时开机翻水入渠,补水入塘入库,竹箦镇组织机械从煤矿矿井中翻水进行泡田开棵,从大山口水库调水入吕庄灌区;塘马水库翻水入库保灌区灌溉和后周镇居民生活;二是分类指导。认真分析水源供需情况,制定抗旱翻水计划,开辟抗旱水源,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上兴镇利用河道翻水对下姚水库下游灌区进行灌溉;新昌镇利用河道翻水保证大溪水库东干渠灌区水稻栽插;前宋水库利用于坝、花岗、坝头翻水站翻水补灌,尽力增加灌溉水源。积极指导清理整修翻水干渠,全市出动劳力16530人次,清理沟渠136条53公里;三是强化节水。坚持“先生活,后农业,再工业”的用水原则,指导高水高用,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尽量降低调水成本。四是抢修恢复翻水站线抗旱功能,及时恢复了老虎山二级翻水线路、抢修恢复竹箦翻水线路,前宋水库、塘马水库、沛南、汤桥、百支坝、竹箦南关、棠下、姚巷、尹桥等多条翻水线开机实施翻水抗旱作业;同时发动群众抗旱自保,山丘区农户投入小机小泵650多台套补水入渠、进田,扩大抗旱途径。特别是竹箦翻水站线的恢复运行,解决了竹箦、上兴两镇近6万亩农田的灌溉和5.3万人的饮水。由于准备充分,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四)机制创新,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普法宣传扎实开展,全社会水法制意识继续提高。一是水法规宣传加强。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之际,进行专项部署,采用在城镇主要街道悬挂横幅、在市电视台利用滚动字幕以及张贴画等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强化水利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水法制意识。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不断适应我市水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成立了市水政监察大队直属五个中队,形成覆盖全市,城乡联动的水行政监察网络,加大对全市水资源及各类水利工程管理的水行政监察力度。三是执法机制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水行政管理的办法措施,从3月19日至4月18日,市水政监察大队联合市公安局水上警察大队、市农林局渔政监察大队对辖区骨干河道违章违法情况进行了综合执法巡查,取得了明显成效,该经验被常州市水利局在辖市区推广。四是水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坚持日常巡查和举报监督相结合,不断提高水行政执法的覆盖面,对违法违章行为,根据法律法规准确定性,及时查处。一年来,共查处各类案件、行为19起,做到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操作程序正确,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五)规范操作,行业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水利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一是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全市重点水利工程招投标率达100%、合格率达100%。二是强化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积极组织并完成了全市49座小水库安全鉴定工作,为新一轮小水库除险加固打好基础。认真开展水库白蚁防治工作,保障水库安全运行。三是建立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健全承包人自查、协管员参与检查和专职人员巡查机制,推行了承包人末位淘汰制,扩展保洁范围,延长保洁时间,增加保洁频率,目前全市9条河道已做到专人管护,有效地巩固了水质改善的成果。四是认真做好审批管理,严格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许可制度,全年审批各类涉水建设项目36件。审批中注重防洪和水利规划、防洪控制参数、地面控制高程等关键要素的落实,注重审批、管理与执法的三者联动。五是规范水利规费征收管理,实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