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常见症状与诊断方法)绪论•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大家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连接以前所学过的基础课和我们将要学习的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一、诊断学的内容•1、病史采集(问诊):通过医生与病人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2、症状和体征;•3、体格检查;•4、实验室检查;•5、辅助检查;二、诊断学的学习要领•1、是学习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但不是具体的临床课,主要是学习诊断方法,而不是学具体的诊断。•2、虽然各种高、新技术的检查方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但不能完全取代问诊、一般的物理检查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更不能取代临床思维。•3、反复实践、不断训练。•学习诊断学的同时应学一点辩正法,也就是学会辩正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打好基础。三、学习诊断学的要求•见教材P.3常见症状•症状(symptom):机体在病理生理及病理改变基础上主观感觉到的不舒适感。•体征(sign):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一部分体征。•疾病与症状的关系:疾病由症状构成,相同的症状可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主要症状往往能提供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发热(fever)•重点:1、发热的定义及发热的原因。•2、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一、定义:病理性体温升高且超出正常•范围。是人体对致热因子的•全身反应。••正常体温:口表:36.3-37.20C;•腋表:低0.2-0.40C;•直肠:高0.3-0.50C。•一般上午稍低,下午稍高,一日间体温波动不10C,否则也属异常。当体温升高10C时,P增加13次/分。•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体温中枢以及神经体液参与体温的调节,使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动态平衡。二、病因•(一)、感染性:是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可为急性、慢性、全身、局部的感染;可为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或原虫所致。•机理:外源性致热原→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白细胞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散热↓→发热。••(二)、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内出血、烧伤、心梗、肺梗、脾梗、肢体坏死、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2、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3、内分泌障碍:甲亢、重度失水。•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功不全,多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物理性:中暑;化学性:安眠药物中毒;机械性:脑出血、硬膜下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产热散热,多为低热。•常见的功能性低热:•a.原发性低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或体质异常。•b.感染后低热: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c.夏季低热:多见于幼儿。•d.生理性低热:如紧张、剧烈运动后出现。三、临床表现•(一)、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0C•中等度热:38.1-390C•高热:39.1-410C•超高热:410C•(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0C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厥。(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2、高热期:数小时:疟疾;数日:流感、•大叶性肺炎;数周:伤寒。•3、体温下降期•(三)、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continuedfever):恒定的维持在39-400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T波动范围不超过10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2、驰张热(remittendfever):常390C,波动幅度20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波动幅度可达数度,间期持续1-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四、发热的诊断方法•(一)、判断分度和热型•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不同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应注意:•1、某些药物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成不规则热型。•2、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有关。•(二)、注意伴随症状•1、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输液反应。•2、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3、单纯疱疹:多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4、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C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白血病。•5、肝脾肿大:传染性单核C增多症、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6、出血: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再障、恶组。•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脑、斑疹伤寒、中毒性痢疾;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三)、问诊要点•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频度、诱因;•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3、多系统症状;•4、一般情况;•5、诊疗经过;6、传染病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