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摘要:城市防灾公园是重要的避难场所,其具有供居民避难以及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防灾减灾、情报收集与传递、医疗与救护、运输基地等功能。规划建设防灾公园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本文以南宁市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实例,介绍了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提出其规划时应注意的内容。关键词:防灾公园、减灾功能、避难场所前言近年来我国频发发生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意识到,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也是灾难来临时保障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避难所设置得当与否,对居民安全避难、震后有效救援以及城市恢复重建都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避险能力,国家建设部要求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因此,强化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职能,已被国内不少城市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1防灾公园的定义及体系构成1.1防灾公园的定义防灾公园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1.2防灾公园的体系构成由避难通道紧密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通常主要依避难人员停留时间与需求来进行合理规划配置。1.2.1中心防灾公园具有中心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大规模公园,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因此,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1.2.2固定防灾公园具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主要公园,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主要以暂时收容无法直接进入中心防灾公园的避难人员为主,以等待救援的方式,经由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中心防灾公园,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1.2.3紧急防灾公园紧急防灾公园是灾害发生3分钟内人员寻求紧急躲避的场所。其针对个人自发性避难行为,以现有的开放空间为主要对象,设置在居民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区附近。紧急防灾公园可以是面积在l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也可以是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的街心花园,平常作为防灾活动的据点。2防灾公园选址的安全性评价2.1地震地质环境选址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场地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以及地震次生灾害(特别是火灾)源,不在危险地段和不利地段。2.2自然环境选址不会被地震次生水灾(河流决堤、水库决坝)淹没,不受海啸袭击;地势平坦、开阔;北方的避震避难场所应避开风口,南方应当避开烂泥地和水渠、池塘多的地方。2.3人工环境选址必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工厂与仓库、高压输电线路、有可能震毁的建筑物;有较好的交通环境、较高的生命线供应保证能力以及必需的配套设施,应设防火隔离带、防火树林带以及消防设施、消防通道,设突发次生灾害的应急撤退路线,有伤病人员及时治疗与转移的能力。3防灾设施的设置3.1入口形态入口设施所用的材质应当耐高温、阻燃,在高温下不释放有毒气体,且牢固、耐久,破损后易于修补,易于安装与拆除。3.2外围形态应尽可能降低公园外围护栏、栏石、围墙等设施的高度,方便避难人员进入。护栏的材质要求以及维护与入口设施相同。3.3避难疏散场所主要是园内的绿地和自由空间。城市公园能够提供的用于避难的自由空间与绿地面积越大,改造成防灾公园的可能性越大,改造后的防灾减灾功能也越大。3.4公园道路道路宽度应当能够通行大型车辆和救援车辆且不宜有台阶和陡坡。道路的材质难燃,难以产生高温,融化后不释放有毒物质,使用耐久,易于维修。3.5直升飞机坪按照设计标准建设直升飞机停机坪,确保升降安全,并配置相关的各种必备设施。直升飞机停机坪可以设在较高建筑的宽敞楼顶、草坪等坚固的场地。3.6抗灾贮水槽平时供水系统与贮水槽相通,是管路系统的一部分。严重灾害发生后,出水口关闭,形成贮水功能。饮用水的贮存量每位避难者每天3升,可以供应2~3天。图1南湖公园应急停机坪3.7灾时水井井水可以作生活用水或其它用水。作饮用水时,视水质确定是否安装灭菌装置。水井宜有抗震性能,严重地震灾害发生时,不致破坏。3.8水池、水景设施为了美化公园的景观,提高休闲效果,公园多设水池、水流。同时,这些水景设施还可以提供防火、消防用水,生活用水,洒水车用水等。3.9散水装置安装散水装置的目的是强化防火树林带的防火功能,减轻火灾产生的热辐射和热气流对树木以及避难者的危害,提高避难疏散场所的安全性。3.10临时厕所严重地震灾害往往造成给排水系统瘫痪,平时使用的图2南湖公园应急水井水冲厕所不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为避难者开启临时厕所,并由专人管理。3.11灾时广播设备这些设备平时为游园者提供各种信息;灾时给避难者提供灾情情报,指导避难行动和避难生活。3.12灾时通信设施严重地震灾害发生后,平常的通信设施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启用灾时通信系统。建立灾时通信系统,确保畅通地传递灾情情报、抗灾减灾情报、人员安危情报。3.13避难标示设施在灾后紧急救援阶段的混乱条件下,可通过避难标示牌提供避难疏散场所的位置、去往的路径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避难行动的引导性、安全性。图3南湖公园应急厕所3.14灾时发电设备灾时发电设备可以确保防灾公园相关抗灾减灾设施的电源以及夜间照明用电。3.15灾时照明电源设备当城市电力系统遭受地震破坏,电力中断后,如果没有灾时照明设施,夜间避难者摸黑避难或在黑暗中度过避难生活,必然带来诸多困难以及避难者心理上的恐慌。3.16抗灾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仓库储存灾后急需的食品、帐篷、衣物、药品与医疗设备、灾时发电设备与照明电源等。抗灾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可以设在防灾公园内,也可以设在城市灾害物资储备仓库及其分库或者大型商场的仓库等。3.17管理机构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平时管理和灾害发生后防灾公园和各种减灾设施的管理、运营和相关活动的开展。4南宁市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介绍南湖公园位于南宁市东南部的城市中心地带,总面积192.2公顷,其中陆地面积85.2公顷,是南宁市最大的完全敞开式管理的公园,地域宽广平坦。南湖南广场占地约36.6公顷,沿湖边而建,既有缓坡草坪、疏林草地,又有广场和停车场,还有大型的喷泉,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各种设施、功能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南湖公园地处琅东黄金地段,人口密集,高层建筑林立,道路交通发达,附近居民及办公人员步行5至30分钟即可到达,便于广大市民紧急避难、疏散,符合“就近,可通达”原则。此外,南湖公园与市应急联运中心仅一路之隔,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或突发事件,联动中心即可利用其先进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设施对紧急避难的民众实行有效的组织、指挥和安置。同时,南湖公园距广西医科大学不足3公里,便于人员的救治。为此,作为南宁市示范点,市政府组织了南湖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实施。3.1总平面设计南湖公园地面表层内多为人工填土,没有发现明显的湿陷性、胀缩性、地裂缝、岩溶、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南湖南广场北面临湖,南面为50米宽的城市主干道双拥路,东西两侧较远距离范围内没有大型建筑物。周边均有绿化隔离带分隔,完全可以阻止火势的蔓延;南面临街面长1150米,设置了四个主要的出入疏散图4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图口;西面也有一个疏散口,可确保人员疏散、物质运输通畅快捷。3.2交通组织公园道路分主、次两级。主路宽度大于7米,承担主要的人行交通和必要时的车行交通,混凝土路层。支路宽度约2.5米,路面以天然条石间草地为主,在灾时加上道路两旁的绿地,可以达到4.5米的通行能力。公园共设置6个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接,每个出入口宽约15—20米。在公园内和周边的主要道路设置262块指示牌,指示应急避难设施的位置。3.3应急设施根据南湖公园的地形地势、景观绿化分布,图5南湖公园场内应急设施指示标志避难所设计划分为8处,由西向东依次编为1—8号应急棚宿区,并完善了公园内的应急避难设施。同时在公园内和公园周边的主要道路上,设置了多种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和道路指示牌,使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十大基本的应急功能设施:应急棚宿区(8处)、应急厕所(6处)、应急供水(30处)、应急消防(3处)、应急供电(1处)、应急指挥(2处)、应急物资储备(2处)、应急医疗防疫(4处)、应急垃圾(排污)处理(6处)、应急直升机停机坪(1处)等,形成了一个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完整网络,以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工作的正常运行以及居民的基本生活。4结束语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综合防灾的需求,我国防灾公园将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提高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是今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应当广泛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强化减灾功能,在更多城市建立更多防灾公园和避难疏散场所,设立管理防灾公园系统的办事机构,加强平时与灾时的管理,使各类城市灾害避难疏散场所发挥更大的防灾减灾功能,取得更大的防灾减灾效益。参考文献:[1]卢秀梅,薛振林,赵志刚。城市防灾公园规划问题。河北理工学院学报[j]。2006年11月。[2]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防灾减灾工程学报[j]。2004年6月。[3]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中国园林[j]。2007年6月。[4]樊丽,赖斌,樊燕。将城市普通公园改造成为防灾公园的探索。资源与人居环境[j]。2009年8月。[5]马亚杰,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安全与环境工程[j]。2005年3月。[6]苏幼坡。防灾公园的功能与规划。现代职业安全[j]。2009年6月。[7]苏幼坡,刘瑞兴。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灾害学[j]。2009年。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