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联邦主义与软预算约束主讲人:梁城城本文的研究框架•框架图•竞争效应:地方政府对要素(L,K,G)的竞争增加了对企业救助的机会成本•制衡效应:财政分权+金融集权→政府间利益冲突,硬化预算约束和降低通胀政府的激励(预算约束)财政分权与金融集权企业政府竞争效应制衡效应1.研究背景&问题•1.1研究背景•预算软约束→政府对企业救助→国企低效率生产•中国的故事:市场经济转型之路(集权→分权、私有化、国企裁员)1983-19931.研究背景&问题•1.2研究的主要问题•财政分权与政府激励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的影响•三个主体:三级科层模型2.模型的设定•2.1国有企业•项目的收益分为两个部分:可计量/纳税•的收益R和不可计量/纳税的职员的(包括经•理和普通员工)的私人收益B。•假定职员的私人收益BSBq0.2.模型的设定•2.2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出现在时期1,他们在i地区的活动可用生产函数来描述,这里Ki为非国有资本,Ii为时期1中政府预算的公共性基础设施投资。这里,生产函数符合一般的标准假设:,,,和。2.模型的设定•2.3政府预算约束•在时期1时,每个地方政府的预算为:。等式的左边为政府的收入,为总税收收入,为对国有企业职员的转移支付。在等式的右边为政府支出,包括对类型2项目的救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公共品供应。•可将政府预算改写为:,其中,E取决于预算的硬或软,EHES2.模型的设定•2.4政府的目标函数•假设政府追求福利最大化,即地方政府使其地方福利Wi最大化,中央政府最大化总福利。•假定i地区的人口分为两部分:国企的职员和民企的职员。民企职员总的私人收益为:,是的递增凹函数。•国企职员总的私人收益为。•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为:。2.模型的设定•2.5博弈均衡的产生•三种博弈的传导过程:地方政府与企业博弈→•地方政府之间博弈→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博弈•博弈的时序图:(如右)3.财政竞争作为承诺机制•3.1模型的逻辑•该部分模型从“第一最优”分配开始,之后引入财政集权、分权和部分分权的情形,具体的顺序为:•(1)FB解→(2)财政集权情形→(3)财政分权情形→(4)为了拨款竞争的部分财政分权情形。3.财政竞争作为承诺机制•3.2模型的具体内容•推导:模型的简介与归纳.pdf(超链接)•图示:集权下的软预算约束、分权下的硬预算约束3.财政竞争作为承诺机制•3.3模型的结论•对比(1)(2)可知,财政集权下会产生投资不足、公共产品供应不足(见上图);•对比(2)(3)可知,财政分权下投资过度、公共品供给不足(见上图);•对比(3)(4)可知,财政部分分权,当专项拨款满足条件时才存在硬约束均衡。4.财政分权与货币融资(monetaryfinance)•4.1模型的逻辑•该部分模型在第三节模型基础上引入货币融资,从“第一最优”分配开始,之后引入财政、货币在集权与分权的不同组合形式,具体的顺序为:•(5)FB解→(6)财政、货币集权→(7)财政分权、货币集权(适应性、无适应性行动)→(8)财政、货币均为分权。4.财政分权与货币融资(monetaryfinance)•4.2模型的具体内容•推导:模型的简介与归纳.pdf(超链接)4.财政分权与货币融资(monetaryfinance)•4.3模型的结论•对比(5)(6)可知,财政货币均集权(CC)通胀效应高于最优解(FB)情形;•对比(6)(7)可知,财政分权和中央政府适应性的货币政策(DA)时的通胀高于情形(6),而财政分权和中央政府无适应性的货币政策(DN)时的通胀低于情形(6);•对比(6)(8)可知,财政货币均分权(DD)的通胀高于两者均集权(CC)情形5.结论&评价•5.1财政分权之影响竞争效应/承诺机制:硬化预算约束、防止政府无效率支出制衡效应:财政分权+金融/货币集权→降低通货膨胀、硬化预算约束政府支出结构改变:基础设施投资↑,公共品(服务)供应不足•5.2评价:分析方法:使用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结论:适用于中国的现实,丰富了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有待商榷:政府预算保持平衡,未说明收支不平衡情形;目标函数设定,效用与收益直接相加。6.两篇论文之联系•联系一:研究主题相关——同属于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联系二:研究结论相关联——•(1)Ⅶ(C)结论与本文P2: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重基建,轻公共品”•(2)Ⅶ(D)结论与本文P4:财政分权导致了地方信贷扩张,推高了通胀率THANKS感谢大家聆听!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