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PPT课件3-(人教课标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墨子教学目的内容述评艺术赏析资料链接背景简介思考练习教学重点作者简介退出译文兼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教学目的一、使学生深入了解墨子学说的思想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二、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返回教学重点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认识和深入理解。返回作者简介返回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宋国大夫。初学儒,后自成学派,广收门徒,游说诸侯,使墨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其学说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为核心,对逻辑学、认识论也有探究。《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述的结集,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背景简介墨子生活在先秦,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尽火传,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返回译文圣人从事治理天下,必须知道乱从哪里来,才能治理。如果不知乱从何起,就不能治理。譬如医生给人治病,一定要知道病的起因,才能治疗,如果不知道病的起因,就不能治疗。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知道乱从哪里来,才能治理好,不知道乱从何起,就不能治理。圣人从事治理天下,就不得不考察乱的起因了。尝考察过产生混乱的起因?起因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臣对君不忠,子对父不孝,这就是乱。子自爱而不爱父,所以损害父亲而自得利益。弟自爱而不爱兄,所以损害兄而自得利益。臣自爱而不爱君,所以损害君而自得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乱!反之,父对子不慈,兄对弟不慈,君对臣不慈,这也就是所谓天下之乱了:父自爱而不爱子,所以损害了子而自得利益。兄自爱而不爱弟,所以损害了弟而自得利益。君自爱而不爱臣,所以损害了臣而自得利益。这是什么原故呢?都是因为不相爱。返回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也是这样。盗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家而自得利益。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以抢夺他人身上东西而自得利益。这是什么原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的缘故啊!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诸侯互相攻打其国也是这样的。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扰乱他人的家而使自家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的国家,所以攻打别国而使自己国家得利。天下各种乱事,全是这些了,细察它们的起因,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人都能相爱,爱他人如爱自己,还有不孝的吗?把父兄和君看作和自己一样,何以施行不孝?还会有不慈?把子弟和臣看作和自己一样,何以行不慈?因此,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把别人的家看作是自己的家,谁还去偷?把别人身上的东西看作和自己身上东西一样,谁还去抢?所以偷抢的盗贼没有了,还会有大夫相乱其家,相攻其国的事吗?把别人的家看做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去扰乱?把别国看作与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去攻打?所以象大夫相乱其家,诸侯相攻其国的事都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扰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忠孝仁慈,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所以圣人从事治理天下,怎么可以不禁人民之间相互憎恨,而劝导人民之间相爱呢?所以天下能相爱,天下就治。要是互相憎恨,天下就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以不劝人民相爱。”也就是这个道理。返回本文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孔子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则又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所以,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更是对儒家“仁”的否定;在墨子看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就天下太平了。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摆脱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内容述评返回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1自然段)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第二段(2、3、4自然段)从三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一、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二、盗贼之横行;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第三段(5自然段)假设、对比,说明“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第四段(6自然段)作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艺术赏析一、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返回二、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思考与练习返回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返回作者介绍作者逸事教学参考相关图片资料链接墨子好学深思,苦读博览,最初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和当时有影响的儒学,曾跟周朝礼仪史角的后代学习周礼,“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遍读各国《春秋》。墨子平日言谈、讲学、辩论,经常引用《诗经》、《书经》和周、燕、宋、齐等国的《春秋》,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非常娴熟。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强执有命,繁饰礼乐”等内容进行批驳,提出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系统的学说。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子创立的墨学,当时被世人称为显学。墨学的主要内容有智德并修、兼爱救世的思想,创造发明、逻辑辩论的倡导,知行并用、利人牺牲的见解,刻苦实践强力而为、自苦为极的主张,尚贤尚同、民主政治的作风,生产节约、消费分配的理论,防御非攻、抵抗侵略的精神,此外还有自然科学、文化教育、逻辑学、军事防守、工程技术等,内容丰富深邃、博大精深,《墨子》七十一篇,是他一生言行的忠实写照,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不朽之作,因此被人称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作者介绍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作者介绍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作者介绍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作者介绍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墨子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形之所奋也”的力学定义和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他利用杠杆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