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式教学”——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摘要]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针对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一些不良现状,思考解决的问题。针对我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提出了被大家广泛认同的“专题式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关键词]专题式教学高职院校思政课新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治课堂成了满堂灌的一言堂,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记,枯燥无味,学生厌学。如何使政治课堂从这种尴尬境地走出来,这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我院的思政课教师,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专题式教学”改革的新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一、专题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1.专题式教学的含义“专题”,本意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专题式教学亦称“问题式教学”,就是突破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2.专题式教学的特点第一,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每个专题都是依据不同的主题而设计的。师生借助专题这一形式,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共同探究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一般规律。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第二,专题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讲解式、课堂讨论式和研究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跳出书本,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懂得道理,提高能力。第三,专题式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实现主客体适时变换。在授课时,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讨论时,则既是老师,又是朋友,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切和谐的“良师益友”的关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二、专题式教学的内容设计“专题式教学”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是把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关键。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遵照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逐步形成了具有我院教学特色的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我们共设计了24个专题:专题1:提升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2:理论旗帜(一)——毛泽东思想;专题3:理论旗帜(二)——邓小平理论;专题4:理论旗帜(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5:理论旗帜(四)——科学发展观;专题6: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专题7:一条道路,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概括与总结;专题8:不是终点——社会主义改造;专题9: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的思索;专题10:中国的历史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专题11:春天的故事——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专题12:推动经济发展的制度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13: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专题14:又好又快——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专题15: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专题16:民主、自由、人权——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真实;专题17: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专题18: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目标中的社会追求;专题19:台湾,你何时归来?——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专题20:和平发展——崛起中大国的战略选择;专题21:和谐世界——中国的梦想与追求;专题22:你、我、他——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专题23:中国的钢铁长城——国防和军队建设;专题24: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执政党建设的关键问题。这24个专题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准确地宣讲和解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教学体系。同时,我们在改革教材体系中,对大量的内容进行精简和压缩,使之更贴近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社会实践经历,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使不少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专题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1.教学空间配置法教师要在专题所设定的教学内容下,深入熟悉教材,广泛收集资料,善于科学安排好教与学两方面空间配置,做到精讲、精导、给学生以思考、辩论的空间,通过引导让学生心“动”起来、脑“活”起来、眼“阔”起来。关键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阐发清楚,要讲深、讲透,而不求面面俱到。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师生角色互换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课前布置学习讨论或搜集资料等任务,课上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自讲自辩或开展课堂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又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3.营造教学情境法以情感人是“思政课”教学基本要求。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活动艺术性和感染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显著效果。4.典型案例教学法或史论结合法“思政课”融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繁杂,涉及诸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师要结合实际,围绕知识点和基本理论,针对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深刻理论的理解,再运用理论拓展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深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设疑引思教学法“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综上所述,“专题式教学”改革模式是为了强化思政课的教育功能,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接受理想信念和法律思想的教育,把“思政课”育人的功能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参考文献:[1]周选亮.专题式教学——高职“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王继辉,申群喜.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J].社科纵横,2007,(12).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是:SZ0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