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期科学全册教学计划及各单元计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班级五年级任课教师制定时间(定性定量相结合)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共有四个班,每班学生均超过50人。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学习兴趣浓厚,但缺乏灵活性。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册教材与前后教材联系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1、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天天和关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光》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是在学生前面学习中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对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4、学生们对运动和力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自己的感性经验。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认知水平,本单元选择了他们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作用力和二者的关系进行感知和思考,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这将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按新课标要求制定)本期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引领学生学生观察光的传播特点,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3、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地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了解地形地貌变化及其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地球的外表。4、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动手实践,设计制作一个小车。5、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测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试验的意义。6、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7、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全学期的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内容节数备注一生物与环境8二光8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8四运动和力8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名称生物与环境授课时数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机动共计8节节节节8节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和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要求。2、植物和动物都会对他们须要的环境进行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生物有自己特有的需要。3、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威胁。过程与方法1、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试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2、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3、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4、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5、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6、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7、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的理解。8、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的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2、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3、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4、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5、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重点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难点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教学措施与方法1、教师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能够从两个层面上,列举各种事实,指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2、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单通过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和设计观察动物的行为特征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观察,所以指导好实验设计很重要。3、观察绿豆的发芽时间较长,注意随时了解学生观察情况,引导学生交流,激发继续观察的积极性。4、科学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科学讲求实证,所以要重视搜集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要指导学生搜集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形成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单元教学进度单元各小节内容节数机动共计植物与环境3动物与环境1食物链与食物网1生态环境3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名称光授课时数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机动共计8节节节节8节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的物体的形状有关。3、在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5、光是直线传播的,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6、光在传播的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也是直线传播的;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7、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8、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9、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10、太阳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2、用日影观测仪观察记录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寻找变化规律。3、对比探究阳光的强弱、材料的属性、阳光照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4、较准确的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绘制统计图。5、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做出自己的解释。6、制作简易潜望镜,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对光的研究兴趣。2、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3、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阳光的强弱、材料的属性、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教学措施与方法1、让学生充分地在户外完成这些相关的探究活动。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在家庭里从事更多的有关阳光下的各种探究活动。2、让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各种有关太阳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数据、物体温度变化数据、不同光照强度时的温度对比数据以及“热水器”效能数据等的整理与分析等。3、关注本地的天气变化,调整教学的时间与进度。单元教学进度单元各小节内容节数机动共计光的传播特点4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2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名称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授课时数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机动共计8节节节节8节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缓慢,有的是一个迅猛的过程。4、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5、土壤包括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6、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7、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8、土地的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9、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2、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地的成分。3、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坡度的大小、植被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4、用文字、符号、画图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5、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2、认同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地貌及其变化原因。难点通过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教学措施与方法1、提供丰富的资料(图片、影视、文字),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设计模拟试验验证。3、培养学生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4、以阅读、交流资料和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认识地表地形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5、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为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依据地进行推测,引领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单元教学进度单元各小节内容节数机动共计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5减少对土壤的侵蚀1第四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名称运动和力授课时数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机动共计8节节节节8节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2、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3、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4、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有关。5、摩擦力又是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6、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用橡皮筋弹力驱动的小车和气球反冲力推动的小车。用简单材料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模拟滚珠轴承。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用简单材料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有关系的实验。4、在教师指导下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