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固体制剂研发流程目录一、立项二、项目研发前期准备三、处方工艺研究四、中试生产及清洁预验证五、质量研究六、稳定性研究七、工艺验证及清洁验证八、申报资料九、注册申报及现场核查适用范围:本标准操作流程适用于口服固体制剂的开发,代表类别为化药注册3类或者5、6类。对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可以参考但不限于本规程所述内容。一、立项涉及面很广,此次略过。。。二、项目研发前期准备1.产品信息调研:在立项报告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进行更新检索,确认不存在侵权的可能。然后针对处方工艺设计、质量标准建立等进行深入的文献检索,有条件的需获取进口质量标准或者国内注册标准。2.制订实验方案制订详细的制剂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方案,列明项目参加人员、项目协助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介入时间点。3.实验准备工作:3.1参比制剂的采购:①首选已进口或本地化生产的原研产品;②如果无法获得原研产品,可以采用质量优良的在发达国家上市的药品(如在ICH成员国即美国、欧盟或日本等国的同品种仿制产品)。如果上述国家产品已经进口中国,优先采用进口品。③如果无法获得符合上述要求的参比制剂,则应在充分考虑立题合理性的前提下,采用多家国内上市的主流产品,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所申报产品的质量应能达到其中最优产品的质量。3.2原料采购:可分别向几个厂家索取赠送小样,然后进行质量对比后,采购质量较好的原料药(需对方提供原料厂家资质、注册证、质量标准、检验报告、购销合同、发票等证明性文件)。3.3色谱柱及对照品采购:在对原料质量标准以及查询到的制剂质量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拟定质量标准草案。向原料供应厂家充分了解产品的色谱条件后,再对色谱柱及对照品进行采购。对照品选用标准:定量用对照品需采购USP、EP或者中检所的产品,定性用的对照品还可采购Sigma公司的产品。3.4辅料采购:根据国内辅料应用情况,对原研药的处方组成进行合理分析后索取不同厂家的赠送小样,经过预实验对比后,采购质量较好的辅料(生产部门已有的辅料可直接申请领用,新采购的辅料需对方提供辅料厂家资质、辅料注册证、质量标准、检验报告、购销合同、发票等证明性文件)。辅料选用标准:首选药用级;无药用级,口服制剂可选用食用级。若也无食用级,考虑更换辅料。3.5包材的采购:在参比制剂购买或者获得准确的文献信息后,参考参比制剂的包装材料,结合公司情况,采购相应的包材(生产部门已有的包材可以直接申请领用,新采购的包材需对方提供包材厂家资质、包材注册证、质量标准、检验报告、购销合同、发票等证明性文件)。3.6设备专用备件的订购根据预实验样品进行设备备件的订购(如冲头、包装模具),这些部件的订购由研发部提供样品,设备科联系设计图纸,并经过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购买。4.建立物料台帐,准备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做好预约计划。三、处方工艺研究:1.原料及参比制剂的检验:小试用原料药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关键项目的检验,应符合要求。对参比制剂进行全面的检测(尺寸、片重、硬度、崩解、有关物质、含量等),检测项目应不仅限于拟定的制剂质量标准,固体口服制剂应对参比制剂进行多种溶出曲线的测定。通过这些项目的检测,可以了解参比制剂的基本性能,为自研制剂的开发确立质量目标。2.小试处方工艺摸索2.1原辅料相容性试验(1)通过前期的信息调研中,得知原料性质比较稳定,对辅料及保存条件没有太多要求时:若能查到原研药的处方组成,而拟定的辅料种类、厂家与原研药一致的情况下,可不做此试验;若在原研药处方的基础上,增加辅料种类,只需做增加的辅料相容性试验;若查不到处方组成,需做辅料相容性试验。具体做法:参照药物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将备选辅料分别与主药按一定比例混合,取一定量,在高温60度、强光、高湿(RH75%、RH92.5%)试验。分别于0天、(5天)、10天取样,重点考察性状、(含量)、有关物质等。同时用原料药和辅料分别做平行对照实验,以判别是原料药本身的变化还是辅料的影响。(2)对原料性质完全不了解,或通过信息调研,得知原料性质不稳定,对辅料及保存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即使查到原研药的处方组成,仍建议做辅料相容性试验,因为原辅料生产厂家不同,稳定性也不同,杂质种类也可能有差别。2.2处方筛选通过上述原辅料相容性试验,对主药的稳定性有了基本的认识。①先按照辅料的常规用量和常规工艺(可参考《药用辅料大全》,以及FDA非活性成分指南库等),以制剂基本性能(如口服固体制剂颗粒的可压性、流动性及药片的硬度、脆碎度、干燥失重等)为指标进行初步筛选。②选出1~2个基本性能合格的处方样品,进行多种介质溶出曲线测定,与原研制剂进行比较,找出差距,调节辅料的用量或者浓度,使溶出曲线达到相似。③对小试的关键工艺参数(如制粒转速、干燥温度等)进行考察筛选,初步确定制备工艺。2.3初步验证工艺①用拟定的处方工艺放大生产1~3批,样品规模片剂参考值为1000片/批。②样品检验(检验标准为参照原研、国内首仿或国内主流产品、药典等拟订的本品质量标准草案,草案应不低于被仿标准)。产品合格,并与参比制剂质量一致,则确定处方工艺;产品不合格,则重新进行处方工艺筛选。2.4影响因素试验参照药物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用上述初步验证制备的样品,和原研产品对比进行影响因素研究。如果产品与原研药稳定性相似,则认为小试处方工艺基本可行,否则重新进行处方工艺筛选。建议此时同时放置裸片和包装后的样品,以降低包材不相容的风险。四、中试生产及清洁预验证1、中试批量:根据法规要求和公司现状拟定中试批量。中试生产所用设备应和将来大生产所用设备相同或原理及设备参数相同;批量为不少于以后大生产的1/10并且至少不10000个制剂单位。2中试开始前应具备条件①制订完成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检验SOP、检验记录。制订完成原辅料、包材的质量标准、检验SOP、检验记录。具体文件格式可以参照质量部的现行模板。所有文件均需获得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②进行原辅料供应商审计。③采购中试用原辅料、包材,并进行检验,出具检验报告。④建立称量记录、设备使用记录和物料台帐。检查设备的IQ/OQ/DQ等文件是否齐全(新购设备的PQ可以与中试生产同步进行)。⑤撰写中试工艺验证方案、工艺规程、SOP、批记录等,确定参加中试工艺验证的人员和分工。具体文件格式可以参照质量部的现行模板。所有文件均需获得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建议同时进行1个以上批次的清洁预验证(如果同时进行,需撰写清洁预验证方案)。⑥确认生产、时间、场地、人员和设备,提交试制生产申请,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文件培训及考核。培训签到表及试卷原件存于人力资源部,试制报告中附复印件一份。3中试生产:在车间生产三批中试产品(不包括预试批);填写生产批记录;撰写中试生产验证报告。如果进行清洁预验证的需要撰写清洁预验证报告。中试样品要求进行全检,并出具检验报告。4留样:中试三批样品均进行加速40℃(如果40℃不稳定时需进行30℃,建议同时放置两个温度条件),长期25℃条件下的留样。五、质量研究在药品研发中,质量研究是重点。参考指导原则,现将质量研究分成四个部分:质量研究项目的选择及方法初步确定;质量标准的方法学验证;质量对比研究;质量标准的制订。1、质量研究项目的选择及方法初步确定。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结合所查询的产品质量标准(原料药标准、原研标准、国内首仿标准、药典标准)、药典对具体剂型的要求以及预试验的结果,确定出质量标准草案。对于国家药品标准中收载的项目,首先应考虑选用标准中收载的检测方法;如果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应查找文献并结合试验摸索合适的检测方法;对于有多种检测方法并存的情况,应通过初步的对比试验来确定方法。例如: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多种并存时,如果能获取杂质对照品,则用杂质对照品来确认方法的可行性,要求有效检出、分离度、系统适用性等符合要求。如没有杂质对照品,可做一强制降解试验,来初步判定检测方法的可行性,要求降解杂质的有效检出、系统适用性、物料平衡等符合要求。2、质量标准的方法学验证:具体分为两个方面:方法的初步验证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2.1质量标准的初步验证(在中试之前完成):在配合处方工艺筛选检验时,就是质量标准初步验证的过程。例如辅料相容性试验、参比制剂与小试产品的对比检验、小试产品的影响因素试验等,可以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此阶段方法学研究偏重于验证国家标准中的检测方法和条件是否适用,重点考察方法的专属性和准确度。如方法学研究结果显示方法不适用,应首先分析原因,通过调整处方工艺等以使方法适用;在原因无法确认的一些极端条件下,才考虑建立新的检测方法,但新方法首先要按照化学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相关指导原则进行研究,还需通过比较研究证实与原方法具有同等的控制效果。2.2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需对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方法学验证所用样品应采用一定试制规模的样品(可以理解为中试产品)。其中重点是有关物质、含量、溶出度、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学验证。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内容可参考CDE《化学药品质量研究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进行,验证可接受标准可参考CDE相关的电子刊物:(1)有关物质验证的内容及可接受标准:参考CDE电子刊物《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有关物质检查方法进行验证时的供参考的可接受标准如下:A.准确度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根据有关物质的定量限与质量标准中该杂质的限度分别配制三个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例如某杂质的限度为0.2%,则可分别配制该杂质浓度为0.1%、0.2%和0.3%的杂质溶液),空白辅料量为100%,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并计算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该项目的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80%-120%之间,如杂质的浓度为定量限,则该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可放宽至70%-130%,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B.线性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具体的验证方法为:在定量限至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该杂质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0,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5%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C.精密度①重复性:配制6份杂质浓度(一般为0.1%)相同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5%。②中间精密度:配制6份杂质浓度(一般为0.1%)相同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D.专属性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该杂质峰与其它峰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主峰纯度应该符合要求。进行酸、碱、氧、高温、光照等条件下的破坏试验,分离度也应符合要求。E.检测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F.定量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杂质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5.0%。G.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检测波长变化±5nm、流速相对值变化±20%以及采用三根不同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测定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杂质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杂质峰与其他成分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杂质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H、系统适应性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杂质溶液进行分析,该杂质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另外,杂质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I.溶液稳定性按照分析方法分别配置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平行测定两次主成分与杂质的含量,然后将上述溶液分别贮存在室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