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全文点击此处下载-胃镜在术后胃瘫中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ProceedingofClinicalMedicine,Feb.2010,Vol19No.2B·238·胃镜在术后胃瘫中的诊断及治疗体会王立军(天津市天和医院,天津300050)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介入在腹部术后胃瘫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1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胃镜下置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胃瘫患者均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胃镜检查对术后胃瘫诊断及治疗有确定性意义,经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病人的恢复极其重要。结论:胃镜介入不但对术后胃瘫诊断有确定性意义,而且对胃瘫有一定的直接治疗作用,另外内镜下置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病人的治疗极其重要,胃镜介入在腹部术后胃瘫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很高实用价值。关键词胃镜介入;胃瘫;诊断和治疗中图分类号:R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631(2010)02-0238-02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一种腹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2005年~2008年我科共收治11例术后胃瘫病人,常规行胃镜检查并放置鼻肠管治疗胃瘫,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6岁~72岁,平均58.2岁。本组病例中,胃大部切除术后10例,其中因胃癌者5例、十二指肠球溃疡并出血3例、十二指肠球溃疡并幽门梗阻2例;1例因十二指肠淤积征先天性十二指肠发育异常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1.2临床表现本组11例患者于术后4d至13d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进流质、半流质饮食时发生胃瘫。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胃烧灼感、反酸、呕吐,呕吐物为残留食物、胃液及胆汁。胃管引流每日可引出胃内容物500mL~2500mL。查体见上腹饱胀,有胃振水音,上腹轻压痛,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无异常。患者多有抑郁、心情紧张不安及失控感。1.3检查用38%的泛影葡胺口服或胃管注入行X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可发现胃及残胃极度扩张呈球形、大量潴留液体,胃无力,蠕动波减弱或消失,胃肠吻合口梗阻或明显狭窄。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充血、水肿,胃无蠕动,吻合口或幽门通畅。1.4内镜下置营养管选用复尔凯鼻肠管,长度145cm及125cm外径3.3mm。首先将鼻肠管从鼻腔插入至胃,然后插入胃镜,用内窥镜的钳子夹住管道头部,随内窥镜一起通过吻合口,至吻合口以远输出袢约30cm处小肠,将钳子与鼻肠管停留在原地,内窥镜尽可能多向后退出一段距离,随后撤出钳子,再与内窥镜一起小心退出。可用X线透视确认鼻肠管在小肠中的位置。2结果经胃肠减压及温盐水洗胃、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中医针灸的应用,全组患者均以保守治疗治愈,发病后3w内治愈7例,6w内治愈3例,8w内治愈1例。最短的10d,最长的52d。胃镜检查后3d内胃瘫恢复4例。3讨论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胃瘫发生率约为0.6%~7%[1]。根据国内秦新裕等[2]提出胃瘫诊断标准:①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尤其是固体食物;②胃引流量超过800mL/d,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0d;③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如低钾血症、高血糖等;④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胰腺炎及某些结缔组织性疾病等;⑤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如吗啡、阿托品、654-2等。本组11例患者手术后胃瘫诊断明确。本病的确切病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2月第19卷第2B期·239·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术后诱发胃瘫的潜在因素较多,如精神-神经因素,精神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应激反应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排空延迟,这是产生术后残胃无力症的主要原因[3]。本组病人发病多有精神因素,发病后心理压力大,精神处于紧张状态。随着胃瘫时间的增长对治疗逐渐失去信心,虽然医生反复解释病情,但患者将信将疑。通过胃镜检查证实吻合口通畅,输入输出肠袢均无异常,让患者及家属观看录像,将这一有利信息传达给患者,通过家属及医生的暗示作用,取得患者的信任,这样可使部分患者缓解精神上的压力,增强治疗信心,促进胃动力的恢复。另一方面,可能是胃镜注气扩张胃腔和空肠输出襻,机械刺激胃肠平滑肌并使近端压力局部增高激发了有效蠕动的形成[4],对胃瘫起到了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组经胃镜检查后3d内胃瘫恢复4例,其中一例26岁男性,十二指肠淤积征患者胃镜检查前每日胃肠引流2000mL以上,胃镜检查后当天自觉腹胀消失,第2天闭胃管少量饮水无腹胀,并逐渐恢复饮食。我们的经验表明胃镜检查不仅可诊断胃瘫,而且对胃瘫治疗也有一定的意义。胃瘫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营养支持在整个治疗中意义重大。近年来肠内营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成为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5]。如患者超过2w仍未恢复,可考虑经胃镜置鼻饲营养管于空肠输出段进行肠内营养。一方面有利于维持肠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肠粘膜屏障,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肠内营养尚可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6-7]。而且,从本组病例得出的经验应早施行肠内营养,赢取时间,对病人的恢复极其重要。内镜下置管操作相对简单,本组11例患者均能顺利置入。鼻肠营养管应放置达吻合口以远30cm处为好,以免输注的营养液返流入胃。退镜时要小心,避免将营养管带出。我们的体会是胃瘫在临床上一旦出现,诊治较困难,我们得出的经验是:通过胃镜介入,不仅对术后胃瘫诊断有确定性意义,而且对胃瘫有一定的直接治疗作用,内镜下置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病人的治疗极其重要,另外病人心态也是治疗术后胃瘫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与配合。参考文献:[1]陈涛,田伏洲,周庆贤.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2诊治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2,9:43.[2]秦新裕.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不同术式与胃肠动力的关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59-60.[3]秦新裕.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动力紊乱[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25-326.[4]刘全达,蔡志民,余佩武,等.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1,10:524.[5]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67.[6]黄东平,潘雷达,梁妙潜,等.胃肠道术后6h小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1999,6:63.[7]郎德海.肠内营养在胃瘫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军医杂志,2000,6:15-16.收稿日期:2010-01-18加替沙星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王明乐,刘俊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471003)摘要目的:配制了加替沙星凝胶剂,并进行了质量研究、刺激性试验和体外释放性试验。方法: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做基质制备凝胶剂,加替沙星的含量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以3000r/min离心凝胶剂,观察高速离心条件下药物的稳定性,同时进行了长期留样试验;取健康家兔脱毛,涂抹凝胶剂和空白基质,观察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药物的体外渗透吸收试验通过脱毛小鼠的皮肤观察,计算渗透率。结果: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稳定性好,24h累计渗透率为68%,,药物质量稳定,符合临床治疗需要。结论:加替沙星凝胶剂成品稳定、品质可控,刺激性小,体外透皮效果好,该制法简单可行,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文章编号:1671-8631(2010)02-0239-03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