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案例设计背景: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所编选的高中语文教材,有不少涉及到多元文化理解的问题。其丰富的人文内蕴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课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设计理念:1、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阅读是学生犯人个性化行为”。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文本分析: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抒情散文。作品通过对常春藤绿色的爱恋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并含蓄地表达了对破坏安宁和幸福的日本侵略者的抑郁愤愚的心情。《囚绿记》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令人深思。“绿”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它“囚”起来?怎么个“囚”法?能“囚”住吗?文章按作者对“绿”的整个认识过程,可以分为见绿、恋绿、囚绿、释绿和念绿。作者从北平公富里的一间狭小、潮湿、简陋和炎热的小房间起笔。当时可供选择的空房子还有,为什么“我”一下子就看中这条件如此之差的陋室?原因是这房间南墙圆‘窗外有株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这片绿形使“我”喜欢,所以他毫不犹豫地住下这间陋室。并以公寓里伙计的惊奇,反衬出“我”对绿影的一见钟情和爱之心切。“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作者怀着无限喜悦的深情,对绿色进行了热情的赞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2、过程和方法:(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味,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中的紫色是高贵而忧伤的。而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古诗词中很多有关绿的诗句,比如: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二、初步感知:1、绿是什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2、为什么要“囚”绿?(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将它囚。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三、合作探究1.如何评价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举动?2.对于绿藤被囚前后的生态变化,你会想些什么?3.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方法指要:小组交流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全班讨论评析。点拨指导:1.陆蠡爱绿,说明他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值得称道;但是,因爱而占有,反而是被爱者难以自由生长,甚至萎缩,对绿藤造成伤害,又流于自私和残忍,是一种畸形的情感。2.爱自由是生命生命与生俱来的天性,应该让生命在自然中生长。认为的约束会使生命力萎缩。爱有时也会带来伤害。真爱是欣赏而非占有。3.被囚后,绿藤的尖端总指向窗外,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折射出它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展现了他不可侵犯的生命尊严。我们也要不屈服于逆境,要追求生命的阳光。四、作业:在文中,陆蠡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这些话如何理解?联系《囚绿记》写作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探讨绿的象征意义,以及给与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并且表述成文。下节课大家共同品评鉴赏。提示:1.陆蠡其人。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其他作家的评价: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2.《囚绿记》的写作背景。明确:陆蠡生活的时代,民族衰微,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他不满于人吃人的丑恶现实,一生追求进步,他的不少作品,像《竹刀》等都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而奋斗的历程又充满艰辛和坎坷,他不免感觉疲惫和痛苦。这可爱的“绿”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绿象征了作者心中的自由、光明、幸福、希望和理想,这一切对他都弥足珍贵。《囚绿记》的写作年代,作者正在“孤岛”上海,抗战正酣,他怀念北平的常春藤,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意义。“真诚祝福”,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躏,重获光明自由。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动容,令人叹惋!第二课时:由语文科代表主持同学们相互品评习作。教师总结: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通过这种手法,赋予绿以“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歌颂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